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第九节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营农场走上了恢复、发展、振兴之路,特别是自1980年国家
对农扬实行财政包干之后,农场初步摆脱了花钱向上要、产品统一上缴国家的纯产品经济模式,
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上做了一些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诸如“三定一奖’等。
但是,到了1984年,国营农场如同全国其它类型的企业一样,受到了农村改革形势的挑战,进
入了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就当时全国改革形势而言,改革的重点已从农村转向城市。
中央在改革上的理论概述为:这场改革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部分,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和完善;改革的基
本内容和要求是确立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这两个方面的正确关系;改革的中心环节和目的
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国营农场从创建发展至今,具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她既是国营企业,又在相当程度上具有
政权上的独立性;以种植业为主体,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豆,被国家视为商品粮基地;生产资料
由国家统一调拨,企业的盈亏完全依赖于国家价格政策;其它业体,以自给、内向、服务为其
形成的出发点。
在国营农场内部,劳动组织比较严密,多年来专业化分工使职工各有一技之长,并由此形
成了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优势,即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大面积的土地、长远的科学轮作体系、先
进的农艺技术等,形成了农场突出的生产力特点。从农场基层到农场上级主管机关,对此了解
十分清楚。但对于农场的改革如何深化,一直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直到1984年底,改革的大
浪冲进了农场,农场面临着一个大转变的严峻关头。
一、促成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1、中共中央自从1979年发出《关于加快农业生产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又连续三
年发出三个“一号”文件、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极其深刻地影响
着整个社会。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整个农业迅速发展,基本解决了八亿农民的温
饱问题,这对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吸引力。1984年,农村又开始了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商
品生产的新阶段。因此,农场面临着全国改革新形势的挑战。
2、三十年来,农场的经济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弊病颇多。突出的问题是国家与农杨、
农场与职工的关系没有得到正确地处理,农场和职工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造成了职
工吃农场、农场吃国家的两个“大锅饭”现象。在农场旧的模式中,劳动与效益相分离,劳动
量与收益不直接,劳动者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在机械化和农业科学不断发展的同时,职工人数
不断增加,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越来越多,两个“大锅饭”的弊病越来越突出。物化劳
动投入量越大,企业的效益越差,人越养越懒,企业越办越死。因此,农场不进行改革,就没
有出路。
3、党和国家对农场的改革十分关心和重视。早在1983年8月,全国农垦工作汇报会议就提
出在国营农场中兴办职工家庭农场问题。同年11月,农牧渔业部批转了国家农垦局《关于兴办
职工家庭农场的若干意见》。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l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国营农场应继续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同年8月14日,中共中央总
书记胡耀邦视察黑龙江垦区时指出:“办好家庭农场问题,紫阳同志去年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今年一号文件已经写明白了,要办好家庭农场,还试什么?紫阳讲了,中央定了,你们就抓紧
办吧。”同年9月1日,全国农垦工作会议又发表了《大力发展和认真办好职工家庭农场》的文
件。同年11月,省委省政府派出了以农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王槐隆为首的工作组来到九三农场
管理局,敦促农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并强调指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重在‘家庭’二字”。
上述会议、文件和指示,促成并推动了农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过程
1984年11月2日,大西江农场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和改革办公室,抽调了机关的大部分工
作人员,组成四个工作组,在全场进行了8个方面、20多个项目的调查。同时派出两个考察组,
到嫩江、绥化两个管局的4个农场进行考察。经过紧张而广泛的调查、发动和宣传工作,力
求从民情民意出发,制定了《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施方案》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若干政策规
定》。按照《方案》和《规定》,1985年春,全场共办了l,625个职工家庭农场,其中独户
