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组织工作

第二节 组织工作



一、组织沿革
  农场党的领导机构始称“中国共产党大西江农场总支部委员会”,1956年4月成立,下设6
个党支部委员会(简称支部),隶属于中共九三荣军机械农场委员会。
  1962年6月,经中共嫩江县委批准,大西江农场总支部委员会改称“中共大西江农场基层
委员会”,下设8个党支部,隶属于中共九三管理局委员会。
  1968年成立兵团,大西江农场党委称“中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七团委员会”,下设
17个党支部,隶属于兵团第五师委员会。
  1977年,兵团撤销,恢复农场建制,党委也随称“中共大西江农场委员会”,隶属于中共
九三农场管理局委员会,至2000年,大西江农场委员会设有8个党总支,42个党支部,有党员630
名。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老干部科等机构,领导党群及社区委员会工作。
  党的各级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各1名(基层党支部一般只设1名书记或副书记)、委员若干
名,由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中共大西江农场委员会领导人更迭表(1986~2000年)
表3—1
0000086;[/$$p]
  二、组织建设
  农场党委辖有8个党总支、8个作业区6个公司42个党支部、630名党员。自1985年在党的组
织建设中,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实现党委工作目标团结奋斗。
  1985年10月至1987年2月,农场分两批开展了全面整党工作。在组织建设上,于纯洁组织、
调整班子的同时,恢复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建立了党委例会、学习、双重组织生
活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党委抓党风责任制,改善了党委的民主作风及党不管党现象,增
进了班子的团结和战斗力。
  农场是总局首批实行场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这使农场党委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都发生
了相应变化。1987年5月,农场党委结合党的“十二大”精神及场长负责制具体工作召开了第
八次党代会。会上,党委书记吕振铭作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保证和监督作用,为振
兴西江经济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明确了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支持场长实现任期目标
和统一指挥生产经营活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创造一个宽松的条
件和环境,保证场长负责制的顺利实施。强调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素质,完善功能,健全民主
集中制和党内生活制度,跟上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新形势。此次会议标志着大西江农场党
委党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随后,党委研究制定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完善了党员代表
大会制度,按照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原则实施党的领导,同时建立了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体现
职代会权力,发挥职工群众民主管理企业的作用。使党内外的民主得到发扬,党群组织和党员、
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在改革和党委工作的实践中,党内外民主渠道不断得到疏通和拓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和
完善。至1990年7月第九次党代会期间,先后建立健全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民主评议党
员制度,党政领导干部组织生活双重(党委会、支部会)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基层党支部(
联系点)民主生活会制度,群众来访接待日制度,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办事公开化制度等党委
工作民主制度。以党发文件形式贯彻执行。
  在行政管理上,建立了农场、科队、家庭农场班组三级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审议程序,
企业重大决策由场长提出决策草案,交场民主管理委员会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后,召集职工
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征求意见,修改后交职工代表征求意见,意见反馈再修改后,提交职工
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如1988年的一个章程、两个办法(职工家庭农场章程、场办企业承包经营
办法、机关科室工作目标考核办法),1989年的两个法规、一个办法(农艺农机法规、畜牧业法
规、水利工程和水利资源管理办法)、1990年的“两兴两稳一良化实施方案”(科技兴农、管理
兴工、经济稳中求进、改革稳中求深、良化政治小气候)等都是按照企业职代会重大决策审议
程序产生的。
  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农
场党委在贯彻《决定》精神时,作出《转变机关作风,干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决定》
(西党发[1990]8号),建立机关干部下基层抓联系点制度。提出下基层、抓基层、带基层、服
务基层,帮助基层搞好民主管理和决策,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建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
求。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管局党委制定的《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细则》(九垦民[1990]24号)。《
细则》具体提出了建立和健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主决策程序和决策执行程序问题;
坚持领导深人群众,深人基层,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问题;坚持在深入政治体制
改革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坚定不移
地加强廉政建设和党风建设,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建立和
完善党内外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监督;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
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内普遍深人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教育,增强
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等七个方面问题。《细则》的贯彻实施,推进了农场党委党建工作和“
