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五章 非国有经济

第一节 概况


农场非国有经济源于1956年建场之后的工副业生产,1985年之后的庭院经济及1996年的自
营经济。1998年称自营、个体、私营等经济为非国有经济。
  1956年建场之后,各农业生产队均有不同项目的副业生产,并设专职副队长主管。主要发
展畜牧业、酿酒、种菜、养鸡、养蜂、养蚕等副业生产,以提高收人,改善职工生活为目的。
进入80年代,由于物价及管理等因素,副业生产亏损严重,一些项目如畜牧、酿造业萧条衰败。
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转让,副业生产也转向了职工家庭经营。
  1986年,副业生产由工商科负责管理。1987年农场成立了工副业科,管理全场工副业生产。
1989年农场成立工业办公室,副业生产由场工会生产生活部管理到1993年。1994年农场成立庭
院经济办公室,隶属于场工会,编制3人,负责庭院经济及“五小”(小卖店、小作坊、小运
输、小菜园、小手工业)工作。1995年,庭院办、畜牧办、工业办组建成牧工贸总公司,庭院
办编制3人。1996年牧工贸总公司解体,庭院办改为自营经济办公室,编制3人。1997年,工会
与自营经济办合署组成自营经济总公司,1998年底,自营经济从工会分离出来,与畜牧公司合
成“非国有经济公司”,负责全场非国有经济与畜牧工作。
  农场的庭院经济始于扶贫工作。1985年体制改革,刚兴办的职工家庭农场不完善,经营无
经验,大部分亏损,加之上年农业遭灾,许多职工成为贫困户。为扶持这些人,农场确定以养
奶牛为重点发展家庭副业,因是利用房前屋后庭院隙地发展副业生产,所以称庭院经济。
  1986年,农场筹款31万元,用于扶贫发展庭院经济。计划购奶牛115头,到1988年底实购175
头,总值35.1万元,年产鲜奶302吨,产值16.9万元,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黄牛、猪、羊、鸡、鱼等养殖业,甜菜、红小豆等种植业,加工、运输等服务业相
继发展起来。到1990年,庭院经济总产值达64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5.1%;从业户数达268
7户,占总户数64%。其中养殖,11,2035户,种植业315户,加工业81户,服务业68户。户均收
入1280元,人均收入575元。随之,以“五小”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农场蓬勃发展起来,为后
期的自营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奠定了基础。
  2000年,农场非国有经济总产值达9653.8万元,纯收入3318万元;从业人员6900人,从业
户2900户,人均收入4809元,户均收入11443元。其中收入万元以上户331户,5万元以上户60户,
10万元以上32户,20万元以上的2户。
  从业项目近百种,其中特色种、养项目20余个,并涌现出一批专业大户,其中饲养奶牛10
头以上的22户,养鸡千只以上的4户,养鹅千只以上的7户,养殖长毛兔的37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