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各工业单位
第二节 各工业单位
一、皮革工业
1、皮革厂
大西江农场皮革厂建于1969年,意在利用当地资源解决垦区内职工劳保用品,是垦区骨干
型工业企业。以猪、马、牛、羊皮为原料,生产各种轻、重革和毛皮产品及各种皮革制品。厂
区占地25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343平方米,职工人数最高达402人。有制革、制鞋、毛皮、
皮件、棚靠、动力、机加7个车间,设备125台件,固定资产165万元,流动资金180万元,年
生产能力500万元。1987年被评为计量三级企业,1988年命名为大西江皮革总厂,1989年评为
全质三级企业,并开始论证技术改造工作。1993年经管局、总局报农业部正式批准,技术改造
分为两期工程;项目总投资1 706万元。预计一期工程完成后达到年加工皮革5万张生产能力,
二期工程完成后年生产能力为加工皮张21万张,生产轻革100万平方米,皮鞋6万双,皮件3万
件,毛皮制品1.3万平方米,年创利税770万元。1994年上半年完成了一期工程,固定资产投资
480万元。增加了精密剖层机一台、去肉机一台、转鼓三台、挤水机一台、削匀机三台、压花
机一台、干燥机一台、拉软机一台、喷浆机一台、电子量革机一台、锅炉一台、500KVA变压器
一台。1994年下半年试生产,日投猪皮最多400张,但由于市场的变化和设备构成不合理,只
试生产了三个月,亏损97万元,随后即宣告停产。
2、皮业集团
1995年春皮革厂被迫停产,皮件、制鞋、棚靠等部分厂房被租赁,
皮革厂变为留守机构,大部分职工失业。为谋生计,部分职工利用自己的特长办起了“地
下”小作坊,分散经营,至年底已有20多户。面对这具有发展潜力的皮革产业,农场进行了契
而不舍的努力培育,最终使农场成为全国闻名的“皮业之乡”。
农场的皮革业发展,也得到了总局、分局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们多次到
农场考察,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农场的有关部门也相应出台了各项扶持措施,为皮革业户
办理营业执照提供贷款、房屋、厂房等,并规范管理,使皮业加工由“地下”走向“地上”经
营。还组织业户考察先进的皮革基地,高薪聘请了辽宁佟二堡工商局的方宝巨局长为顾问兼策
划。良好的环境使处在萌芽状态的西江私有皮革业茁壮成长,至1997年底皮业户已发展到42家,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澳达皮件厂、金龙皮件厂、碧缘六厂和在九三分局设立的碧缘四厂。
1998年初,农场组建碧缘皮业集团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正式命名为“黑龙江碧缘皮业集
团”。集团下设市场开发部、技术信息部、财务管理部、质量检验部、人才培训部五个职能部
门。加盟集团成为子公司的业户达58 家,集团与子公司实行松散联合,努力做好子公司的服
务管理工作。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宣传、统一开发、统一价格、统一包装”。子公司具
有独立的经营权、采购权、生产组织权、人员管理权,企业法人独立,使碧缘成为公有、集体、
私营经济的联合体,形成“一企两制”的经营模式。集团成立后,先后举办了三期皮业培训
班,共安置下岗职工150人,补充了皮业生产的后续力量。
1998年6月中旬,在第九届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上,碧缘集团的皮产品以款式新颖、品
色齐全、做工精良、货真价实赢得客户青睐,并荣获东北民营企业百家畅销品牌奖。集团总经
理郭秀才接受了黑龙江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专访。通过《黑龙江Et报》、《黑龙江经济报》、
《黑龙江工人报》、《农垦日报》等媒体传播,名扬省内外,产品走俏四方,并跨出了国门。
此后为扩大规模和平抑价格,农场通过人股投资,筹集30万元,购买了100台缝纫机,建立了
股份制碧缘皮业总厂,聘请韩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李再成先生为碧缘皮业集团服装总设计师。
1998年9月25日,场长侯方武携同皮业集团有关人员赴俄罗斯考察,使碧缘皮产品与俄市
场进一步对接。不久,党委书记史志臣又带领12家皮业户自费到俄考察,随后农场便在布拉戈
维申斯克市建立两处销售网点,在黑河建立一个批发站。
1998年11月12日碧缘皮业集团同总局团委联合举办“扶持下岗青工再就业新闻发布会”。
应邀参加的有《工人日报》、《黑龙江日报》、《生活报》、《黑龙江经济报》、黑龙江广播