两兴、两稳一良化”方案的实施。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四、五、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
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群工作,1996年5月,大西江农场党委制定了《基层党群工作目标管
理方案》(西党发[1990]11号),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张保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方案分解和量化
了党委基层组织(总支、支部)、党委政工部门(组织、宣传、纪检)、政法部门(公安、法庭)、
群团组织(工会、共青团)以及武装部、老干部工作等各部门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各项服务,确
定了目标、考核办法、制度和措施,使党建工作步人了规范化。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搞好
办事制度公开化,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通知》(西党发[1990]19号),在原办事公开化制度的基
础上,健全和完善了农场办公室、人事科、劳资科、计财科、工商分局、交通科、卫生科、土
地管理科、林业科、教育科、农机科、公安分局、工会、纪检委等14个部门办事公开化制度和
措施。
  同年8月,场党委又制定了《党委(支部)管党工作目标细则》(西党发[1990]24号)和党委
管党责任制、党员目标管理百分考核方案、党建工作制度。其中党建工作制度中包含专题研究
党建工作制度;党建工作检查制度;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培训制度;“三会
一课”(支部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党课)制度;交纳党费制度;党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制
度等10个制度。使党建工作制度化。
  1991年开展了“标准化党支部”四级(即先进党支部、标准化党支部、二类、三类党支部)
达标活动,年底,有14个党支部达到标准化标准。同时健全了党委和行政领导党风责任制、民
主生活制度及程序。
  1993年7月20日,大西江农场党委召开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理顺了两个文明(物质、
精神)建设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明确了围绕经济工作抓党建的方向,确定了党委、双
文明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工作。在民主集中制建设上,进一步完善了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程序:
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原则;坚持通过民主生活会、谈心等形式沟通
思想、统一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团结。同时建立了报告制度(召开民主生活会前
将准备情况报上级党委批复)、质量评价制度(上级委派的联络员对民主生活会的评价报告)和
场领导参加基层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
  1994年,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在上级党组织统一部署下,农场党委于加强
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开展了“五个好”建设及小康队达标和后进队(党支部)整顿工作。
  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基
层组织成为实现富民强场的坚强堡垒。1998年5月,大西江农场党委在结合农场实际,以“五
个好”目标为核心,制定了《1998~2000年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西场[1998]5号)和以“
五强”(即配好党政一把手,班长综合素质强;班子结构优、互补能力强;思想作风正、整体
功能强;观念新勇于开拓、改革意识强;会经营、善管理,决策能力强)为内容的《“五强”
班子三年达标规划》(西发[1998]6号)。同时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基层的工作制度、活动制度、
管理制度、干部述职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民主选举生产队长制度,资产管理、
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政务财务公开制度,队规民约。党支部完善了组织生活制度、目标管
理制度、党员议事制度、流动(下岗)党员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活
动日制度、党员干部考廉制度、党员干部扶贫帮困制度等和农场领导责任制、部门(机关)包队
(单位)制度。党委书记负第一责任,分管领导具体抓,机关部门配合工作,使基层组织建设有
目标、有措施、有制度、有领导保证。
  在民主建设上,农场党委于1999年初出台了《场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方案》
(西发[1999]7号),《场务公开实施细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制度》、《职工代表巡视制度》。
建立场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领导组织。场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成统一整体,
使民主建设规范化,成为农场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制度。
  三、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不懈地开
展反腐败斗争。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总的说党同人民
的关系,干部同群众的关系是好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一些党员干部滋长了官僚主
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和经济
上的腐败现象,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危害了党群关系。为此,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自身建设,
强调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要牢记宗旨,在作风上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
实事、办好事,做人民的公仆,同时坚持开展反腐败斗争。
  上述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在农场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始之称“不正之风”,反腐败斗
争称“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当时党中央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
  1985年10月至1987年1月,1991年10月至1992年8月,在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农场党委
开展了以整党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党建活动。通过思想教育、组织整顿、查处腐
