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盘活开发资源

第二节 盘活开发资源


农场开发开放工作,在围绕农业向养殖业、加工业和各种服务业延伸的同时,以启动停产
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改造低产田,开发“五荒”为重点,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新的
经济增长点,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增加收益。
  一、启动停产企业,盘活闲置资产
  1987年,农场有工业单位11个。1994年产权制度改革之后,先后有5个单位转制为民营(其
中饲料厂转制后停产),有5个单位破产下马。规模较大的皮革厂,1995年初停产,部分车间租
赁变成小厂,大部分职工失业,少数技术工人在家办起了小作坊,加工小量皮件(详见工业章)。
  1996年,农场有存量资产9184万元,其中闲置资产843.7万元,大都集中在停产的工业企
业中(皮革厂659.1万元,屠宰厂74.5万元,福利厂69.5万元,饮料厂33.6万元),为将这些企
业尽快启动,使“沉淀”的资本活化,农场制定了以启动皮革厂为重点,带动其他几厂启动的
计划。从6月下旬开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寻求合作合资伙伴,不失时机地参
与各地的招商会、经贸洽谈会、信息发布会、“知青”联谊会等,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将其
启动盘活。其他几厂采取转让、租赁厂房设备或寻求合作伙伴等形式,使其尽快盘活。
  1997年,农场工业体系改革本着盘活、重组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启动停产企业。首先为
大有潜力的皮革加工业,拨专款50万元重点扶持产值超10万元的皮业加工大户,将闲置的房屋
设备、库存原辅材料提供给他们,以大带小搞活皮业,并形成了群体。1998年,农场乘势将58
家大小皮革加工户联合起来,成立了皮业集团,将闲置的俱乐部改建成集团总部,实现了产、
供、销一条龙服务。1999年又先后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建立了近百个皮产品销售网点,产品还
通过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进人国际市场。至此,一个停产多年的老厂起死回生,重现生机。
  随着农业生产的深层次发展,农场的养殖业亦日趋兴旺。2000年农场建起了长毛兔、獭兔
和大鹅养殖基地,为解决精饲料问题,启动了停产已久的饲料加工厂。
  在盘活存量资产中,农场先后将15000余平方米的闲置校舍、厂房及其它房屋改建成养兔
场、保鲜奶厂,租赁给养殖业户养鸡、养鹅用或转买给职工改建成饮食、机加修理、洗理等服
务场所,再生了效益。
  另外,1997年始农场把全场大型收获机集中起来,成立农机服务站,在完成农场收获任务
后,到周边农村及外地“打工”创收,年增效益四五十万元。
  二、土地资源开放开发
  1、土地放开经营
  国营农场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是土地集中、劳动力集中、经营集中、分配平均、效率不高、
效益不大,致使农场发展不快、职工不富。改革开放,首先为土地松绑,1985年始,由集中经
营变成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或集体承包的联户经营方式,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
家大锅饭现象,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1990年始,农场土地以承包和租赁方式放开经营。不
分场内外,谁交钱谁种地,交多少钱种多少地,谁先交钱谁先种地,将土地推向了市场,以求
得资产的最大效益。
  2、“五荒”开放开发
  1995年,根据农场总局、分局《关于对荒山、荒地、荒源、荒水、荒滩开发的规定》精神,
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的原则,鼓励农场职工兴办各种开发型的家庭
农、林、牧、渔场,开始了“五荒”开发工作。
  1996年,为使土地资源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农场将土地资源放开,制定了优惠政策,实
行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办法,鼓励场内外人员开发“五荒”。因农场宜农荒地多被周边
农村农民垦占,仅开发了60亩。所剩未利用宜农地大都集中在河谷低洼地及多金河沿岸滩地,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开发利用难度大。因此,“五荒”开发的重点是多金河小流域农业综合
开发和低产田开发改造。到1998年,多金河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地达2万亩,至2000年已成为
生产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农药的有机大豆和“特色”种植业的良田。
  农场中低产田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是农业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效益低、经
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中低产田开发改造过程中,主要通过培肥地力、加强水土保持、治理
冲刷沟、营造防护林、耕作改制、标准化作业、新技术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逐步改良土壤
现状,变中低产为高产。
  荒山开发:自1996年按照上级先农后林指示精神,将场区内低价次生林和稀疏人工林毁垦
了32580亩。因土层薄、地力弱、适宜种植农作物的极少,经济效益不大,反倒破坏了生态和
区域小气候,因此,农场后来开始有计划地逐步将这部分土地退耕还林。
  荒水开发:自1996年,除三座水库之外,先后有4处泡沼和较大水线被职工筑坝蓄水利用
养鱼,有两处泡沼养大鹅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农场尚有多处矿泉及玄武岩、花岗岩和沸石等矿物有待开发利用。
  大西江农场开发建设较早,50年间凡能开发利用的土地基本上已开发利用起来。目前尚未
利用土地仅有4.23万亩,占农场土地总面积的4.7%,其中宜农荒地仅有6390亩,系前文所述
