第五节 总结经验教训,恢复和发展生产
第五节 总结经验教训,恢复和发展生产
四十七团出现生产下降,经济恶化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兵团突出了军事性质,过多的采
用了军队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它和人员组织的社会性、生产经营的企业性不相适应。它属于
部队建制,多存在供给制思想,不注重经济核算,非生产开支和非生产建设显著增加,大大减
少了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国家的批评和支持下,自1973年开始,兵团内部自上而下地总结
经验教训,到1976年兵团改制前,四十七团在体制、政策、制度和措施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些重
要的调整,才使生产得以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
一、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
由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和农业生产发展迟缓,进入七十年代,我国粮食出现不足,不得不
调用库存,并开始由国外进口。为此,1972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多次提出要加强农业。
国务院也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粮食问题,提出了《加快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意见》。认
为黑龙江条件好,潜力大,农产品商品率高,发展农.业大有希望。它可以较好地增产粮食、
大豆和糖料,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一个商品粮基地和大豆出口基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全
民所有制的大农业企业,占全省农业比重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把兵团建设成一个高产稳产
的商品粮基地,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国家花一些力量,重点支持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1972年11月,在中央财政部和农林部召开的全国“加强经济核算,扭转企业亏损会议”上
有位国务院负责人说:“我劝生产建设兵团的同志们,要按经济核算制度搞,你们是企业,是
搞生产的嘛。”会议要求“认真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设旱涝
保收的高产稳产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广开增产节约门路;实行分
级管理,分级核算,以连队或生产队为基层核算单位;精兵简政,压缩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开
支;社会性和战备性开支不计入企业盈亏范团。”
在国家决定建设商品粮基地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同时,国务院农林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
谋部,对全国的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全国的兵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投资多、产
量低、亏损大的问题。并指出,兵团的领导关系要靠一头,划归省委一元化领导,政治工作、
生产工作、物资供应,全部纳入省计划。
1973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出指示,为了加强一元化领导,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划归
省委统一领导。同年10月,沈阳军区和黑龙江省委联合召开了兵团交接会议,宣布了领导关系
的改变。
党和国家的上述重要决策,对四十七团的政治、经济起着起死回生的重大作用。
1974年春,团党委召开了扩大会议,学习和贯彻国家关于调整和加强兵团建设的决定、指
示。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了总结和检查。在联系李先念关于“问题在于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
批评时,大家一致认为是抓住了关键,打中了要害。党委在总结中,找出了组建以来连年亏损
的原因。主要有四条:l、政治觉悟不高,抓路线斗争不够。2、没有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多种
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3、没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不大。4、党委自身革
命化搞的不好,认识不统一、步调不一致。
但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四十七团党委,不敢、也不可能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
如:把生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觉悟不高,抓路线斗争不够”解释为“三两斗争尖锐复杂,
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远远未肃清”,“唯生产力论”、“物资刺激”、“奖金挂帅”有些回
潮,并决心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提高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觉悟等等。虽然如此,连年生产下降,
经济发展停滞和倒退,毕竟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对四十七团的过去重新估价,体制要调整,
