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兴办家庭农场
第一章 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兴办家庭农场
1985年初,按照农场《改革方案》和《政策规定》精神,全场16个农业生产队兴办了1625
个职工家庭农场,承包土地200235亩。同时将农业机械、牲畜、房舍等作价转让给职工,转让
总价484万余元,使职工从劳动者变成了生产经营者,把生产劳动、经营成果、个人收益直接
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了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职工家庭农场1985年全年总收人1448.5万元,
职均纯收益1008元,劳均收入635.9元。由于自然灾害和经营管理上的原因,亏损挂账410户,
占职工家庭农场总户的25.2%,挂账总额43.3万元。
家庭农场的兴办,改变了“一大二公”的旧的办场模式,取消了两个“大锅饭”(即农场
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农场的大锅饭),使农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兴
办家庭农场这项工作来势猛、发展快,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在规模和形式上把握不
够准确,因此在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失误。
1985年底,在总结当年兴办家庭农场的经验教训的同时,为了更好地理顺人和人的关系、
人和物的关系、个人收益和经营成果的关系,确定适应农场生产力特点和生产手段的规模、形
式,农场改革领导小组通过多次论证和职工代表大会反复研讨,制定了《以机械化联户为主,
独户、兼营户为辅的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改革方案》。在稳定、完善、提高职工家庭
农场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新模式,使改革步入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轨
道。
1986年初,农场正式废除了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收回所有农业机械,在全场兴办了33个
联户家庭农场,18个独户家庭农场,各类专业兼营户358个,基本形成了以大型机械化联户家
庭农场为主体,独户、兼营户为辅的经济承包组织形式。这种家庭农场在生产队领导下,独立
经营,内部属集体经营承包形式,和农场之间实行“定额上交、超利分成、亏损分担”的办法,
是大农场下的小农场。
兴办联户农场,实现了劳动、技术、规模的最佳组合,稳定了群众情绪,更好地调动了群
众的积极性,更有利于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手段。这种规模和形式,划小了经营单位,
有统有分,成为紧密结合的经济联合体。既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又克服了“小锅饭”的弊
病,充分发挥了家庭农场场长和管委会其它成员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体现农场与家庭农场的经
济承包关系。这对于农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完善,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使农场
的改革工作得以深化、发展。这一年中,在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秋涝、冰雹、小麦大面积绝产,
大豆严重减少情况下,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