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大西江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边境中段,嫩江县境内。边境东西横距约29公里,南北纵距
约22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5′O0″~125°9′O0″,北纬48°52′00″~49°04′40”。
边界陆疆长约106公里,水疆长约14公里。南与讷河市,北与嫩江县接壤,东邻鹤山农场,
西临嫩江,隔江与内蒙古呼仑贝尔大草原相望。农场土地总面积为37958.1公顷,其中农用
地面积33880.9公顷,属中型农场。
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领导,是以机械化为主要生产手段,以农业为主,
山、林、水、土、路,农、工、商、牧、副全面发展的全民所有制农垦企业。同时也是党、政、
工、青、妇、公、检、法、武装、科教和文体卫生俱全的小社会。
全场共有16个农业生产队,8大作业区,一个直属地区,19个企事业单位,共8563人。
农场地势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低。最高点海拔363米,位于十队东与鹤山七队分界处;
最低点海拔213米,位于场西水库谷底。平均高度288 米,相对高度270~290米之间。
地形坡岗多,平缓地少。农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前沿,丘陵漫岗,此起彼伏,沟谷纵横,
东伸西延。全场山丘地占31.2%,坡岗地占50%,高平地占2.2%,低洼地占16.6%。地面最
大坡度12度,最小坡度0.5度,平均坡度3~8度。
三山六岗构成西江地形主要特征。三道山脉:一道是西北东南走向,全长11公里的场部西
山,最高海拔354米;二道是西北东南走向,全长10.5公里的场部东南山,最高海拔354米;三
是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9公里的十队东山,最高海拔363米。全场300米以上的山头30多座,
是构成三道山脉的主体。六条漫岗是十八里岗(场部东南18公里处),十五队岗,十队东岗,八
队北岗,十四队岗,四队东岗。坡度在10~20度之间,面积约3—8平方公里。
场内沟谷纵横,其中宽百米长3公里以上的16条。谷底有宽窄深浅不一的流水沟渠和大小
不等的泡沼,较大水线有5条,有泡沼6个,长年积水形成沼泽和滩地,构成河流水系。境内有
一条约18公里的季节小河流叫多金河,由13条沟谷水线汇成,自东向西经场区北部流入嫩江。
嫩江在农场西境流经10公里,系农场与内蒙古莫力达瓦旗界河。1998年曾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
洪水,江边村屯淹没。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截嫩工程”,兴建尼尔基水库。
农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差异大,季节明。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控制和季风影响,
气温寒冷空气干燥,时期漫长,常刮西北风;夏季受太平洋高压控制和季风影响,气候温暖,
湿润多雨,多偏南风;春季干旱多风时间短促;秋季气爽日朗,温降急,霜冻早。
农场年平均气温0.8℃,最低是1月份,平均-28%,极度最低气温-43.2℃;最高是7月份,
平均25.8℃,极度最高气温36.2℃。冬夏温差40~45℃,昼夜温差6—10℃。
农场年平均降水545.8毫米,雨季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1%,春秋雨季
降水量约占27.8%,冬季约占3.8%。
农场地处全国著名的黑土带,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棕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泽土。黑土
19624.4公顷,占全场总面积的51.7%,土体深达30~50厘米,土质肥沃,适宜农、林、牧业
利用;棕色森林土12950.8公顷,占总面积的34%,土层浅薄,土质粗松,系宜林地;草甸土
797.1公顷,占总面积的2.1%,土层厚,属宜冷性轻涝型土壤,宜农牧用地;沼泽14592.9公顷,
占总面积的12.1%,属冷性中涝型土壤,系宜草地。
农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油菜,兼有少量的经济作物,主栽作物是小麦大豆,
为一年一熟制,种植总面积为18080.3公顷。
农场森林资源主要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造林,总面积8552.6公顷。天然次生林主要为萌生
的柞树、桦树、杨树等灌木林,遭人为破坏仅剩2523公顷,分布在西部江边坡度为15度以上的
山地。人工林6029.6公顷,主要有落叶松、樟树、鱼鳞松、杨树、柳树。
农场矿产资源储量较大的有页岩、沸岩、玄武岩,尚有红粘土、灰白粘土、石英砂、陶土
等矿点。
农场水资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系低矿化度重碳酸盐钙型水,PH值为0.6~7.5,矿化
度为0.085克/升,无色、无味、透明,适于饮用和灌溉。地表水有河流、泡泽和水库,总面
积726.2公顷。河流水面积144.7公顷;泡泽水面积78公顷;水库水面积277.8公顷,库容3189.
