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笫六节 特定条件下的建筑成绩

笫六节 特定条件下的建筑成绩



  综合本章各节所述,四十七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诞生和度过的,但它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因为早
在1965年秋天,鉴于苏联霸权主义者对我国黑龙江省靠近边境地区的挑衅活动日益加剧,中共
中央东北局1句中央提出报告,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于翌年3月组建了农建一师和二
师。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项工作便陷于停顿。“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
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当然,兵团各级各部也无一幸免。
  第二,战备形势紧张。由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不断进行挑衅活动,中苏关系日益
恶化。特别是l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使党和国家不能不加强这一边境地区的军事建设,加强战
备投资。作为以加强战备为主要目的之一而成立的生产建设兵团,对此不能不在各个领域做出
强烈的反映。
  第三,团以上各级主要领导人均是现役干部。这些在兵团内部起决策作用的领导人,戒马
生涯半生,搞部队建设、带兵打仗有一定的经验,搞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却是外行。再加上
“全国学解放军”的影响,一度以“领导者、改造者”自居,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定损
失。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责任不全在于他们本身。他们多受供给制思
想的影响,不注重生产和管理上的经济核算,但他们特别强调发展工副业和房屋建设事业,扬
长避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军事化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 虽不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但在“天下大乱”
的形势下,对消除派性,加强纪律性,稳定社会秩序,对大搞军事训练和军事设施,巩固边
防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投向兵团。这些二十左右岁的知识青年,思想单纯,热情奔放。
他们适应兵团的管理形式,为兵团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受到了培养和锻炼。无论是留在
农场继续工作的,还是通过不同方式返回城市离开农场的,他们中间多有建树,许多人走上了
相当的领导岗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其次是自然灾害以及领导工作上的原
因,四十七团在成立的九年期间经营亏损1,104万元,经济形势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
是,四十七团广大指战员,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对和抵制,大大减少了或避
免了由内乱而造成的损失。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怕“唯生产力论”的威胁,充分利用当
时的可能条件,尽力搞好生产建设。
  这一时期,四十七团对基本建设特别是房屋建筑,成绩尤为突出。
  大西江农场自1950年建点,到四十七团成立之初,房屋建筑特别是职工住宅,一直是十分
紧张和困难的。许多房屋的质量落后于附近的农村水平,直到兵团中、后期才出现了历史性的
突破。为说明这一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对建场二十年来房屋建筑情况作一简略的回顾。
  1956年建场时,全场共有房屋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其分布和结构情况是:场部砖瓦结
构房屋1,510平方米,其中:一室一厨六户型的家属住宅990平方米,职工宿舍400平方米,办
公室120平方米;“穿靴戴帽拉哈辫”(即地面砌点石头,屋面直接挂瓦,内外墙挂拉哈辫)的
简易食堂300平方米,种子库320平方米。当时的一队有简易职工宿舍240平方米,家属宿舍660
平方米,食堂兼办公室120平方米;二队砖瓦结构种子库200平方米,简易集体宿舍兼食堂240
平方米;三队简易种子库200平方米,集体宿舍240平方米;四队简易集体宿舍兼食堂240平方
米,家属宿舍220平方米,圆粮仓一栋200平方米;五队简易宿舍兼食堂240平方米;羊队简易
宿舍兼食堂、兽医室l20平方米,羊棚600平方米。在全场的全部房屋面积中,砖瓦结构的仅
1,71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0.27%。
  l956至1962年,农场基本建设的方针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农建结合”。
基本建设的安排顺序是:“先生产,后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在基本建设
投资少,生产建设和生活建设无力同时解决的时候,生活建设要服从生产建设,把投资用来修
