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主要作物及栽培方式

第二节 主要作物及栽培方式



一、小麦
  大西江农场小麦生长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变化不大,栽培水平、机械力量有了大幅度提
高,正常年份产量比较平稳,主要栽培方法:
  (一)整地:小麦播前整地以秋整地为主,秋春整地相结合,常规方法是耙耢结合。
  1986年以后小麦面积相对减少,前茬主
  要是大豆和少量经济作物,秋收后先用4.0重耙破垅灭茬,再用轻耙耙平、耙碎、春季耢
平,条件不好时,只能春季耙地或耢地。 .
  (二)施肥:以化肥为主,分基肥、种肥、叶面追肥。每两年对各地号土壤采点化验一次,
根据化验结果及历年的产量结果,对各队各地号逐一设计,确立最佳施肥量。
  1、基肥:1989年开始采用大面积播前深施肥。国产播种机施肥深度在8~10厘米,“美
机”施肥深度10~12厘米,每垧用尿素100公斤,二铵80~100公斤。条件允许全部秋施肥。
  2、种肥:
  1986~1988年小麦亩施肥纯量在14斤左右,种、肥一次播入。1989年以后,播前深施肥剩
余的肥料与种子一次播入,自然条件不利,不能播前深施肥时,种、肥播量减半,两次播入。
  3、叶面追肥:
  叶面追肥是一种新的施肥技术,用量少,利用率高,可以快速补充作物生育期间所需的养
分,被广泛应用。1996年开始,小麦化学除草时每垧加入尿素5~10公斤,扬花期每垧(航化)
叶喷尿素5公斤,磷酸二氢钾3公斤,米醋1.5升,1999年小麦尿素减底肥用量,增加叶面喷肥
的次数和用量:二叶一心每垧喷尿素10公斤,化学除草时加尿素15~20公斤,扬花期
  (航化)叶喷尿素5公斤,二氢钾3公斤,米醋1.5升,效果明显。
  (三)品种:
  农场1985年建立了种子公司,负责种子的引进、繁殖、加工、推广等工作,使农场的种子
使用步入规范化、产业化轨道。
  自1986年农场小麦主栽克山、九三、省科院提供的品种。
  1986~1989年小麦主栽“克丰二号”、“179”搭配“6474”、“龙麦12”;1990—1992
年主栽“179”、“833”搭配“6474”、“龙麦12”;1993~1995年主栽“179”、“九垦三
号”、“87—44”、“84—66”搭配“779”、“514”;1996~1997年主栽“514”、 “179
”、 “446”、 “199”,搭配“B569”、“204”、“3u90”;1998—1999年主栽“8569”、
“3u90”搭配“3u92”、“204”,基本上两年更换一个主栽品种。
  (四)种子精选与处理:
  全场小麦种子由种子公司统一精选。1991年以前小麦用福美双干拌种,剂量为种子量的
0.3%,工具是自制的“药葫芦”拌种机。1992年开始用八五二农场生产的湿拌种机,小麦种子
处理全部实现湿拌种。方法是:1吨种子加3公斤福美双加22公斤200倍聚乙稀醇稀释液作粘着
剂。1998年增建一套种子生产线,全场实现了统一选种、统一拌种、统一定量包装。
  (五)播种:
  农场小麦播种期在4月1日~30日之间,大面积播种集中在4月5日~20日高产期,播法:15
厘米行距平播。根据地力、品种特性及栽培水平,确定最佳密度,对于穗大、秆弱的小麦品种
垧保苗在450万~550万之问,如“8569”、“446”等,正常品种在600万~650万之间,“179”
垧保苗在700万~750万株之间。
  (六)苗期管理:
  1、镇压
  小麦三叶期压青苗有利于抗旱提墒,蹲苗壮秆。1986年以后小麦镇压,全部使用双列大V
型镇压器镇压。
  2、化学除草
  小麦化学除草1986~1993年配方是72%的2.4D丁酯0.8~0.9升加米醋1.5升或加稀土0.6公
斤/垧;1994~1996年配方是:72%2.4D丁酯0.5升加绿黄隆30克或甲黄隆30克/垧;1997年
配方是72%2.4D丁酯0.6升加10%苯黄隆70克加YZ901225毫升/垧。自1991年小麦化学除草的
同时加入尿素3.5公斤/垧,到1995年加入10公斤/垧,1999年加入15~20公斤/垧。不仅有
效地控制了杂草,还满足了小麦拨节期的用肥需要。
  3、防病
  对于感病较重的品种,扬花期叶面追肥时加入多菌灵1.5公斤/垧。
  (七)收获:
  小麦收获一是腊熟中期割晒、籽粒水分适宜时拾禾脱粒;二是机械联合收获。割晒联合比
例因天气而定,天气好时割晒面积大些,反之联合面积大些。
  二、大豆
  大豆是大西江农场主栽作物。随着栽培技术的提高、耕作制度的改进、施肥量的增加、植