制度要恢复,生产要发展,四十七团才有出路。
二、有保留的恢复
四十七团在组建初期遇到了许多挫折,它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不重视原农场的管理干部,
不关心群众生活,不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想办好军垦事业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想全
面恢复,并不断完善原农场的管理办法,合理使用原农场的管理干部,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也
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做些有保留性的恢复。
(一)、起用农场干部。兵团对农场的干部处理安排,随着全国形势的变化,采取了批判、
使用、依靠三步曲。
组建初期对农场干部的批判不遗余力,上节已经提及,不再多述。从1969年3月,兵团开
始试用一些当时认为没啥大问题的干部,如:宣布任殿生协助四十七团后勤处工作,苗精元协
助司令部工作。
1971年后,对农场批判趋于缓和,由“旧农场”改称“原农场”。通过落实政策,农场干
部大部分予以“解放”,开始承认对农场干部信任不够,从此陆续使用农场干部。到1973年,
原大西江农场的场、队级干部,除原副场长宁洪斌未安排工作外,其余都得到了使用。然而这
种“使用”,也是有限皮的。原来的场长、书记,只能任命为副团长、副政委,其他干部如因
工作需要留在或调到机关的,也只能当副职。连队的主管干部也是先做副职,然后再慎重提任。
比如:原大西江农场场长任殿生任五十四团副团长;原查哈阳农垦局副局长岳富孝任四十七
团副团长;原九三农垦局政治部副主任魏忠典任四十七团副政委;原大西江农场工会主席杨晓
群(副场级)当了五年的连队指导员,到l975年才调回机关任团直党委副书记。
对农场干部的降级使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得不到足够的信任和尊重。他们在农场多年实践
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才能仍然不能充分发挥。本来农场干部与现役干部的政治、物质待遇不同,
不利于干部之间的团结,再加上不能量才使用、一视同仁,使现役和非现役之间的关系更复
杂化了。因此,在干部和群众中出现了“黄棉袄”和“黑棉袄”之称别。
通:过几年实践的总结,特别是在李先念副总理的批评以后,农场干部逐步得到信任,成
了领导体系中的依靠力量。1975年,任殿生调任四十七团团长、王英武(原九三垦局工会主席)
调任政委,机关干部中也有了正职的农场干部。从此,四十七团干部队伍的素质有了一定提高。
由原来用军事手段管理部队,逐步转到抓企业经营管理,这是四十七团政治、经济形势好转
的关键所在。
(二)、恢复部分规章制度。几年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一个农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没
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无章可循是不行的,是单纯的“思想革命化”所不能代替的。不是“制
度无用”,而是非有不可。
1974年春,团党委传达贯彻了兵团党委关于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决定,对以后几年
恢复和建立部分规章制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兵团党委的规定也是保留了很大的余地。比如,决定中指出:“过去批判了‘关、
卡、压’,批判了‘制度万能论’的修正主义黑货,这是对的。但是又出现了‘一风吹’、
‘制度无用论’的错误倾向,必须坚决克服,要发动群众尽快把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的规章
制度建立起来。要敢于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同一切违反合理规章制的现象作斗争。要正确处
理政治思想教育与坚持规章制度的关系。用毛泽东思想统帅规章制度,防止‘制度万能论’和
‘关、卡、压’、的再出现”。这就不难看出,当时要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是对‘文化大
革命’前的制度全部恢复,而是批判的、有保留的恢复。
根据上述精神,全团很快的恢复和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比如:团对连队实行“定收定支、
收支包干、盈利留成、超支分成,短收不补’的财务包干制度。同时相应的恢复和建立了流
动资金、固定资产和专用资金的管理制度、物资供应制度,以及各项统计、会计核算制度;农
机具的维修、保养及各项消耗定额制度等等。这许许多多的规章制度的恢复和建立,尽管都要
首先批判所谓的修正主义路线,强调分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划清合理的规章制度与
“关、卡、压’的界限,但是,这些制度的实质性内容,多数是六十年代中期同类制度的再现,
它对生产秩序的恢复,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三)、恢复职工家庭副业生产
兵团组建初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在经济政策方面,总是企图往“大、公”方
向发展,就是对职工家庭经营的副业、甚至是纯自给性的生产,也被视为是发展资本主义的“
温床”,因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限制和取缔。
1969年,四十七团取消了家属自留地,由连队集体种菜供应。职工家庭养猪受到严格限制,
不能养母猪,由连队供应仔猪,养肥后,由连队统一收购交售国家。这样,不仅给职工生活
带来了极大不便,也加重了职工的经济负担,职工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有的职工家庭人口多,
劳力少,生活比较困难,不得不利用工余时间在边远的闲弃地块搞些“小开荒”,种点蔬菜
或饲料;有的上山割些苕条,搞点编织,从而弥补家庭收入之不足。但是,这些都被认为是“
小自由过杠”、“自发的资本主义”,一律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这些做法,自然
和要引广大职工的不满。如:十连一位老工人指着一堆自己编好的而不让卖的土篮说:“我不
信,这几个土篮子就能使我变修了!”