238立方米。地下水:场东区地表含水层深,水量小。场西区地表含水层浅,水量丰富,水层
深度达30~50米,单井出水量大于30立方米/小时,有多处泉眼。
农场草原系天然牧草,总面积为6204.4公顷,分布在山沟的低洼地和漫滩草甸上。主要草
种有小叶樟、三棱草、修氏苔草、灰麦莎草、杂草等。因开垦及退化,草原面积锐减,据1994
年核查,仅剩3205.6公顷,可利用面积为2313.3公顷,可产鲜草3192.4万斤,载畜量为875个
奶牛单位。
农场野生植物有三百余种,其中禾木科的小叶樟,莎草科的三棱草量大,菊科、蔷薇科的
种类多,木贼科的节节草比比皆是。具有较高的采集和利用价值的有龙胆、桔梗、沙参、赤芍、
柴胡、贝母、黄芪等药材。由于天然次生林及草原面积的锐减,野生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也在锐
减,其中蕨菜、黄花菜、榛子等山珍特产已经少见。
农场野生动物:哺乳科如野兔、狼等有15种;脊椎科如鲫鱼、鲤鱼等有10种;两栖、软体
科如青蛙、蛤蜊有7种;禽类如野鸡山雀有25种;爬行动物有蛇、马蛇子。由于生态环境的恶
化和人为因素,鱼鸟蛙的种类数量明显见少,大型哺乳动物野猪、狼、狍子、猞猁、獾子等已
经绝迹,偶尔能见到几只野鸡、野鸭、野兔或过路的狐狸、狍子。除老鼠之外,尚存的其他小
哺乳动物数量也不多。
二
大西江农场自建场经历了创建开发时期(1950—1955年),扩大发展时期(1956~1967年),
屯垦戍边(兵团)时期(1968~1976年),整顿调整时期(1977~1984年),改革探索时期(1985~
1992年)五个阶段,于1993年进入开发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时期,成为面向市场,农、
牧、工、贸综合发展的新型农垦企业。
1950年6月15日,在嫩江东岸广袤的沃野上,一支有25台拖拉机、120余人的拓荒队,用欢
声笑语和隆隆机声拂去亘古荒原的面纱,犁开神秘的处女地,安营扎寨开始了前无古人的艰苦
创业活动。经过五年的辛勤耕耘,1956年2月,一个有4个生产队,280多名职工,13台拖拉机,
15台康拜因,49500亩耕地的机械化国营农垦企业诞生了,借地理位置取名叫大西江农场,隶
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
大西江农场的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农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建设不断发
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在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贡献,1958年受到国务院的表彰。但是,
“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左倾错误、官僚主义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人祸天灾,也挫伤了人们的积极
性,经济几度跌人低谷,使农场呈现徘徊前进局面。
1962年,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导下,大西江农场开始从上层建筑到
经济基础,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实行卓有成效的全面调整,后期虽然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
冲击,依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至1967年已发展到有14个农业生产队,1个林业队,1个工副业
单位,5个其他单位,7828人,2615名职工,83台拖拉机,67台康拜因,559台(件)农机具,37
404平方米房屋,3045万元固定资产,耕地面积扩大到210315亩。1967年粮豆总产达到45676万
斤,总产值达72049万元,上交粮豆3396万斤,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969年2月,大西江
农场划归兵团,称四十七团,隶属兵团第五师,兵团成立后至1970年,京、津、沪、哈、齐、
鸡西等城市知识青年3715人,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满腔热情来到
四十七团,加入了兵团战士行列。
随着运动的发展,左倾思潮愈演愈烈。在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
资本主义苗”极左论调下,老干部被打倒,“当权派”靠边站,农场及机关各部门全部换上现
役军人。加之不顾经济规律的军事化命令主义、瞎指挥,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搬硬套盲目性经营,
不注重经济核算的供给制思想,结果使农场经过20年摸索逐步建立起来的生产指挥系统被破坏
了,经营管理规章制度废弃了,生产秩序打乱了,使农场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1968年
至1973年6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23000亩,粮食产量却下降了。粮豆总产最高年份4539万斤,
最低2182.2万斤,较1967年的4567.6万斤平均下降了1331万斤,除1971年盈利15万元,其余5
年累计亏损1778.4万元。
自1973年下半年开始,兵团内部自上而下地总结经验教训,到1976年兵团改制前.四十七
团在体制、政策、制度和措施各方面进行了一些重要调整,使生产得以恢复,并有了一定程度
