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电力

第九章 电力通信

第一节 电力



一、概况
  1985年,原属于农场劳动生活服务公司的通信站与场电业管理所合并,称通信电力公司,
有职工51人,电力系统38人(含生产队电工16人)。设电工组、低压线路维护组、计量组、抄表
收费组、发电组。
  1986年,通信电力分开,电力系统仍称电业管理所,隶属于场农机科,独立核算。设所长、
技术员、会计、出纳各1人,生产队电工回归生产队管理。
  1987年,通信电力再次合并,成立通信电力科,设正、副科长各1人,成立党支部,科长
兼书记,其他编制未变。
  1992年初,通信分离出去,升格为通信科,电力未变。
  1993年初,通信电力又合为一体,称通信电力公司,设经理、书记、通信站长、电业所长、
技术员各1人,其他未变。
  1996年,通信电力公司改称供电局,取消通信站、电管所,增设一名副局长主管通信及全
局生产工作。电力系统设用电股、电工班、发电班、后勤办公室。
  全场有35KV高压输电线路28公里(九三变电所到西江变电所),10KV高压配电线路89公里,
0.4KV低压线路140公里;有配电变压器34 台,潍坊产6160柴油发电设备三台;有居民用电户3
552个,农业生产用电单位16个。1个农场机关、34个企事业用电单位、247个个体、工商业用
电户,5个外驻用电单位。全场年用电量1993年之前约260~300万度,1994年之后190~210万
度。
  二、电力建设
  九三至西江高压输电线路,系国家投资于1970年勘测设计、施工,1971年1月运行使用国
网主干线路,输送10KV高压到农场配电变压器,降为400V/220V低压电供用户使用。1982年,
九三供电局在西江建立变电所,配一台1000KV主变压器,改为35KV高压输送,经变电所二次变
压为10KV送往各配电变压器。
  1979年九三电业局开始施工建设各生产队10KV高压输配电线路,至1982年除十四队、十八
队、西江水库,15个生产队全部用上了国网电能。十四队配电线路于1985年10月底建成运行;
原十八队配电线路于1987年9 月建成运行;西江水库输配电线路于1992年架设运行;1993年又
为嫩江县临江乡赤卫村三个自然屯架设10余公里的10KV输配电线路。至此,全场10KV输配电线
路,总长度89公里,有配电变压器34台,低压供电线路140公里,另有自发电设备16台,装机
容量800千瓦,全场网络基本建成。
  三、电力供应
  70年代,国家电能不足,限量供应,农场用电也无计量管理,生产生活用电大锅饭,居民
照明用电无限制,加上线路损耗,年用电量约260万度,经常超负荷,经常拉闸限电。为此,
农场采取自发电形式弥补供电不足。
  进人80年代,用电开始使用电能表,以每度电O.O9元(照明)和0.14元(生产)计量收费。这
时期农场工副业大发展,居民照明和生活用电也增加,全场年用电量约280~300万度,国网电
更加不足,自发电量增加约30万度,其质量也得不到保证。1987年之后,农场工副业滑坡,年
用电量降到240万度左右,加之国网电能增加,输电线路改造降低了损耗,电能和质量基本能
够保证,自发电逐步取消。居民用电凭证限量供应,超过部分议价收费。
  90年代,农场工副业企业转卖给个人,用电大户如皮革厂、木材厂、面粉厂、饲料厂、屠
宰厂相继停产下马,使用电量大幅度下降,全场年用电量约180~200万度。此期间电能作为商
品进入市场,加之国电建设加强,电力充足,鼓励各类用户用电。农场也取消了平、议价限量
用电。国家实行计划供电,以农场为单位每月提前上报用电量,至此,国网电力保证了优质足
量供应。
  四、用电管理
  1984年之前,农场的用电管理工作无专门机构,也不规范。只有一个隶属修造厂的电工班
负责接线、安灯、捎带收费。后期居民和单位使用大灯泡、电炉子现象严重,又负责检查清理
工作。
  1984年,以电工班为主体成立用电管理所,1985年,又成立电力公司,用电管理工作步人
正规。1995年,供电局设用电营业股,使用电管理工作规范化,按照省电力工业局具体规定,
