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卫生防疫

第三节 卫生防疫



一、概况
  1985年以前,农场的兽医工作已形成场有兽医院、队有兽医室的二级服务网络。随着改革,
生产队的兽医室变成了家庭兽医室,负责生产队的畜禽日常治疗、防检疫等工作。
  1997年兽医工作由经营型转为服务型。农场为各兽医室购置了显微镜、液氮罐、医疗配种
器械,新建和改建兽医室,加强了配套服务工作。至1998年实现了防检疫、治疗、配种、交奶、
兑现奶资、领料、技术咨询等不出队,也提高了医疗水平。全场大牲畜的死亡率由1985年的
20%下降到1%;猪、羊的死亡率由9%下降到3%;禽的死亡率下降到5%。
  二、兽医卫生检疫
  自1985年兽医院设专职肉检员1人。负责市场活畜和肉尸的兽医卫生检疫工作。
  1997年根据国家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批示精神,在场直
地区设立生猪集中屠宰点一处,个体经营。并在公安、工商、卫生部门的配合下,清理整顿了
肉食品市场,取缔了私屠滥宰,杜绝了病害肉和未经检疫的肉类进入市场。
  三、防检疫
  1、牛的防检疫:每年春季防疫注射一次碳疽、破伤风疫苗。牛布氏杆菌病春季采血检疫,
做平板反应检验,出现阳性病畜做试管凝集反应定性。1986年至1998年共检出“布病”阳性
牛28头,全部处杀,做到根除隐患,切断传染源。牛“结核”每年春秋两次检疫。自1986年至
1998年共检结核阳性牛22头,全部处理。
  防检疫密度:1986年牛碳疽防疫密度为90.1%,破伤风82%。“布病”91%,结核85%;
1998年牛碳疽、破伤风防疫密度100%。牛结核、“布病”检疫密度99%。
  2、猪的防检疫:春秋两季注射疫苗,平时补针防检疫。
  1986年猪的防疫密度:猪瘟91.6%,猪肺疫96.56%,猪丹毒96.55%,仔猪副伤寒96.58%。
  1998年猪的防疫密度:猪瘟99%,猪肺疫99%,猪丹毒99%,仔猪副伤寒99.6%。
  3、羊的防检疫:碳疽、破伤风每年进行一次免疫注射,“布病”于春季进行检疫。
  4、马的防检疫:碳疽、破伤风春季免疫注射一次,免疫率99.3%。马传贫每年进行一次
检疫,鼻疽春秋各进行一次检疫,检疫率达至f196.3%。1985年至2000年没有出现马传贫和鼻
疽病马。
  5、禽的防疫:坚持成鸡春秋两季免疫注射鸡瘟和禽霍乱。
  为控制和防治“五号病”,农场于1991年1月9日成立了“专防领导小组”,加强了“防五”
工作。1994年在五队和十二队购人的仔猪中,曾检出12头五号病猪,当即焚烧断疫,防止了传
染。同时电视通告全场,对
  全场的偶蹄兽实施全面普查和消毒,有效地制止了“五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