的发展。
1976年2月25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同时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月25日四十
七团宣告撤销,恢复大西江农场名称和建制,隶属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农场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党中央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
顿、提高”八字方针,整顿企业,整顿思想,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党的建
设,使农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建
立农作制,提高生产力等工作,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至1984年底,大
西江农场总面积达到56.87万亩,有耕地23.61万亩,总人口12260人,职工4859名;178台拖拉
机,135台康拜因,974台(件)农机具;16个生产队,11个直属企事业单位,1所中学,16所小
学;拥有固定资产1235.8万元,流动资金777.6万元。成为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两个文明齐驱并进的中型农业企业。
1984年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起点,伴随着土地承包,
拉开了国营农场全面改革的帷幕。由独户、联户农场到大农场套小农场;由股份合作制机械化
联户农场到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行场长负责制。几度探索,农场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成长
壮大0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765万元,较1985年的1 541万元平均递增12.4%;粮豆总产由
1985年的25380吨上升到31600吨。场办工业年产值达400万元;畜牧业产值达350万元。职均收
入由1985年的800元增至2359元,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290元增至1163元,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
年的6.4平方米增至10平方米。用于基础建设投入1200多万元建50吨冷库一座,粮食处理中心一
处,增置“1075”、“303”等大型农业机械90台,农机具200台套,解放141汽车13台。同时造
林35640亩,义务植树22.5万株,森林保存面积达85870亩,成为黑龙江省造林先进农场和扭亏
增盈先进企业。
正当人们以更高的热情向改革的纵深进军时,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使本来负债经营
的农场重重地跌入低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为农场的改革和发展提
供了强大的动力。1994年农场从资源配置、经营方式、农业技术、科技含量、管理制度人手,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牧副业、工业,为振兴西江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该年社会总产值近6000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4585万元。牧副业在三大产业中异军突起,总
产值达450万元。
1995年始,坚持“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发展农业。土地放开经营,发展有机农业,
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收入;开发荒山、荒地、荒原、荒水、荒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998年,突破重复种植麦豆的简单再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市场农业,调整作物品种结构,扩大高
产、优质、高效作物面积。2000年,农业生产向质量效益方向迈进。立足于市场,优化种植结
构,依靠科技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外向型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快
速转变。
工业企业改革,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调整和完善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建
立起私有企业(产权出售)、国有民营(租赁形式)、股份合作、风险承包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新的经营形式和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
生产者和经营者。
以特色产品为龙头,畜牧业为基础,种植业为重点,加工业为杠杆,发展个体、家庭、自
