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街道办

第四节 街道办



一、概况
  1977年场直建街道办事处,配专职管理干部2人,聘用16名家属组成居民委员会,设4名主
任,分四个居民区,每区4人,负责卫生、计划生育、安全防火、民事调解、流动人口及街道
管理工作。1978年配2台垃圾车,2名清洁工负责垃圾清运工作。
  1984年,农场成立劳动生活服务公司,街道办归其管理。
  1985年,农场成立环保队,编制17人,设队长1人,收费员3人,厕所清洁工1人,配4台小
四轮拖拉机,每车配3人,专职清运场区垃圾。
  1986年,街道办事处改为独立单位,并建立党支部,设主任1人,支部书记1人,有居委会
主任1人,环保队归街道办管理。
  1995年,街道办归属生活服务公司,单独核算。
  1997年,农场成立劳动服务公司,街道办归其管辖,并配3名专职居委会主任。
  街道办事处系农场社区委员会派出机关,业务上隶属于民政局领导。其任务是:办理社区
委员会交办的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抓好居民委员会的精神
文明建设;办好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居民委员会是农场小城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
街道办事处指导下,依法进行自治活动。
  二、街道建设与管理
  1977年场直街道办事处建立之后,首先组建了居民委员会,聘用16名家属负责场区四个居
委会的工作。针对场区垃圾成山,柴草乱堆,雨天走路一脚泥以及人畜混居等脏、乱、差问题,
配合农场“文明月”和爱国卫生活动,侧重抓了街道环境卫生及规划管理工作。在做好宣传教
育的同时,要求居民在各自家门前放筐篓,存储灰土垃圾,由清洁工用车拉走。同时规划院栅
栏、宅区道路,铺沙石,下涵管,以改变脏、乱、差现象。
  随着改革的深人,职工家庭养牛养猪业大发展,但由于条件限制和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牲
畜家禽散养,加重了环境的污染。为此,农场于1985年成立了由17人组成的环保队,配四台小
四轮拖拉机,专职负责场直卫生收费,厕所清扫及垃圾清运工作。
  1986年,农场大张旗鼓地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制定了《环境管理规划》。在街道办、居民委鼎力配合下,重新规划了场区,超占规划的仓房、
门斗、栅栏、猪圈牛棚等建筑物一律拆除。重新规划了道路,投入11万余元修筑石头排水沟
1500延长米,下涵管185节,道路铺沙石12000立方米,修固定垃圾池130个,建公厕17个,植
绿化树5000余株,大大改观了场区面貌。为了加强管理,建立了农场街道办、居民委、居民四
级环保制度和单位、居民门前“三包”(树木、道路、环卫管理)、卫生“三证”(合格贴绿证、
优秀贴红证、不合格贴黄证)制度。居民与居委会、居委会与街道办签订合同,街道办每月检
查一次居委会卫生管理责任区,每季一评比,评出先进居委会和卫生光荣户,半年一次综合
奖罚。
  为使环保工作坚持长久,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农场于1989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29日定
为植树节,5月9日~15日为爱场卫生运动周。坚持常年建突击搞,义务建制度管,收到显著成
效。1988年,西江场直被省爱卫会授予“文明街”称号,农场被省政府授予“造林绿化先进企
业”称号。
  进人90年代,农场加大了农垦小城镇建设步伐,对场直地区进行了整体规划,修筑了四条
环路,栽上了绿化树,划分了环保责任区。在环境建设上,要求达到“四化、五线、八区”。
即洁净化、绿化(栽树)、美化(种花)、沙石化(路面);道路、路沟、树木、栅栏仓房整齐一条
线;营区分成办公、住宅、养殖、绿化、积肥、柴草、机务、晒场等功能区。要求牲畜家禽圈
养,柴草垛堆在自家院内。1998年为达到场区整齐、美观、标准,农场出资,街道办负责将场
区临街的木障子全部换成了木板栅栏,并刷上了蓝色涂料,同时将柴草垛全部搬迁到环路以外
指定区域内。
  1998~1999年,场直中心街东西、南北两条马路铺成了水泥面,路两侧架设两排路灯、灯
箱广告;两条人行道上摆放两排盆花;两条绿化带栽有两排垂柳、两条草坪;“栋楼房矗立主
街道两旁,一个新型的农业小城镇出现在西江大地上。此时,街道办及居民委除管理好居民区,
又担负起主街道的清扫与管理工作。
  三、居民教育与自治
  居民的教育与自治工作,主要是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居民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提
高其对自身社会关系的认识、管理和控制水平,有效地规范居民的行为方式,达到维护社会秩
序,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目的。
  主要方法是:发挥居委会作用,组织居民(主要是家属)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场规民
约,调动居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走家串户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签订“计生”公约,
对育龄夫妇以及外来人口进行登记、把关;开展安全防火防盗教育,与居民签订防火公约,实
行安全防火轮流值周牌制度;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教育居民遵纪守法、履行义务、
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走访家庭,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配合精神
文明建设,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活动;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教育家庭管好子女,爱护公
物、讲究卫生、维护社会秩序。通过上述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意识,达到无为
而治目的。
  由于历史积习,生活条件、文化素质等因素,居民环境意识薄弱,房前屋后脏、乱、差现
象很普遍,个别户人畜混居:炕上是人,地下是鸡鸭鹅狗猪,柴草满地,苍蝇成群,不仅脏,
尚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气味。对这样的住户,居民委采取家庭走访、专项教育、典型指导、参观
学习、帮助清扫等形式进行教育。极个别的“钉子户”则通过“亮黄牌”、电视曝光方式鞭策
促进,另有家庭不和、不赡养老人的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育。
  造成居民区脏、乱、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畜禽的散放散养,以及柴草的乱堆乱垛。为此,
农场三令五申:畜禽圈养、柴草人栏。居民委员挨家逐户贯彻农场规定,督促落实。拒不执行
者,电视曝光、处罚,散放的畜禽捉住充公或枪杀处理,柴草垛用推土机推走。如此措施,有
效地改变了场区的面貌,净化了环境。
  1996年始,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有制度、有奖惩,使居民工作更丰富、更具体化
了,也大大改善了场区面貌,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程度。
  四、便民生产服务
  1977年,街道办成立了家属服务队。主要服务项目:种菜,加工面条、粉条、炸油条、服
装裁剪加工等,由家属集体经营,面向全场服务,办得很火红。
  街道办扶持家属个体搞的生活服务项目有养猪、养兔、养家禽、烤制糕点、做豆腐、理发
等服务业。
  上述便民利民服务业至1985年改革后,有的解体,有的纳入农场副业(自营经济)体系,由
工商部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