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建立农作制
第六节 建立农作制
大西江农场是一个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的国营农业企业。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
支持,机械装备不断加强,特别是1979年以来,除国家给予一定的投资外,农场又用自筹资金
购买了33台康拜因和拖拉机。通过技术革新和机务管理的不断加强,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
械作业在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中逐步适应了农业生产要求。但是,在农场
尚未建立科学、正规的农作制之前,这些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农业
生产长期存在着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成本高,抗灾能力差的问题。据统计,自1956到1979年
小麦平均亩产216.4斤,最高年份394.1斤,最低年份99.3斤;大豆平均亩产l43.8斤,最高年
份203斤,最低年份只有36.2斤。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合理的农作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实行
了掠夺式经营方式。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作物种植比例不合理。l956—1960年平均小麦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66.4%,最
多年份达70%,个别生产队达80%,而大豆占l9.9%,最少年份l4.7%。经过换茬调整,到
1980年前小麦平均种植比例达53%左右。七十年代后期麦豆比例虽接近合理,但年度之间差异较
大,有的年份还达57%。由于小麦种植比例大,六十年代重茬面积达35—40%;l971至1980年
重茬面积还在25%左右,在当时的条件下,重茬小麦减产l5—20%。由于作物比例布局不合理,
小麦重茬造成土壤水份消耗大,养份偏耗,病害杂草蔓延,危害加重。1979年全场杂草普查
结果,在93,990亩麦田上,燕麦草100%感染,平均每平方米24.8株。
第二,单纯的依靠化肥,只顾用地,忽视养地。据l971—1980年统计,平均每年施有机肥
l9,430吨,仅占总播种面积的2.9%,土壤有机质由开荒初期的7—9%,下降到4—6%,化肥
的施用仍按作物的平均面积施肥法,形成盲目施肥,造成作物供不应求或肥料浪费。
第三,由于耕作上连年耕翻,土壤容重低,造成土壤跑墒,风蚀、水蚀,使耕层和土壤结
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增加了作业费用,提高了生产成本。
上述问题说明农作物所需条件与环境条件是不相适应的,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资源衰退,
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低产。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农业生产中的诸因子具有互相不可代
替性和同等重要性,各项农业技术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孤立的采取其中任何一项措施都
不能收到应有的增产效果,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逐步建立符合客观规
律的农业技术体系。
建立农作制度就是这个技术体系的具体体现,是为获得农作物的全面持续高产而采取的一
整套用地、养地的综合技术措施。它包括了作物布局的轮作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
杂草、病虫害防除等植物保护制度,种子制度等。这就说明农作制度所涉及的不是单一的作物、
土壤或气候的因素,而是由它们所构成的农业总体。
在总结了多年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大西江农场自1980年开始建立了五制配套的农作制度,具
体内容是:
轮作制度。轮作形式为:麦—豆—麦—杂四区轮作。作物比例:麦类面积占50%,大豆
33%,甜菜6%,压绿肥5%,其它作物(玉米、蔬菜、饲料)6%。
耕作制度。改变过去以深翻为主,只耙豆茬种小麦,隔年耕翻或个别地号连年耕翻的形式,
根据轮作确定的耕作形式,采取了以耙茬耕法为主,翻、耙、松相结合的耕作形式,减少翻
地面积,使每年翻地面积保持在25%的比例上,其余全部为耙茬面积,可四年翻一次。
施肥制度。培肥地力面积,每年可达25%,其中压绿肥占5%,有机厩肥占10%,秸杆还
田占10%。按照轮作比例,合理投施,可四年增加有机质培肥地力一次。化肥施用量,每年根
据土壤化验结果和产量指标及各地号肥瘦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偿施肥。
值保制度。麦类作物用多菌灵或克菌丹拌种,防治散黑穗病和根腐病,并在苗期用2.4—D
丁脂灭草;大豆用灵丹粉拌种,防治潜根蝇,播前采取氟乐灵灭草,结夹期航空洒药防治食心
虫。
种子制度。健全种子繁育体系,小麦和大豆一级种子的繁殖由场经营,大豆的二级和小麦
的二、三级种子由生产队自己繁殖,做到四年更新一次。小麦搭配l0—15%的早熟或中熟品种;
大豆储备播种面积5%的早熟品种。
上述农作制度,经过1981—1983年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行科学的轮作制,合理地调整了农作物种植比例,首先加强了国家计划管理,保持国家、
农场计划相对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控制在50——52%,重茬面积由22.7%减少到12.5%;大
豆稳定在33—35%,解决了现种地现安排的做法。其次保证了经济作物和绿肥比例,落实了用
养结合的措施,甜菜稳定在5——6%。第三,作物成片管理方便,减少调车次数,既提高效率
又节约能源,还争取了农时。
总之,从l981——l985年实行的以轮作为前提,培肥地力为核心,深翻深松为基础,少耕
为方向,抗灾、高产、低耗为目的的五制配套农艺体系,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增强了抗灾能
力,农作物产量逐步稳定。例如,1982年在干旱的条件下粮豆亩产仍达270.3斤;l983年在低
温多湿寡照的影响下粮豆亩产仍达275.7 斤,两年的产量比较平衡。这标志着大西江农场在科
学种田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将在向农业现代化进军中日益显示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