营等非国有经济。改善农场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农场经济领域和规模,增加
国民收入。在原有皮革加工业和畜牧养殖业基础上,沿着“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实现集
团化”道路,1998年组建了占地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16万元,年生产46.6万件(套)产品的
皮业集团。以制革、制鞋、毛皮、蓬靠、皮件、皮饰加工为主导产品的皮业为龙头,带动了畜
牧业及相关产业的规模发展。龙头和骨干产业的发展,使农场非国有经济由“三分天下有其一”,
转向“占半壁江山”,1998 年总产值达到7729万元,总收入2697.6万元,同时安排2320名下岗
职工再就业。1999年非国有经济面向市场步人了发展特种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轨道,至2000
年先后建立了黄牛、奶牛养殖基地;世界名犬圣伯纳、高加索犬种基地;獭兔和德系安哥拉长
毛兔繁育基地;大白鹅养殖基地;金丝柳苗木培育基地和元葱种植示范区。至此,农场非国有
经济已在全场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企分开,集团公司制,是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至1998年,根据中共中央建立“产
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农场按照组织公司化、运
营实体化、关系市场化、副职正职化、调控契约化的原则,将农场原机关和企业行政职能、社
会职能及工会职能划为集团公司、社区管理委员会、工会委员会三部分,实现了企业管理制度
的转变。同时完善了人事、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
至2000年,大西江农场已发展成为有耕地23万亩,机械总动力3.2万千瓦,总资产17015万
元,社会总产值2100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12037万元,人均纯收人4052元,粮豆总产33774吨,
以农、牧业为主,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中型国营农场。
三
在过去的50年中,大西江农场取得的主要成就,表现为:
1、建立了高度机械化的农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为发展社会化大农业开辟了道路。
大西江农场开发初始仅有25台苏制纳齐履带式拖拉机,百余名机务人员,生产经验为零。
50年间农业机械四次更新换代,新老农机人员不断交替。至2000年已发展成为有236650亩耕地,
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5%的8个作业区的现代化国营农场。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纽荷
兰M160、迪尔7800、SH654轮式和东方红1002履带式拖拉机96台(最多时达196台);佳迪1075、
E514自走式联合收获机54台(最多时101台),机械总动力3.2万千瓦,各种农机具2000台件;各
种汽车150余辆,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190台,运力总吨位618吨;有现代化的种子加工粮食处
理中心,有2万平方米水泥跑道7架飞机的航化服务站。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
农机管理、维修、标准化作业和农业生产轮作、耕作、施肥、植保、种子配套制度和经验,不
仅示范了农民、培养了大批农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向国家上缴了大批的商品粮,也为中国
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化生产提供了借鉴道路。
2、国民经济大幅度增长。
从1951年至1985年总收入3.3亿元,其中农业收入1.74亿元;畜牧业收入985.8万元;工副
业收入620.2万元。1986年至2000年社会总产值11.8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57亿元;工业产值
2.O6亿元;第三产业(1990~2000年)总收入17751万元。年末固定资金1956年至1985年由134.5
万元增加到1075.9万元,至2000年上升到5922万元,分别增加了44倍和5.5倍。
3、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至1999年农田基本建设基本完成,营造防护林带10609亩,全场耕地实现了林网化;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10.5)7亩,耕地涝区面积12.92万亩;建立了两年一个周期的地力培肥制度,使
土壤肥力增高。粮豆生产机械程度达95%,增强了抗灾抢收能力。建立了正规的标准化作业和
轮作、耕作、施肥、植保、种子五个配套生产制度。粮豆单产,小麦由1951年的76.6斤上升到
1996年的570斤,增长了6.4倍;大豆由112.4斤上升到456斤,增长了3.1倍;玉米由272斤上升
到1 058斤,增长了2.9倍。畜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至2000年奶牛存栏1275头,年产鲜奶2620
吨,黄牛存栏500余头,生猪存栏2233头,羊存栏2206只,有各种养殖大户50个,从业人员3800