实施“三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管理工作。
  (一)计划用电
  80年代国家电力资源不足,输电、变电设备陈旧,自然损耗大,加上用电无节制,造成电
网负荷过大。为压负荷电业部门经常拉闸限电,致使电力供应极不正常。为此上级电业主管部
门要求基层供用电单位拟定年度用电计划,提前按月上报用电量并申请用电指标。居民使用电
力供应证,根据家用电器功率,定量供应,超过部分按二倍价收费。计划用电杜绝了用电浪费
现象,缓解了超负荷问题,使网电供应趋于正常。
  90年代国家电力工业大发展,又进入市场体系。电能变成商品,保质保量不限制供应,并
且鼓励工农商业大量用电,使用电处于了无计划状态。
  1998年,电力系统网厂分开独立核算,发电厂为避免电力供应不足和浪费,要求网上用电
必须拟报计划,厂家按计划发供电。为此上级电力部门要求供用电单位必须提前逐月申报电量、
并按上报量交纳电费。按实用电量超过百分比罚款,剩余不退还电费。此规定使发电、供电、
用电都在计划之中,减少了电能的不足和浪费现象。
  (二)节约用电
  电力损失主要是输、变电的自然损耗。原因是输电线路不标准,过长、布局不合理、配电
变压器陈旧、耗能大或使用不合理。1992年之前线损率高达25~30%。电力浪费主要是用电设
备与器具丢、漏电、高耗电及不合理使用造成电能无功消耗。解决措施:一是逐步更新改造及
合理布局输配电线路,技术改造和更新高耗型老式变压器;二是淘汰耗能型老式电动机,合理
使用节能型电机和照明灯具,减少空耗;三是加装用电计量和节能装置,防止漏电和窃电;四
是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用电管理,提高成本观念,形成节能意识。
  90年代,输电线路的标准化建设和用电的规范化管理使输变电的自然损耗下降到19.1%,
漏窃电现象基本杜绝,电能的有效功率提高15%。
  (三)安全用电
  电力事故一是导线短路引发火灾,二是电击伤害人畜,农场曾发生过电致火灾和触电亡人
事故。
  安全用电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用电管理,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贯彻电力法规,开展安全用
电教育,提高全民遵守用电制度和安全用电意识。整改不规范线路、取缔私接线乱安用电器。
电表集中装箱管理,防止漏、窃电。建立安全操作制度,设立用电监查员和安全员,定期进行
事故隐患评估、安全用电检查,消除事故苗头及隐患。1999年全场低压线路和入户照明线整改
率已达70%,电表装箱已达100%,用电设备全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电力部门坚持隐患评估
和安全教育、安全用电检查制度,杜绝了电击伤人事故,电致火灾也基本消除。
  (四)计量与收费
  1975年之前,农场用电无计量管理,生产生活用电大锅饭,电费由农场交纳,居民照明用
电农场按每个灯头每月0.4元钱象征性的收取。1975年场直居民开始使用计量表,按0.09元一
度收费。生产队于1985年开始使用电表,收费方式和标准各异,大多数还是生产队承担。80年
代末,九三电业所改为电业局,设用电科,以九三中心变电所结算抄表数为依据收取农场电费,
各农场向九三电业局申请每月用电指标,超用罚款。为此,农场加强用电管理,全部使用计
量电表。生产单位电表装在变压器台上,以便电工抄表结算。居民电表集中统一装在铁箱内,
便于抄表管理,也防止了漏电和窃电。生产单位电工按月抄表上报,电费场内转账方式结算。
场直居民及个体工商业户用电,由供电局用电股抄表员按月抄表结算,收费员逐户收取。
  1995年开始实行购电制度,用户根据自己每月用电量。提前到电力部门交款购电。多数居
民一次预交几个月的电费,将用完时得到通知再去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