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企业配套改革

第四节 企业配套改革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需要,在改革中,农场积极推进企业各项配套改革,建
立起现代化企业制度。
  1996年,农场建立起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保,灾有所济”为内容的社会保险
机制。重点是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全部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
度,逐步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不断增加保障功能。医疗保险主要是建立起社会统筹医疗基金
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并使之覆盖场内的所有劳动者。
  农场在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上,严格定岗、定编,建立了择优上
岗、双向选择等劳动合同制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更新用人观念,实施能人战略,
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单一委任制,推行了聘任制、聘用制、招聘制和选举制等多种任用制度。
坚持干部能上能下,取消干部终身制,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取消企业领导人的行政级别和
任期,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效益工资制度,同时推行经营者年薪制。
  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重点是改变自我封闭,单一为垦区服务的局面。根
据现实能力与市场需求,确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经营服务方向。加大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
管理的改革力度,凡具有创收能力的事业单位均实行企业化管理,对有条件的,尽快推向市场,
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为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和增
强事业单位节支创收的责任感,对机关和未转制的企业实行风险抵押金,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
交纳经费包干保证金制度。机关的风险抵押金与全场的经营成果挂钩,场直各企业的风险抵押
金与本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各自的挂钩单位未完成财务指标或出现亏损时,首先按各自风险
抵押金同比例补亏。事业单位的经费包干保证金,与本单位的经费包干挂钩,当事业单位的经
费包干超支时,首先用管理人员的经费包干保证金同比例抵支。
  1997年,农场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对各级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取消干部终身
制,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在干部的任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尾数
下岗制,即以条条为线,谁年终的考核考试得分在全场排在最后就让谁下岗,由考核考试得分
高的人员取代。加强人才的培养,实现储备一批,培养一批,使用一批。挖掘内部人才,引进
外部人才,培养未来人才。
  完善干部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外部激励机制上,实行“牌子、凳子、位子、票子”
的紧逼战略。即谁完不成工作就给谁亮牌警告,坐冷板凳;谁的工作突出,让老百姓富起来,
就给谁发奖金,提拔重用谁;谁的工作出了问题,给事业造成了损失,就让谁丢票子、让位子。
在内部激励机制上加强干部的自我教育、培训,提高决策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约束机制,完善
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农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是:加大了实现企业化管理的力度。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实际
需要,优化事业结构,根据不同情况,重新核定经费渠道,重新进行定岗、定员、定编,超编
的人员自行消化。实现全额补贴向差额补贴过渡,差额补贴向自收自支过渡,自收自支单位向
企业化管理过渡。单位经费年初一次核死基数,年度内无论什么原因,不再调整,经费超支,
单位领导自行解聘。
  2000年,农场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是:减费增效、精干主业、工效挂钩、面向市场。
从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巩固改革成果。改革一要破除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思想;二要破
除片面依赖经费拨款,不求创新的思想,加快步伐,探索精干主业、以副补主,增强自我造血
功能。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压缩机构,精减人员,转变职能,突出服务意识。强化分配制度,
向一线优先,向创收多的岗位优先,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优先,向责任大的岗位优先。实行经
费逆控,年初一次核死,节支者奖,超支者严罚。超支单位领导自行解聘。
  稳定是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前提和保证。农场为完善社会稳定措施,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和
干部班子建设,改进工作方法,改变工作作风,提高领导水平,适应新形势需要,调整基层党
组织设置,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了以队(厂)务、政务、财务为重点的,以成本逆控、
费用逆控为重点的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程序,健全信访制度,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和对权力的制约监督。还通过培育经济增长点来促进就业,多渠道、多领域、全
方位营造“再就业工程”。鼓励和支持单位、行业、系统内部消化下岗分流人员,减少社会、
农场压力。通过精干主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兴办第三产业、拓展经营、安置人员、促进
就业,稳定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