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改革
第三节 农业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农场始终坚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994年始,农场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高产、高效、
优质农业,逐步把农业经济向规模经营推进。改变高投人、低产出、高消费、低效益的状况,
使传统农业逐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同时对农业分离出来的富余人员妥善安置,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各生产队组织富余人员,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因地
制宜地发展符合本单位特点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采集(山货)
捕捞(渔)业、饮食服务业等行业。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促进多元经济向规模、
效益方向发展。
1995年,农场为振兴农业这个母体产业,在完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大对农业的
科技投人含量,科学管理,发展有机农业,增加产品收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在发展农业、振兴农业经济中坚持“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
“稳定”:一是土地经营的规模稳定,承包麦豆经营的职均经营耕地面积不低于270亩。
二是承包经营的方式稳定。稳定有机户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多种承包形式,积极进行农业股份合
作经营试点。
“完善”:一是完善“三到户”承包和管理办法。机车到户:把农机设备配套编组一同转
让,保证土地耕作规模化。土地到户:承包和自有农机具的职工“以机带地”,克服平均分地
和机组内部分配上的“小锅粥”。核算到户:按各户所经营的农机和土地,由生产队核算组负
责搞好核算服务,伙着干、分着算,尽量做到产权明晰,利益直接到户。二是完善农业管理体
制。农场创造条件,待机建立农业总公司。对1993年的机构改革进行调整,把林业科、建设和
粮贸科分别从林业公司、房产开发公司和粮贸公司中分离出来,划为机关编制,其中林业科编
制2人,建设科1人,粮贸科3人,余下的作为公司实体编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三是完善
对分离富余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服务体系,场队两级有专门领导机构抓。
分离职工分给20亩生活田,种植甜菜、玉米等经济作物,使其年均收入不少于4000元。
“提高”:一是提高家庭农场“两费”自理程度。生活费用全部自理,此后不再预借,并
杜绝生活费挂账。直接生产费自理,能一步到位的都一步到位。二是提高耕地租赁经营的规范
化管理水平。耕地出租本着“按质定价、公布于众、竞价出租、合同管理、交钱种地、年初结
清”的原则。耕地的租金按照耕地的等级、类别,连同农业税、职工应上缴的利润和统筹等合
理确定,年初用现金(或产品)一次交清。耕地的合同管理,坚持“谁交租谁种地”的原则,租
赁前生产队和承租人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公证部门公证,依法承租。三
是提高推行农业生产队试行股份合作制的认识,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经营。重点在资产评估、股
份设置、内部组织的相互关系和职责,内部分配制度,大农场与股份合作农场的关系等方面进
行规范。四是提高荒山、荒地、荒原、荒水、荒滩等“五荒”的开发力度。根据总局、管局关
于开发“五荒”的规定,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的原则,兴办各种开
发型的家庭农、林、牧、渔场,1995年“五荒”开发率达30%以上。
1998年,农场在稳定、完善农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以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和
经营权相分离为原则的、以双层经营统分结合为管理体制特征的、以农业总公司为企业主要组
织形式的现代化大农业企业制度。健全优化农业服务体系,将物资公司、种子公司、运输公司、
修造厂、气象站纳人农业总公司管理,以利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按照发展市场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合理调整作物品种结构,不断扩大高产、优质、
高效作物面积,向结构调整要产量、要效益。1998年在不增加租赁田承租户上交任务粮数量的
基础上,压麦增市场田,以满足部分承租户的意愿,增加农场积累。并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人,
全面推广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和飞机航化技术。坚持技术措施的指令性管理,充分利用
土地资源,改造中低产田,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和单位产出最大化。
1998年,是农场管理效益年。为抓好农业的节本增效工作,农业生产单位普遍推行学邯郸
钢铁公司“成本逆控法”,实行目标成本和责任成本一票否决制度,严格控制产前、产中、产
后的成本管理。各生产队按农业公司1998年农业生产目标成本严格控制,实现农场宏观控制,
生产队微观管理,减少无效的生产环节和消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1999年,农场根据农业生产队经营状况、土地面积、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合
理布局、就近合并,重组成八个机械化作业区。实行“一区、两队、三协作体、四规模家庭农
场带小户家庭农场”的管理经营体制,即以两个农业生产队为框架,组建一个土地面积不低于
3万亩的机械化作业区,实行以强带弱,重组为两个在作业区统一领导管理下,相对独立的“
转型、转向”队,原有基础好的生产队转型为规模经营生产队,武装“美国机械”,规模生产
麦、豆、杂;另一个生产队从经营土地中分离出来,实行放开经营,向自营经济方向发展。转
型队隶属农业总公司管理,转向队隶属自营开发公司管理。
在规模经营队中组建三个协作体,每个协作体的机械设备分别按“一、二、一”的模式配
备,即一台美国产7800大马力胶轮拖拉机,两台1075收获机和一台东方红拖拉机。每台车组为
一个规模家庭农场,再加上若干承租土地就近划人协作区作业管理的小户家庭农场,形成规模
家庭农场带小户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模式。
2000年,是农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第一年。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农场的农
业改革立足于市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依靠科技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全面实施“81355”工程。
“8”:即发展八种类型农业。
一是结构优化型农业:即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二是订单型农业:即签订产、销合同,建立供求关系;
三是外向型农业:即利用技术、机构、产品优势,开发国内、国际大市场;
四是过腹增值型农业:即农产品加工转化进人市场;
五是加工增值型农业:即以特色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
六是高科技型农业:即科技种田;
七是低成本型农业:即强化管理、节本增效;
八是优质高效型农业: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1”:即沿十五队——四队公路两侧创建一条科技示范带。主要进行新技术、良种良法、
模式化栽培、耕作改制、植物保护、肥料等融为一体的示范。具有高起点、高标准、示范强
的作用,以此来加快规模经营的土地向科技园区化推进,带动整体均衡发展。
“3”:即建立三个特色农业示范区:一是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彻底根治部分低产田;二
是有机大豆生产示范园区,种植无污染、无公害、不施化肥和农药的有机大豆;三是经济作物
浓缩示范区,根据市场,种植一些市场看好、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精品,并形成规模和销售优
势。
“55”:即2000年每亩地减费用55元。
农场还通过实施生态林再造工程,建立天然的绿色水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中低
产田的改造,大力度进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合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冲刷沟、渔眼
泡实施治理;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及时指导大田生产等一系列的农业工程,打牢农业的发
展基础,提高综合抗灾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