败问题等工作,改善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密切了党同群众的关系。在整党与社教期间,党
委为实现“党风根本好转”目标,开展了党的宗旨、基本路线、党规、党法、光荣传统,大庆
和北大荒精神等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落实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
决定”。制定了“转变机关作风、干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
“办事公开化制度”、“党委和党支部书记抓党风责任制度”、“党风巡视制度”。成立了由
离退休老干部组织的“党风巡视监督小组”,同时加强了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和财务审计工作。
查处了党员干部盖私房、私卖粮、小金库等方面的违法乱纪问题,狠刹了用公款请客送礼、大
吃大喝风、赌博风、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警告、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处
分5人,行政警告1人,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增强了干部廉政自勉、廉政为民的公仆意
识,使农场党内不正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
  1992年1o月19日,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
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面临着提高领导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严峻
考验。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
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于1993年作出了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的重大决策,每年专
门研究并通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全党作出部署。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履行党的纪律
检查和行政监察职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关系着党的前途和命运,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敏感最关注的大问题。农场党
委针对职工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于1993年始,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以“专项清理”和“整纪
刹风”为重点开展工作。
  四、基层党组织工作
  1987年开始,对基层党支部制定目标管理方案,考核办法,实施目标管理。1988年至1991
年,组织部及党支部工作的重点是制度建设,建立了例会制度,党政联席会制度,党委(支部)
管党细则,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干部抓党风责任制,“三会一课”(支
部大会、支委会、小组会、党课)制度等,并且在各党支部开展了以为振兴西江经济献策和为
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为主要内容的“三为、二先、一优”(即:为经受三个考验加强自身建设,
为振兴九三经济献计献策,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先进党委、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竞
赛活动。1991年底和1992 年组织部门和党支部工作的重点是以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
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
想教育和基层组织整顿建设,全场39个单位44个党支部分两批进行。在“社教”活动中,各支
部开展了“我说社会主义好”、“如何奔小康”等多种形式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
场、队、户结合实际制定了奔小康规划。在组织整顿中,调整行政干部13人,提拔使用7人。
整顿后一类支部26个,二类支部18个,全场党员中一类党员212名,二类党员3名,四类党员
3名,组织处理3名。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定了干部职工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奔小康决心;增
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农场“三项制度(人事、用工、工资)”
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完成。1993年之后,组织部以及党支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党的十四届四
中全会精神。围绕党建的中心任务,制定了《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及保证措施;围绕改革
和发展的目标,抓了小康队建设,创建标准化党支部和“五个好”(即:建设一个好领导班子,
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完善一个好经营机制,健全一套好管理
制度) 党支部活动。小康队建设于1993年全面展开,结合农场的情况,按照上级定的标准,详
细规划了小康目标,加强了组织领导,拟定和落实了达标措施和办法。采取“抓两头、带中间”,
“抓班子、提素质”,“抓经济、促发展”,“抓标准、强化落实”等综合措施,至1998年
7月,已有11个生产队实现了小康目标,未达标的5个。1995年,十队经分局检查验收,率先
进人小康队,并为全场提供了典型经验。1996年,九队进入小康队,1997 年,二队、四队进
入小康队,1998年,八队、十三队、一队、六队、五队、十一队、十五队进入小康队行列。结
合小康队建设,抓了七队、十四队、十六队、十二队、三队后进党支部整顿工作。通过配强支
部班子,建立规章制度,确定经济发展路子,实行倾斜政策等措施,使后进队整顿工作取得一
定成效。1988年至2000年共发展党员272名,全场党员总数达630名。
  五、整党
  1983年10月11日中共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按照管局党委
的部署,农场的整党工作于1985年1O月30日至1987年1月20日分两批进行,有41个党支部560名
党员(干部党员266名,普通党员294名)参加。组织整建后,一类党支部由20个上升为30个,二
类党支部由21个减为11个;党员准予登记的553名,不予登记的1名,开除的4名。
  农场系管局第二期第二批整党单位,场内又分场党委、机关(含党群、政法、场长办、经
理办、信息中心)十大公司(农业、农机、林业、畜牧、粮贸、建筑工程、通讯电力、劳动生活、
运输公司和对外联营开发公司)两中心(卫生、教育中心)计一个党委17个党支部249名党员参加
的第一批整党和队级单位24个党支部311名党员参加的第二批整党。
  第一批整党分学改、对照检查集中整改和组织处理、党员登记、后期建设三个阶段,队级
整党分整改和对照检查、组织处理、党员登记两个阶段,都较好地完成了《整党决定》中的统
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四项基本任务。同时完成了整章建制工作,先后制定
了《党委抓党风责任制》、《党员小立法》、《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党支部书记抓党风责