针对职工家庭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的实际情况,1970年,四十七团根据兵团的规定,对职工
家庭的自给性生产的有关规定做了一些修改。为了解决职工家庭吃菜,允许种少量菜地。即:
四口人以下的,不超过二分地,五口人以上的不超过三分地。只许在自己的房屋前后开地种,
如无地可开的,不得另外开地、分地。只得种蔬菜,收获的菜不许出卖。对于职工家庭养猪,
也做了一些修改。规定“不能参加集体劳动的职工家属,每户可养一、二头育肥猪”。又重申,
“必须统一纳入收购计划,不许私人杀猪出卖”。这些修改,从政策上看虽有些放宽,但限
制仍然比较严格。
在限制职工搞家庭副业的同时,四十七团党委曾考虑到职工家庭收入减少的事实。从l970
年春,号召各单位组织职工家属集体副业队,将没有工作的家属和其它闲散劳力组织起来,主
要从事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集体劳动。关于集体生产所需资金和生产资料,采取自筹和公助的
办法解决。收益分配,用大寨的评工记分法,平时每月可予支一部分,年终结算,要留有一定
的公共积累。这一组织,对当时一些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来说,确是一条很好的出路。通过一
年的辛勤劳动,家庭生话不同程度的得到补助和提高。但是,第二年,党委又根据兵团的规定,
从生产性质、经营范围,到产品销售和分配比例等各方面进行了限制。比如:在收益分配上
规定:“年终个人分配所得以不高于一级农工工资为宜”。这些限制,实际上对刚刚发展起来
的集体经济浇了一盆冷水。因此,全团除了团部的家属集体副业队外,其余始终没有多大发展,
一、二年后,多数自动解散了。
由于广大群众的强烈反映,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团党委根据上级的规定,于l974年,对职
工家庭副业的几个政策问题,又作了一些调整。其中将自留地的数目改为三口人以下的三分五
厘,四口人以上的五分。这样,经过三年多“割资本主义尾巴”之后,职工家属的园田地又恢
复了。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园田地,精心培植管理,不仅做到蔬菜自给,而且可以种些杂
粮作为饲料,从而家庭的养殖业也得到了一定的补给和恢复。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恢复,可以看出,四十七团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由不认识,到逐
步提高认识,由否定、取消和限制,到逐步恢复、放宽有关政策界限,才使政治、经济状况逐
步好转。
三、经济状况好转
农业的再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的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它在很
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一项重要决策,一个政策,甚至一条措施,对生产力的影
响,常常要在几个生产周期之后,才能明显的反映出来。如同“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一年多
的l967年仍然获得大丰收,盈利151.6万元一样,l973年以后的若干调整和恢复,它的效果也
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反映出来。在连续严重亏损后的l974——l976两三年内,出现
了经营减亏,生产有所发展的新局面,正是国家重视和扶植,内部进行调整和恢复所取得的重
要成果。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
农业生产。全团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l976年比1973年分别减少了l,652亩和l0,945亩,
粮豆总产量却由l973年的2,891万斤增加到l976年的4,062万斤,增加40.5%;上交粮豆由
1,048万斤,增加到1,960万斤,增加了87%,农业生产总值由424.1万元,增加到618.2万元,增
加了45.8%。全员平均每人创造产值由1,252元,增加到1,928元,增加了54%。各业经营合并
亏损由227.3万元,减少到7.8万元。
工副业生产。l968年以前,大西江农场工副业生产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队级工副业单位
仅有修理厂一个。l969年建立了皮革厂,l970年建立了面粉加工厂,l971年建立了水泥厂、砖
厂、制材厂、轮胎翻新厂。到l973年止,工副业人数由1968年的99人增加到769人。但是,由
于当时发展过快,盲目上马,又缺乏勘测设计,加之管理不善,使人财物力受到了一定损失。
因此,1974年末,对上述部分工副业单位进行了调整,将轮胎翻新厂合并于皮革厂,撤销了水
泥厂。1976年撤销了粮油加工厂调整后的工副业人数由l973年的769人减少到1976年的530人。
总成本由366.9万元,降低到361.8万元。总产值由322.3万元增加到335.2万元;每一工人创造
产值由4,191元增加到6,324元,增加了50%。
畜牧业生产。全团畜牧业工人由l973年的523人,减少到1976年的410人,减少了113人。
但生产经营除大牲畜年末存栏保持了平衡外,其余均有增长。比如:猪的存栏数由1,552口增
加到3,232口,增加了108%;产值由 25.8万元,增加到63.4万元,增加了146%;每一职工创
造产值由491元,增加到1,546元,增加了214%,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设备。各种拖拉机由1973年的92个自然台,增加到1976年的99台,增加了7.6%;
康拜因由55台,增长到71台,增加了29%;汽车由31辆,增加到32辆,增加了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