筑道路、桥涵、库房、修理厂、畜舍等。因此,在建场初期,百分之七十的职工家属两家分住
在一室户的对面炕上,百分之十的家属两家分住在一室户的一铺炕上,睡觉时用床单做屏帐从
中间隔开。这时期全场人均占居住面积2.2平方米。为解决职工住宅困难,农场从1958到l962
年对职工生活用房采取了自建公助的办法。
  实行自建公助,农场对两户一栋房发给大窗两樘、门三樘。其它材料职工利用早、晚休息、
放假、农闲时间就地取材,如割苫房草、笆条、脱坯、挖垡子、砍树杆等。单位负责运输,
运输费列入农闲费用支出,施工采取建房户互相帮工形式自己解决。房屋建成,后归己有,不
缴纳房租费,调出时可以出售或转让。这期间除公用房(如办公室、食堂等)是砖瓦结构外,其
余个人生活用房全部是“穿靴戴帽”的简易房。
  1963到1968年,原有的简易房屋有的已经破漏或倒塌,不能继续使用,生活用房仍处于紧
张状态。所不同的是,农场对原有生产队的新建房和新建队的用房全部由过去简易结构改为砖
瓦结构,部分厂房采用了砖混结构,如修理厂的l,080平方米的厂房。但是,由于在高寒地区
施工,缺少当地地质、水文资料等科学依据,又没有认真地总结和研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房
屋冻害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1968年以前建造的砖瓦结构的房屋没有一栋通过冻融交
替后不出现裂纹而变形的。这一时期,农场继续执行了“先生产,后生活”和“先治坡,后治
窝”的方针,职工生活用房虽比过去有所增加,但人均占住宅面积也只有2.1平方米左右。
  从上述情况中不难看出,农场过去实行了一条“因陋就简”和“先生产,后生活”的基建
方针,使生产性用房基本满足,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然而,生活用房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
排挤,职工住宅数量之少,质量之差,不能不说是农场事业中的一大缺陷。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特别是大批城市知识青年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教
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原有的住宅又不断的报废和减少,到四十七团成立时,非生产性的建筑
用房已成为突出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团党委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把房屋建设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从1969到1976年8年期间,四十七团在基本建设方.面共投放资金853.8万元,平均每年投
资106.7万元,比l962至1968年年平均投资多41.83万元,增加了92%。这些投资重点解决了家
属住宅、集体宿舍、职工食堂和学校等建筑工程,相应的补充了生产.性建筑。8年共建设房屋
75,408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31,710平方米。这时的人均占用住宅面积3.9平方米,比1968年
增加85.7%。住宅标准除现役干部住宅每户50平方米外,一般住宅每户30平方米,住宅建筑开
始规格化。
  四、十七团成立后,原场直的基建队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并改称为工兵连。各连队都编设
了基建排,根据连队规模大小,有的编制二十多人,有的四十多人。这是农场有史以来基建队
伍最大的时期。这支队伍,冬、春备料,夏、秋施工,担负着团部及各连队的年内基本建设任
务。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全部是砖瓦结构。为解决资金和运输困难,从1972年起,除团部建筑、
连队的烟囱和炕面用砖需外购机制砖外,其余用砖全部是连队自己烧砖来解决。全团17个农
业连队除三、六、十四连未建小砖窑外,其余都建立了砖窑。
  建筑用木材全部是靠自己上山采伐解决。从1968年起,每年都利用冬闲时间,组织二百五
十人左右,多者六百多人,到大、小兴安岭去采伐,于翌年四、五月下山。据不完全统计,每
年可得木材两千五百多立方米。这些木材不仅满足了本团内的年度建筑需要,而且还能搞些援
外和兑换。随着木材采用量的增加,从l971年起,相应地建立了以带锯生产为主的制材厂,生
产能力为年加工成材3,000立方米。厂内设有成品车间,凡建筑配套的半成品构件和成品的门、
窗框、扇,统一加工制作。团对各单位实行按计划供应,使建筑构件统一化、标准化。
  建筑事业这一突破性的发展,解决了农场长期以来居住紧张的局面,砖瓦化房屋迅速增加,
简易草房处在急剧淘汰之中,职工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到1975年,团直机关、
学校、商店、卫生队、皮革厂、汽车队等单位安装了锅炉,用上了暖气。连队的基建队伍从无
到有,从不会施工,到能承担连队的全部建筑任务;工程队不仅能建平房,而且还在1976年建
造了l,700平方米的第一座二层教学楼。这样,既培养、锻炼了基建队伍,也解决了当时动力
“过剩”的问题。
  与此同时,四十七团加强了通讯建设,使全团内部各连队之间都有了直通电话,完成了建
场以来没有完成的农场内部通讯体系。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使团部和部分连队用上了国家供
给电,既有利于生产,也方便了群众生活。
  这些富有时代特点的、得天时顺民意的事业,发展之快,成绩之大,是原农场时期所无法
比拟的。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
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