电台、《工商向导》杂志、《工商日报》、《农垦日报》等八家新闻机构,与会人员110人,
团省委、总局团委、齐齐哈尔团市委、总局工商局、总局外经贸局等都派人参加了会议。此次
活动后在垦区建立连锁店35个。《黑龙江经济报》头版头条刊发了《碧缘模式:一企两制的奏
鸣曲》;《黑龙江日报》周末版刊发了《从0到2320个》等专题文章,介绍了农场发展皮业安
置下岗人员的情况。
1999年碧缘皮产品又利用“因特网”开展销售,并打开俄罗斯西部城市圣彼得堡的市场,
同时与河北省无极县联营皮革压花厂。到年底碧缘集团分别在齐齐哈尔、讷河、大庆、哈尔滨、
黑河、嫩江、牡丹江、佳木斯、漠河、古莲、加格达奇、满洲里、大杨树以及农垦系统、俄
罗斯等地共建立连锁店近100家。
至此,碧缘皮业集团已拥有固定资产616万元,58家子公司,厂房6000平方米,加工设备
600余台,从业人员600多人。可生产男女各式高、中、低档皮夹克、皮大衣、皮西服、皮马夹、
皮裙、皮裤、皮鞋、皮帽、皮手套、皮腰带、皮包、皮钱夹以及各种专业皮装18大系列200
多个品种,年加工能力达46万件(套)。继1998年碧缘产品荣获“东北民营企业百家畅销品牌”
奖之后,1999年又被黑龙江省质量行组委会评为’99中国质量行信得过产品。农场为建立碧缘
形象和改善外部环境,1998年投资30万元改建了皮业集团总部,设置了150平方米的展厅;投
资200余万元在中心街修筑了1500米长的水泥路,立跨街广告大门3个,大型广告牌20个,装霓
虹灯广告灯箱75个。改建生产加工厂房,33个皮业加工小厂沿街分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皮业
街,农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北方皮业之乡”。
二、面粉加工厂
建场初期,全场的口粮、食油由九三统一按量供应。1964年购进小型面粉加工设备成立了
面粉加工车间和粮食供应部,日生产面粉5吨,自产自销直至1974年。1975年由九三局统一为
农场加工面粉,加工车间因此停产,粮食供应部负责拉粮和发放工作。1985年初,由于农场人
口的增多,外调面粉费用大,供应不及时,经常出现没面等面,有面时抢购的现象。为此农场
又重新启动面粉加工车间,成立粮油综合加工厂,并与供应部分离,成立实体单位,职工最多
时达29人。当时的生产形势非常好,年年盈利,为农场广大职工家属的生产生活作出了很大贡
献。
在面粉生产过程中,经验日渐丰富,技术不断成熟,质量也越来越好,除满足农场自给还
有外销。为使面粉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化,1994年对面粉厂施行技术改造,引进了40余万元的
加工设备,翻新扩建了厂房,达到了日加工小麦30吨的标准。
1995年,农场在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精神指导下,于1月15日以87.4万元的竞价将加工厂
出售给李希虎,改变了经营机制,购买金分6年还清。转制后的面粉厂当年加工小麦近700吨。
1996年至1998年停产,1999年检修后恢复了生产。
三、食品饮料厂
食品饮料厂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以生产面包、油条、麻花、月饼和酱油为主的综合性服
务单位,称“服务部”。1987年增加了饮料生产项目,更名为食品饮料厂。产品畅销一时,曾
远销到嫩江、讷河、齐齐哈尔市一带。后期又增加了豆腐作坊,丰富了农场职工的饮食种类。
1980年购进冷冻设备生产冰棍。1984年建立了“华灵商行”,从事百货批发、零售业务,生意
红火,附近农村都前来采购、进货。食品饮料厂还经营过饭店,豆油加工,职工人数最多时达
80余人。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饮料厂也受到了冲击,生意萧条,经济效益下滑,
至1994年,华灵商行停业,酱油厂、冰棍厂、饮料厂、面包房也分别承包出去,食品饮料厂只
设留守处,1998年由工贸公司接管。1999年饮料厂400平方米的厂房以6万元的价格一次性卖出,
商行营业室租赁出去,饮料厂成为下岗职工兴办服务行业的场所。
四、水泥构件厂
水泥构件厂建于1983年,是由待业青年组成的集体企业。生产各种规格的水泥涵管,年加
工能力5000节。产品主要销往九三局各农场,周边农村、乡、镇,平均年产、销量都在2000节
左右。1994年随着工业体制改革而转制,成为私营企业。1998年初再次转让。易主后的水泥构
件厂增加了汽车吊、模具等设备和步道块、预制板等生产项目。
五、饲料厂
饲料厂建于1985年,主要生产虾、牛、鸡、鱼等饲料,设计年加工能力为4000吨。目的为
满足农场日益发展的畜牧养殖业和农场与山东无棣县政府建立的联合养虾场的需要。产品除保
证农场内部牲畜的饲料供应,还销售到无棣、天津等淡水虾养殖场,职工最多时达30多人。由