名,年创产值2369万元。
4、工业、交通、电信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始建于1974年的皮革厂,是黑龙江垦区惟一的制革、制鞋、服装、劳保、蓬靠、皮毛等皮
制品综合性生产加工的企业。1998年组建成碧缘皮业集团,有63家皮业加工厂、6000平方米厂
房、1 800多名员工,年生产皮产品46.6万件(套),产值近亿元。
经过15年的建设改造,至20世纪末全场27公里主干公路、59公里支干公路全部达国家三级、
四级标准。运输能力也大为提高,全场有载重汽车76台,大小胶轮拖拉机190台,运力总吨位
618吨,年货运量65000吨。同时建有省公路三级客运站,有5台(农场4台)客车每天10个客运
班次跑双西线及农场各生产队,年客流量达3.6万人次。
2000年农场电话装机量已达1000部,2部数字程控机,使用光纤通信电缆与全国联网。国
家又投资在农场建立了“联通”站,有线、无线全球通方便快捷。
5、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农场1985年有各类科技人员250人,至2000年有766人,其中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270
人,初级职称466人。2000年在岗的480名科技人员中,第一学历者102人,第二学历者378名。
15年中各类专业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219篇获奖,有62项成果在农场推广。农场1985
年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信息咨询中心,1998年3月15日科技中心与中国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
中心计算机联网,至2000年全场有108部微机为办公教学服务。
2000年农场有初级中学一所,有校舍6449平方米,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余名;有完
全小学一所,校舍5053.5平方米,20个教学班、625名学生;有省一类幼儿园一所,园舍1282
平方米,8个教学班,入托儿童200余名。全场有教职员工159人,其中教师112名,学历达标
100%。教学设施完备。达到了省规范合格标准,其中有70台微机用于教学。全场初等义务教育
完成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
农场1980年始有了电视机,1986年底建立了电视差转台,彩色电视机开始普及。1993年场
直地区建立有线电视网,接收卫星电视节目,至此全场电视机普及率达98%,完全取代了电影、
广播。1997年使用光纤电缆收看九三电视台传输的22套,2000年增至25套卫星视频节目。一
队、砖厂人场直有线电视网,十队、九队、二队、四队、十六队、十一队、十三队、八队居民
相继收看8套卫星电视节目。同时,VCD、DVD影视功放机进入职工家庭。
6、全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场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均收入由1958年的55.7万元和611元,上升到1985年的433.4万元和
892元,分别增长了6.8倍和0.5倍。至2000年工资总额已达1931.4万元,职均工资收入4275元,
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3.5倍和3.8倍,加上副业和其他收入职均超过1万元,人均收入4052元,
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783元,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全场人均副食品和非耐用消费品消费
水平(仅据商业部门的年消费额推算)由1970年的66.6元增至1985年的142.3元,至2000年突破
500元,是1970年的7.6/倍、1985年的3.5倍。另外,农场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3200余台,摩
托车570余辆,电冰箱200余台,录放像机、VCD影碟机、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器1500余台件。三、
四轮车126辆,小汽车(吉普、出租轿车)30台。每周二的大集平常交易额在10万元左右,春节
前的旺季每集突破50万元。
另外,农场的医疗卫生条件也大为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大为提高。人口死亡率从1970年
的4.8‰降至1983年的4%o、2000年的3.1‰;平均寿命由1970年的31.2岁增至1983年的56.5岁、
1995年的68岁、2000年的70岁。
50年艰苦奋斗,半世纪沧桑历程,使大西江农场在坎坷中成长起来。新千年,新一代的管
理者们,以史为鉴,面对机遇,面向市场,以新思维、新理念,勾画出开放型农垦企业“生态
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新蓝图,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用大行为、大举措书写新世纪富民强
场的大文章。西江人民,在党的十五大以及江泽民总书记“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
代化”题词精神指引下,必将迎来光辉灿烂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