1,599个,联户26个,初步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济体制。主要做法是:
土地承包。按照大多数职工意愿,土地原则上平均承包。按生产队的土地拥用量计算,正
式职工、待业青年和在校职业高中生的承包分配系数为1,家属(包括其他在校学生和学龄前儿
童)为0.7。在此原则下,职工个人可以自愿承包,剩下的包余土地和留下的机动地也可以自愿
多包。全场职工家庭农场共承包土地200,234.5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0.2%。
财产转让。农场将原有的农机设备、房屋和牲畜,全部有偿转让给职工家庭农场。其价格
原则是:农机设备不得低于净值;房屋不低干净值的50%;牲畜按市场价格,以质论价、个体
评价。全场共作价转让链轨式拖拉机100台,轮式拖拉机75台,联合收获机92台,其它配套农
机具827台件;转让屋房21,073平方米;转让马匹466匹,羊2,555只,猪444口。转让总价值四
百八十四万余元。
划区协作。为发挥家庭农场“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以适应大机械
化所必须的集体操作、协同动作的基本要求,农场采取了划区协作办法。即先转卖机械,然后
由农机户挑头,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以二至三台机组大配套,联合形成协作区。协作区对各
家庭农场的小麦实行统种、统管、统收,大豆统种、分管、分收,甜菜及其它杂谷分种、分管、
分收,尽量保证土地统一调茬轮作。
改革机关机构。为适应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这一形势需要,将场机关十个行政科室改为三个
中心两个办,成立了l0个专业公司(详见概述篇第二章第二节)。机关人员由原来的77人,减少
到28人,减少了56.3%。农场机关的职能逐步由过去的行政指挥型转变为指导服务型。
三、经营状况及问题
在全场职工家庭农场中,经营规模在土地l50亩以下的代耕型家庭农场l,266个;土地在450
亩以上,l,000亩以下的代耕型家庭农场349个;l,000亩以上自耕型家庭家场l0个。主要农作
物产量与1984年比,小麦亩产341斤,提高了8.3%;大豆亩产l28.1斤,降低了33.9%;粮豆
平均单产244.5斤,提高了3.4%;粮豆总产增加了301.8万斤。工副业总产值比上年有所增加,
产业结构有所变化,出现了一些家庭牧业、渔业、林业和小型加工业。
1985年全场职工家庭农场总收入l,448.5万元,职均纯收益1,008元,劳均收入635.91元。
其中,盈利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27个,劳均收入4,429.50元;盈利5,000元以上的52个,劳均
收入2,681.86元;盈利2,000元以上的l58个,劳均收入l,451元。由于灾害和经营上的原因,
亏损挂帐的有410户,占家庭农场总数的25.2%,挂帐总额43.3万元。
由于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工作来势猛,发展快,中央和省委要求严,农场领导和广大群众思
想准备不充分,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失误。
1、没有完全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承包土地在150亩以下的代耕型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
中,农业技术措施由农场统一制定,作业安排仍由生产队去组织协调。家庭农场仅承担了农场
垫支生产资金的债务。在农作物的种管收上很少投工。在最终分配上,不是靠劳动数量和质量,
而仅凭承包责任来计算收入。
2、土地、资金占有不合理,降低了农场的经济效益。承包土地在千亩以上的自耕型家庭
农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过大,占用农场垫支的生产资金过多,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自然占有
优势。虽然纯收益高于“小户”,但在生产经营中,人工作业劳动力明显不足,影响了作物产
量。他们的平均效益低于“小户”30——40%。
3、土地承包和机械转让后,使农场几十年形成的条田化土地、大形配套的农机设备、先
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等生产力特点,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家庭”经营的形式,给
土地换茬轮作、农机标准化管理、农艺技术实施等都带来很大困难。
如何选择适应农场生产力特点的规模和形式,推动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农场经
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及社会各方面的重大的研究课题。l985年秋收后,场长齐
惠忠对一年来的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亲自撰写了《关于职工家庭农场的规模、形式的管见》
一文,充分地阐述了稳定、完善、提高职工家庭农场的根据,受到了农场总局及垦区各方面的
热切关注。按照他提出的联户、独户、兼营户并存,以联户为主的改革模式,1985年底,本场
在稳定的基础上又做了局部的调整、完善工作。农场明确规定:联户家庭农场是合作股分性质
的集体承包经营组织和经济实体,它应拥有二至三台套的全部农业机械设备,专业经营生产作
物麦、豆、油菜等,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并获得最佳规模、技术效益;独户经营的种植业家
庭农场,应具有完备的生产工具和手段,耕种的土地不影响大面积机械作业格局,生产资金全
部自备;兼营户以经营30亩以下土地,饲养一头以上奶牛为基础,充分利用两个“剩余”,积
极发展它业。
可以深信,按照上述模式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就一定能够趟出一条适合本
场特点的振兴之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西江农场三十六年的历史经验是十分丰富和宝贵的。总结经
验是为了继续前进,追溯历史是为了指导现实,展望未来激励人们胜利的信心。现在,大西江
农场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指导下,经历着奔向农业现代化的伟大
转交。可以深信:依靠三十六年建设起来的物质基础,借鉴过去以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
实现这个转交,经济实力将迅速增强,精神文明将高度发达,职工生活更富裕,一个具有中国
特点的农工商一体化的现代化农垦企业,一定会出现在伟大的祖国北部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