于销售渠道不畅,实际生产远远达不到设计产量,随着养虾业的撤股和工业企业的转制,1994
年饲料厂停产,以16.5万元的竞价转卖产权。转制后又恢复生产,加工牛饲料和少量的鸡饲料,
闲置的豆油加工厂也同时启动生产豆油。1996年因上交购买金不足,农场收回饲料厂,之后
未再生产。1998年豆油厂厂房、设备以4万元的价格一次性卖出。2000年下半年,饲料厂恢复
运营。
六、制砖厂
制砖厂位于场部南端,东靠中心水库、南临第一生产队,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1964
年。有堆土机、翻斗车、叉车、制砖机、搅拌机、24门大型轮窑一座,设计年生产机制红砖
800万块。1985年划归建筑公司管理,1987年分离,1988年对轮窖进行了翻新修复,当年生产
销售红砖1000万块(包括库存红砖),连续两年红砖销售供不应求。当时职工人数达到140多人,
分为制坯、干燥、成品三个车间,产品除农场使用外,还销往附近农村、乡镇及部分农场,
还以易货换煤的形式远销到地方铁路部门。1989年考查论证了制瓦行业并引进了制瓦机,经试
生产一年,因亏损停产,之后一直以生产红砖为主。1998年春产权转卖,转制后的砖厂又在农
场的扶持下投人4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了驻车、翻斗车和真空挤压机等设备。技改后的
红砖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99年经分局检测达到了各项要求,用于农场楼房建筑。
七、其它工业单位
碎石厂:1997年8月碎石厂建成开工,厂址在十一队东山。主要生产项目是将岩石粉碎,
过筛选出大小不等规格的碎石子,用于路基建筑等。建厂时由劳动服务公司管理,1998年转制,
产品销往九三、双山等地。
豆制品厂:1997年11月24日建成投产,主要是从黄豆里提取大豆蛋白制成食品,有豆筋、
豆花、豆丝、豆鼓等几个品种。产品销往山东、青海等地,因受销售因素影响,1998年停产。
1999年9月技术改造后加工大豆快餐面,投放市场,年加工能力200吨。因产品滞销,2000年改
建成保鲜奶厂。
福利厂:1987年农场在逊克考查引进了玛瑙加工设备,建起了玛瑙石厂。主要生产玛瑙石
项链,原材料从逊克县购进,产品销往各地百货商店。由于品种单一,跟不上时尚,1990年滞
销停产,1993年转产制作石制骨灰盒,更名福利厂。从辽宁购进石材,经切割、雕刻、加工成
型,1994年8 月1日投产,有8个品种,共制成品盒1100个。因受人们的世俗偏见和迷信观念影
响,石制骨灰盒不易被人们接受,造成产品积压,只有少量售出,1994年11月停产,设留守处,
1998年划归劳动服务公司。
制材厂:1985年制材厂划归建筑公司管理后一直停产,木工车间承包给个人,生产桌、椅、
沙发等家具。1995年在企业产权竞价出售大会上以139491.60元被原制材厂职工购买,购买后
制材厂围墙、大锯车间被拆除。1996年大西江农场拟同荷兰劳莱恩(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
胚胎育牛基地,农场决定收回制材厂用于基地场舍,后因合作项目终止而闲置。1997 年制材
厂南侧房屋租给养鸡户使用,北侧房屋租给养牛户使用,中间房屋租给碎石厂作炸药库房使用。
修造厂:始建于1956年,占地23520平方米,生产用地4386平方米。1995年1月8日转为股
份制,法人代表房克修,有股份合作人员8名,农场任命会计出纳员各1人,雇工10人。有机加、
修造、锻造三个车间,不担负农机大修理,以农场机具改装制造为主。该厂生产的大V型镇压
器、液压轻耙、监控精播机等获国家专利,转制后生产经营年年盈利。
屠宰站:其前身为孵化厂,建于1986年秋,有2套无锡产孵化机,年孵子鸡4万只,因成本
高销路差,于1987年转产为屠宰站。同年投资30万元购进储存量30吨、冷冻量15吨的冷冻设备,
年屠宰能力2000吨,以黄牛为屠宰对象,从周边农村及内蒙古收购,肉出口外销,皮张供农
场皮革厂为生产原料。1989年拟出口俄罗斯2000吨牛肉,因肉牛品种未达到俄方要求而未达成
协议,2000吨牛肉转销内蒙古等地。因生牛源及牛肉销售问题,1990年停产,设留守处,1997
年改建为豆制品厂。
草站:始建于1985年,设在场部西部路北,以收集麦秸为主要生产项目,置有打包机等设
备,为九三造纸厂提供生产原料,系集体企业。1987 年,草站集草场失火,几百吨麦秸化为
灰烬。1988年草站迁于场部东公路边。1989年5月23日又一场大火将集草场136吨麦秸烧掉,使
草站大伤原气,翌年停产,改为蔬菜站。1993年蔬菜站转制,为个人承包。
保鲜奶厂:2000年由哈尔滨美华实业有限公司投资80万元购置设备与农场联合建立,日处
理鲜牛奶10吨,产品销往哈尔滨、嫩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