任制》,建立和完善了《组织生活制度》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制定了《场长负责制》三
个条例、《机关工作制度》、《搞活经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规划》、《党员致富规划》等巩固
和发展整党成果的制度规划和措施。
  此次整党的主要收获:
  (一)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强化了改革意识。
  通过整党学习,广大党员认识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
国第二次革命。农场要发展,经济要振兴,不改革旧的模式,不破除传统的观念,不改变落后
的管理方式是摆脱不了贫困落后面貌的。认识到“大锅饭”“铁饭碗”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农场变得“一死二穷”,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才能推进农场的经济发展;只有破除单纯依靠
农业的思想,树立多种经营观念,破除自给半自给封闭式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开放、搞活发
展商品经济观念,才能使农场发展起来职工富起来。为此,人人动脑筋,个个想办法,为发展
经济强场富民出谋划策,促进了农场的改革工作。
  (二)否定“文化大革命”、肃清流毒影响,增强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在整改学习中,党员们再次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定》。该决定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科学的总结,根本否定了“文化大
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
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这个理论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的,而事实上“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文化大革命”不是什么进步意义上的革命,是完全错误的人整人的运动,应该彻底否定并肃
清其流毒影响。一些带着朴素阶级感情“紧跟大干”的同志,检查了自己的言行。有的向受到
自己触及或伤害的人赔礼道歉,求得了谅解、清除了隔阂。
  在学习《决定》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各级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
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按《准则》12条内容对照检查、开展批评自我批评,肃
清“左”的影响,克服了“唯我独尊”、“一言堂”作风和软弱涣散问题;消除了党委成员、
支部成员之间的不团结因素;增强了场、队两级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在政治工作和生
产工作中,发挥了堡垒作用。
  (三)增强了党性、端正了党风,党员素质明显提高。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加之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民主生活会少了,与人为善的批
评不见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栽花少栽刺儿,留着人情好办事”的思想在党内普遍存在。
  学改期间,通过学习《党章》、《准则》,党员们提高了认识,拿起了批评、自我批评的
武器,在政治生活中站在党性原则立场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斗争。特别在班子交
心和对照检查批评中,批评:同志相待、以诚相见;自我批评:严于解剖,挖根究源。见到此
情此景,老党员欣慰地说:“老传统又回来了。”
  整党前,农场存在着大吃大喝、一客多陪;趁改革之机捞取个人实惠;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侵占公物等问题。在整党的学改阶段,党委和党支部针对上述不正之风问题认真组织党员干部
学习《准则》、《党章》和有关文件,对照党员八条标准,边说边查边改。此阶段,党内外
群众给党委及场领导提意见46条,改正了30条,查否5条。一时不具备条件难以解决的住房、
子女就业等11条,整党结束后也逐一得到解决。队级整党中,全场查出问题8个方面73条,改
了8个方面48条,其余暂不具条件改正的问题,都做出了整改计划。
  两批整党全场共补交了陪餐费1654人次458.70元。九个公司管理人员月薪改日薪问题和基
建公司管理人员“坐车”分一线工人计件奖金问题得以纠正,此两项134人多支出人民币34461.61
元,全部扣还或转入个人欠账。侵占的公物或丢失的物品全部退回或找回。全场清理了小金库,
并收回了外赊的物资款17457.95元。
  整党中,农场揭查出一起经济大案,犯罪总额81752.18元,粮贸公司从领导到职工10人全
部受牵扯,其中被依法判刑的5人,场内行政记过处分2人,通报批评2人,开除党籍2人。此案
的突破推进了整改工作,一些只在讨论时谈到自己存在这样那样经济问题的人,主动到整改办
交了退赔收据。
  在队级整党单位的未整先学、先查、先改阶段,查出了原三队统计兼出纳员的李恒年贪污
现金950元。原八队粮食保化员董玉荣倒卖粮食和原八队党员队长周大明贪污粮款3150元等经
济案件。李受到处分,董、周被判刑,并开除周的党籍。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是部分机关干部整党前的写照;基层党员的先锋模
范作用不突出,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在整党前也是普遍现象。通过理想和“宗旨”教育,
党员们提高了认识、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觉悟、改善了作风、增强了先锋模范作用。如皮革厂
推销员李英连,在推销皮张中为厂创利润4172元,按提成规定可得775元,但他一分未要;十
五队党员韩万财,靠饲养奶牛成了万元户,整党期间他把大奶牛产的小公牛送给了贫困户苗连
飞,还资助他买了一头奶牛,在技术上指导他饲养;十二队党员张伯成交出两头大奶牛,由支
部决定交给贫困户饲养,什么时候脱贫富了再无息给牛钱;三队老党员张凤岐串房让给职工住
……仅整党期间(队级),党员们为群众做实事304件,为群众脱贫致富献计献策125条。
  (四)纯洁了组织,保证了党组织的先进性。
  按照《整党决定》中纯洁组织的要求,本着从严治党的精神,严格审查了参加过“文化大
革命”的249名党员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表现。其中:列审对象55名,结论为一般问题
的30名,一般错误8名,没问题17名,开除1名。另外,在党员组织处理中,因经济犯罪开除党
籍3名,未执行计划生育规定缓登记1名,因赌博、行骗不予登记1名,因党性观念不强缓登一年
1名。
  (五)加深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提高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自觉性。
  此次整党,党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走过场,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整党办公室,
建立了措施、制度和纪律。党委书记吕振铭、副书记陈松安全力抓整党,党委成员以自身的模
范行动实施有效领导。农场领导坚持带头学习带头亮思想、带头提问题、带头整改,并包点跑
面指导整党工作。整党办发挥了工作布置督促、检查指导、宣传报道、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和
上情下达等职能作用;联络员发挥了协助、督促、检查、联络作用;党支部书记对本单位整党
工作实施全面领导,使全场整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