保制度的健全和收获力量的加强,单产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产量比较稳定,其栽培方法:
  (一)整地:
  大豆的前茬主要是小麦。1993年以前麦茬整地以翻、耙为主,少量深松;1994年以后以松、
耙为主,少量深翻。重茬大豆耙茬整地,秋起垅、秋洒药。
  (二)施肥: ,
  大豆施肥以化肥为主,配合秸秆等有机肥。亩施化肥纯量从1986年的
  6.88斤增加到19.07斤,氮、磷比例由1-:2~2.5,调整到1:1.3~1.5。施肥方法由测深
施改为种下分层施,中耕同时叶面追肥。
  (三)品种:
  1986~1991年大豆主栽品种“黑河三号”、“黑河四号”、“黑河五号”、“九丰三号”,
搭配“889”、“黑七”;1992~1994年主栽品种“北202”、“87—8”,搭配“87—9”、
“黑河七号”、“北85—3308”、“合丰252”等;1995年主栽品种“北87—9”,“87—8”、
“九三9025”,搭配“92—97”、“合丰252”;1996年主栽品种“九三9025”、“北87—8”,
搭配“87—9”;1997年主栽“北87—9”、“9025”,搭配“87—8”、“191”、“92—34”;
1998~1999年主栽“北87—9”、“黑高1526”、“9297”,搭配“87—8”、“1544”。
  (四)种子处理:
  1、选种 .
  大豆种子收获后,先用大孔清粮机清一遍,然后人工逐粒精选,清洁率达到98%以上。
  2、种子处理
  1986~1994年大豆拌种方法是:用种子量0.1%的辛硫磷乳油加0.3%的福美双拌种。
  1995年以后大豆全部用种衣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1%。
  (五)密度及播种方式:
  密度的确定主要根据地力、品种特性、播种方式等,一般瘦地宜密、肥地宜稀;晚熟宜稀、
早熟宜密;宽行距宜稀、窄行距宜密。1986~1988年大豆密度为45万株/垧;1989~1996年播种
密度为35—40万彬垧;1997~1999年大豆播种密度为30~40万彬垧。
  播种方式:1986~1989年采用45~50厘米行距条播,1990~1992年采用66~70厘米双行播,
1993年以后全部用精量点播机点播。1999年试验改装了大垅密植点播,垅距140厘米和97.5厘米,
垅上6行和4行苗带,密度为55万株/垧。
  (六)播期:
  大西江农场大豆的适宜播期在5月1日~15日,但随着早春温度的提高,播期也提前,一般
在4月25日~5月10日。
  (七)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中心就是保全苗、育壮苗,运用综合措施灭草、增温、松土、健身防病、促熟
增产。
  1、人工除草
  大豆照垅后进行,做到多上人、早上人、除早、除小、除了,常规为二铲、二拔(大草)。
  2、趟蒙头土
  1993年以前大豆在勾头或照垅时趟蒙头土或碰头土1~2厘米。1994~1995年先趟蒙头土,
然后旋转锄作业2遍,1996年取消这项作业。
  3、深松
  深松作业自1986年以后一直使用,深度不断增加,1995年以前深度在20~25厘米,1996~
1997年深度在28~30厘米,1998年以后深度30厘米以上。
  4、中耕
  大豆正常中耕3次。1996年将第一次中耕改加翼形尺或三杆尺。1998年将部分中耕机改装,
对多年生杂草较多的地号进行断根处理,除草效果较好。
  5、化学除草
  大豆化学除草分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两种,正常条件下以土壤处理为主。土壤处理1994
年以前主要配方为氟乐灵加赛克津,搭配氟乐灵加灭草猛或单施氟乐灵;1995年为乙草胺加豆
黄隆,搭配氟乐灵加赛克津;1996年氟乐灵加赛克津,乙草胺加赛克津;1997年乙草胺加灭草
猛加广灭灵;1998~1999年广灭灵加禾耐斯或都尔。苗后除草剂主要有拿捕净、杂草焚、克乐
阔、龙威、普施特等。
  6、追肥、防虫、促早熟
  叶面追肥与三次中耕同时进行,第四次追肥采取“航化”作业,再加入3公斤磷酸二氢钾/垧,
若发生食心虫,每垧加入250—300毫升功夫乳油或来福灵乳油。
  (八)适期收获:
  大豆的收获采取人割与机械联合相结合的办法,人割与机联的比例因自然条件而定。随着
“1075”收获机及挠性割台的增多,机械联合的比例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