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多种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农场建场初期是一个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逐渐
发生了多种经济形式。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国营农场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各项事业的相
应发展,职工队伍的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职工家属及其子女的增加,为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以及为农场农忙时提供劳动力,因此农场便出现了临时工,继而产生了由临时工组成的临时集
体经济组织,如家属副业队等。另一方面,农场的个体经济最初以职工家庭种植业和出售自己
园田地的产品以及进行家庭养殖业的形式出现的。以后农场非职工队伍的那部分“剩余”势力
越来越多,他们为了生活,必然要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那些适应手工业和个体劳
动的地方,例如养殖、种植和编织、饮食服务等行业,开辟自己的领地。就这样,农场中的集
体、个体经济在固有农业企业中派生出来,发展起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工作中“左”
倾错误的影响,多种经济形式在农场内并没有得到合法的承认和政策上的有力扶持,如:我
们在第三章第五节中所提到的那样,多种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1978年以后,农场开始重新估价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意义,探索农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
改革问题。1979年,在学习了三中全会公报关于“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经
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的规定之后,场党委开始号召和扶持发展个体、集
体经济,比如:兴办个体代销、饮食、服装店,支持职工家庭饲养大牲畜等。
充分利用农场丰富的天然资源,发展畜牧业,尤其是饲养奶牛,是发展个体经济的重要项
目之一。为了解决职工家庭购买奶牛、奶羊的困难,农场从1930年起,先后派出懂技术的人员
到辽宁省锦州地区帮助购买奶牛,到本省海伦县购买奶羊。随着奶牛、羊的迅速发展,l982年
农场又同九三乳粉厂商定建立了大西江收奶站。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调动了个体养奶牛、奶
羊的积极性。1982年职工个体交售鲜奶24吨,l983年交售130吨,到是年底个体养奶牛头数达
到379头。
当时,在大西江农场内,一头最好的价值三千多元的“荷兰牛”,日产奶高达八十多斤,
每斤售价两角钱,日可收入十六、七元。一头较好的奶牛,按平均日产奶50斤、产奶期240天
计算,全年可收入2,400元,去掉饲抖费亦可净收入2,000元;母牛分娩时,如果产个公牛犊当
即可卖60—70元,如果产个母牛犊落地即可卖800—1,000元。奶牛业的发展,做为对国家的补
充、对家庭致富来说其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由于政策的允许和农场的扶持,个体工商户也不断增加,到1983年底,全场共有个体工商
户21个,其中经营商业的10户,修理电机、钟表、收音机户各1个,服装加工户3个,个体兽医、
冰棍制作、饮食、饭店各1个,膨化食品加工户2个。这些个体户中的经营者,有家属,有待
业青年,也有停薪留职的职工。个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了市场,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农场经济的
全面发展。
促进农场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农场职工子女就业政策的改变。长期以
来,农场职工子女就业一直是由国家包下来的办法。随着农场机械化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在经营比较单一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劳动力相对过剩的趋势。据统计,1978和
1979两年大西江农场职工子女就业者就有547人,占职工总数的11.57%,而这两年的耕地面积却
只增加了ll,589亩,占原耕地面积的5%。这就是说,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耕地面
积的增长速度,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又不断地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怎样解决在农场机械化的
过程中既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保证充分的劳动者就业呢?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指导思想,启发人们勇于去突破由国家包下来的既定政策,寻找各种就业途径。
1978年8月,农场总局第一次提出国营农场“要积极创造条件,广开生产门路,安排多余
劳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生产,使职工家属和暂未安排就业的职工子女得到充分就业机会”的战
略性问题,并指出集体职工的“工资收入可以高于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工资收入”。
1980年8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国家统筹计划和指导下,实
行由劳动部门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同年11月,农场总局又提
出“逐步实行在编制计划内按招工条件考试招工,择优录用的办法”。198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在这些精神的指
导下,发展集体经济,安排农场职工子女就业的问题逐步纳入了党委的议事日程。l981年场党
委指派当时的工副业科兼管待业青年集体生产工作,1982年成立了集体经济办公室,l983年组
建了劳动服务公司,直接负责全场集体经济的组织、指导工作。
集体经济组织,从1981年由场直几十个待业青年组成的青年队,到1983年全场已有18个集
体所有制单位,集体职工414人,占全民所有制职工的8.75%;经营耕地2,927亩,其中:种植
小麦225亩,大豆714亩,红芸豆111亩,甜菜l,257亩,条帚糜子42 亩,土豆60亩,蔬菜l35亩;
承包全民所有制玉米150亩,甜菜285亩,人参l5亩;日杂商店、饭店、被服厂、收奶站、粉
坊、豆油加工厂、水泥管制作厂各l处;人均收入300元,第五集体生产队人均收入800元,最
高的达l,100元;总产值22万元。经济发展,带来固定资产的增加,到1983年底,全场集体经
济中的固定资产已达114,550元。见下表。
1983年集体经济固定资产统计表
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越发引起场党委的重视。1982年6月,场党委对集体经济办公室的
职权范围作了详细而又明确的规定。同时,从全民所有制组织中抽调6名干部,l7名老职工,
充实到集体经济组织中,加强了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l983年在全场整顿企业的同时,也
抓了集体组织的整顿。在整顿中狠抓了劳动纪律、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在教育提高
的基础上,各单位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制订了集体职工守则,建立了财务管理和奖惩制度。
在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场党委逐步摸索和确定了它的经营方针,即辅助生产,为生活
服务,以安排待业青年为主,努力培养人才;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多种植经济作物,从小的土地
面积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的方针;在工业生产上规定了以自足自用为主的方针;在商业服务业
方面,规定“方便群众,发展经济,繁荣市场”的方针;在畜牧业生产上确定奶牛以改良为主,
羊以增加肉食主为,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当年肥羔销售,增加收益的方针。
在上述方针的指导下,集体经济办(服务公司),经常派出人员到外地学习,比如:到哈尔
滨学缝纫、烹调技术,到齐齐哈尔学水泥管的制作等。为加强集体企业的管理,举办了集体企
业的会计、出纳培训班,有22人受到了训练,提高了业务素质。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l983年,大西江农场有一半以上的集体经济单位给其职工发了
劳动保护,场直集体单位还发放了取暖费和副食品补助费。
目前,虽然农场非国有的多种经济成份的产值比重还不大,但是,它们拥有的劳动力和资
金已相当可观,对繁荣农场经济的意义和影响已经显露出来,它们在改变着农场所有制结构,
使之成为以国家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为辅助和补充的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
由于个体、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场经济改革不可避免地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多
层次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后,国营农场的性质,固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体
制改革的方向和前途等。已有的某些政策规定需要验证、修订和补充,有关所有制结构改革的
理论和政策需要继续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