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的土地。农场以后土地开发应以土地整理为主,通过村屯兼并和田块整理,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三、开发劳动力资源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和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使近千名农业职工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企事业
单位产权和人事制度改革又使一部分职工下岗,加上年年增生的待业青年和有劳动能力的家属,
全场有几千名闲散劳动力;农场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达95%,又是季节性作业,这使麦豆种
植业职工又有了大量的剩余时间。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是一笔很大的资源财富。改革
伊始,农场就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吸纳剩余劳动力利用剩余劳动时间增加收益。至1990年全场
从事养殖业、加工服务业、经济作物种植等庭院经济的从业户达到2687户,创产值647万元,
纯收入344万元,户均收入1280元,对于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0年之后,农场相继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职工家属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致
使以养殖业为骨干,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等综合发展的自营经济,似雨后春笋般在农场发
展起来。随着改革的深人,农场商品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更新,项目的不断增加,农场非国有
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至2000年,全场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达6900人(其中安排就业2195人),占
全场10420人总人口的66.2%,从业户达2900个,占全场3727总户的77.8%,从业项目近百种,
总产值9653.8万元,占全场社会总产值21962万元的43.9%。
  四、开发市场农业
  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的产品结构也在逐步调整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向
深度和广度发展,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的农业体系。
  大西江农场农业生产以麦豆为主。1993年放开搞活进入市场之后,开始以减麦增豆为起点,
调整种植业结构,以求增加经济效益。随后又陆续增加了玉米、甜菜、油菜等产量高、价格高
的经济作物面积。由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竞争激烈,导致粮价低廉、
卖粮难,使农业生产效益降低。面对竞争与挑战,农场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工业、
自营经济齐发展。一方面根据市场行情与需求调整小麦、大豆、玉米、甜菜四大作物种植比例
和品种,努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适当增加了红小豆、白芸豆、白瓜籽等经济作物,提高经济
效益。
  1998年,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试种了“黑猫”硬质小麦,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
农药的有机大豆和黑芸豆、日本白萝卜等经济作物,产品全部被外商高价收购,此后扩大了种
植面积,同时与外商和有关单位签订了供求合同,减少了生产盲目性。
  农业生产商品化之后,大西江农场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八种类型的农业体系:
  一是结构优化型农业。第一,顺应市场,调整种植结构,市场畅销的多种、滞销的少种,
原则是压缩小麦、稳定大豆、增加经济作物及杂粮的种植面积;第二,调整区域布局结构,根
据全场的土地质量及适宜性,划分作物种植区域,达到作物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是订单农业。先找市场,签订供求合同而后生产,做到生产有目的、销售有门路。
  三是外向型农业。利用国内外市场,内引外联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内外贸易。利用新开
发的多金河区域与世界“欧盟粮农”组织达成协议。为其生产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农药的
有机大豆,为日本客商生产白萝卜、干辣椒;利用中俄碧缘爱国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有限责任公
司,结合农场特色种植园区发展外贸及国外农业。
  四是过腹增值型农业。通过发展畜牧养殖业,将农产品转化成饲料,既缓解卖粮难问题,
又提高附加值,亦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五是加工增值型农业。成立油脂加工、豆制品加工厂,利用已有面粉加工厂,对农场特色
农产品(富硒小麦、有机大豆)深加工、促销售,达到加工增值,带动农业生产整体效益提高。
  六是高科技型农业。农业生产应用新技术,将其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增大投人与产出比,
提高产出率。
  七是低成本型农业。通过“成本逆控”和改进耕种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促进农
业整体发展。
  八是优质高效型农业。选用优质品种,通过种、管、收、贮存等各环节达到保质、提质增
效的目的。
  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探索,大西江农场确定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即以市场为导向,科学、
合理地调整、优化结构,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作物科学配置。完善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措施,向
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种、养、加多种类型的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