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非国有经济构成
第二节 非国有经济构成
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是组成农场非国有经济的重点产业,在党的富民政策和
农场的扶持下,得到了健康发展与壮大,1998年产值已达到7729万元,总收入2697.6万元,与
农业生产几近平衡,成为农场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
一、种植业
早在建场初期农场就小面积种植亚麻、人参、甜菜、油菜等经济作物。同时各生产队都有
自留地,职工家庭有园田地,种植茄子、辣椒、土豆、豆角、白菜、南瓜等日常食用及越冬贮
存的蔬菜,以满足职工家属生活需要。
1985年之后,取消了自留园田地,为让贫困职工尽快脱贫,农场拨出部分耕地优惠租给贫
困职工种植甜菜、油菜、红小豆、黑芸豆、白瓜籽、籽实玉米、甜干椒等经济作物。经过几年
的实验,确定了甜菜、油菜、黑芸豆为重点发展项目,大面积种植。至1998年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达21102亩,产值达814.8万元,占自营经济总产值的10.5%,其中油菜7867亩,白瓜籽9335
亩,黑芸豆3910亩,甜菜因连年遭灾及九三糖厂下马已停止种植。
1999年,试种日本白萝卜870亩,产品加工成干条以每吨4000元的价格出口日本。同年,
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廉,人廉我转”的经济发展思路指导下,建立花
草苗木培育园区和特种养殖园区,将600亩农田改为“柳田”,种植金丝柳247.5万株,产种穗
2000万段,创产值400万元,获利230万元,安置下岗人员和待业青年86人。2000年金丝柳种植
面积扩大到1350亩,产种穗6000万段,产值1800万元,收入800万元,又安置120人就业。
2000年,建立了元葱种植基地,种元葱735亩,创产值300万元,安置下岗人员135人再就
业。
二、养殖业
为改善职工生活,增加经济收入,建场后,各生产队都有不同项目的畜牧业生产,出现了
较具规模的养马队、养牛队、养猪队、养羊队。产品除向国家销售及牛马使役外,每到春播、
夏锄、秋收及重大节庆日,各生产队都要杀猪宰羊改善职工生活。场直则由商店收购生猪屠杀
后供应给职工家属。
进人80年代,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农场出现了猪、马、牛、羊养殖专业户,使集体经营
的畜牧业转向了家庭养殖。为扶持养殖专业户,发展奶牛业,1984年农场筹资从锦州、北京等
地引进优质奶牛40余头,改良了农场奶牛品种,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养殖业的发
展。全场出现了大养猪、牛、羊及家禽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养猪、养牛、养羊及养鸡大户,使
农场的自营经济得到了壮大。
1986年,农场把奶牛养殖作为扶贫重点项目大力发展,贷款扶持贫困户饲养奶牛,至1996
年奶牛存栏数达到800余头,年销售鲜奶近千吨。1997年,根据市场预测农场以1:1贷款扶持
职工购进奶牛512头,1998年又购进236头。至此全场奶牛存栏数1671头,年交售鲜奶2896吨,
产值达234.5万元,解决了214人的就业问题,使奶牛养殖户达486户,占全场总户数的14.5%。
2000年全场奶牛存栏1250头,产奶3000吨,产值652万元,收入200万元。同时,小尾寒羊、
肉牛也被作为扶贫项目大力发展。1994年购进小尾寒羊394只,采取贷款以物(羊)抵还贷款等
方式扶持养羊户34户,使羊的存栏数达到2608只。1995年从内蒙古引进黄(肉)牛364头,培植
了10个养牛大户,并给予每户5垧饲料地,下打租金(即秋后给租金),农场承担三项统筹企业
应担部分等政策。在相应政策扶持下,农场还出现了1户淡水养鱼户,养殖水面积4400亩。猪
场5个,有法白种猪115头、长白种猪44头,生猪存栏3379头。
1999年,农场发展特种养殖业,从俄罗斯引进大型犬20条,其中“圣伯纳”牧羊犬12条,
“高加索黑熊”8条;培植兰狐养殖大户1户,有兰狐45只;建成肥牛育肥场一处,墨鸡养殖户
2个。2000年开始饲养肉用獭兔和长毛兔以及肉、毛两用的大白鹅,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使农
场养殖业既具规模又有特色。年底兔存栏23000只,产值355万元,收人39.67j"元。大鹅出栏
30000只,产值47.4万元,收人3万元。
三、加工、商业、服务业
农场早期的加工副业是酿酒,六七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酒房,年产50余吨,其中六队、
一队的“人参白酒”注册了商标,销往省内外。后因税大、成本高、无利,产量逐渐减少,进
入80年代产量不足20吨。改革后,集体经营的酿酒业便告结束,全场仅有几家个体酿酒户。
为满足农场人民生活需要,70年代末农场先后建立了粮油加工厂、酱油厂、豆腐房、饲料
厂、糕点厂、冰棍厂等。1985年之后,这些行业有的停产,有的租赁或转卖给个人,成为自营
经济。
进人90年代,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加工及服务业户似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在西江大地
上,有米面加工、榨油、面条加工、糕点加工、熟食加工、豆腐加工、酿造作坊、冰棍加工;
机加修理、制砖、水泥购件、皮制品加工、服装加工;商服业有商店、小卖店、理发店、洗浴
池、照相馆、音像厅、舞厅、饭店、烧烤店、小吃部、包子铺、熟食铺等等,应有尽有。至
1998年全场有个体工商业户246个,注册资金272.2万元,机加修理小厂15个;个体加工业户103
个,其中皮业加工户58个,年产皮件8500件,产值3663.4万元;有私营企业6个,年产值达408.2
万元;股份合作企业2个,年产值3.5万元。合计总产值4106.6万元,纯收入1440.6万元。全
场有非国有经济从业户2711户,占总户数的81.4%。总产值772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9.8%。
纯收入2697.6万元,户均9950.5元,人:t5:j4527.2元。
2000年,全场有工、商、运、加、服务业从业户618户,从业人员1229人,创总产值5586
万元,收人1408万元。户均收入22783元,人均收入11456元,其中:个体客运户13户、13台车,
从业人员18人,产值78万元,收入26万元;货运户121户,124台车,从业人员138人,产值438
万元,收入160万元;商贸饮食133户,从业198人,产值358万元,收入106万元;加工业41户,
从业84人,产值121万元,收入50万元;自营农机户239户,243辆机车,从业312人,产值373
万元,收人133万元;机动车修理5户,7人,收入21万元;家用电器修理2户,3人,收入4万元;
自行车修理2户,3人,收入2万元;木材加工5户,6人,产值11万元,收入6万元;皮革加工57
户,从业人员460人,产值4180万元,收人900万元。
农场的非国有经济始于扶贫工作。1986年全场有特别贫困户206户。为帮助其脱贫致富,
农场把扶贫工作和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自营经济,扶贫和鼓励贫困职工自强自立,
靠勤劳脱贫致富。至2000年,已有
117户脱离贫困,走上富裕道路,累计安排2195人就业,其中从事种植业的686人,养殖业
的510人,加工业的220人,从事个体工商、饮食、流通服务业的473人,外出经商打工的3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