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返城知青联谊活动
第二节 返城知青联谊活动
1968年至1970年,有3715名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等地知识青年,
响应号召来到农场。1978年,这些青年中的98%陆续返回城市,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在实践中,
他们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中的骨干、领导、专家、名人。这些人终生难忘在农场的10年(有
的15年)生活,他们把农场称为第二故乡,并且十分怀念故乡,特别是农场在改革中的巨大变
化,使已逾不惑之年的知青们萌发了要“回家”看看的愿望。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5月20日,
农场党委副书记陈松安同石省舜、任海涛、曹长信组成慰问考察团,赴齐、哈、津、京、沪
五大城市慰问返城知青。此行历时47天,与200多名返城知青会晤,利用知青们“怀旧”和乐
意为第二故乡生产建设出把力的愿望,分别在五大城市建立了“战友联谊会”。同时获取知青
们提供的信息和项目20余条(项),奠定了农场要在大城市建立信息网络的基础。8月19日,在
知青的帮助下,成立了“项目办公室”,9月12日成立了“大西江农场战友联谊会”,场长齐
惠忠亲任会长。同时确定了各城市分会会长,分别为齐齐哈尔——王章利;哈尔滨——安洪月;
北京——刘大明;天津——王建国;上海——李庆苏。制定了联谊会章程。9月26日至11月3
日,齐惠忠率计财、物资、项目办人员一行6人南下联谊,为五大城市分会会长及理事颁发聘
书。至此,拉开了农场与返城知青联谊活动的帷幕。
1989年8月5日至9日,农场“战友联谊会”召开首次工作会议,来自哈、齐、京、沪四个
分会的21名理事及返城知青代表参加了会议。会间,知青们回访了当年所在单位。农场领导向
知青们介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十年中农场的生产建设情况及发展规划、奋斗目
标,激发了知青们的情怀,表示愿为第二故乡的生产建设再出把力,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提供了许多信息。此后,各分会便加强了同农场的联系,并不断有各类信息传递给农场,为
农场发展商品生产、振兴经济起到了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
1996年7月18日,农场举办“情系黑土地、献身故乡情”战友联谊会。来自北京、上海、
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的370多名返城知青欢聚一堂,叙旧情、述别情,畅谈改革的
形势和农场的发展变化,畅想未来的美好前景,积极为农场开发开放和招商引资献计献策。北
京分会长、时任北京光大国际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刘大明带来的与香港合资开发中草药、种
植人参和利用本地资源搞山菜精加工两个项目,经知青代表和农场领导研讨认为可行,当场签
订了意向书。刘大明还向学校捐助了2000元钱。上海知青美国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的吴晔女士,
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出资4.5万元作为助学金,将每年的存息奖给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人才开发、科技引进、矿产资源开发、存量资产盘活和五荒开发等方面,知青们提供了
许多建设性意见,并表示回去后抓紧落实,以不辜负第二故乡父老乡亲的期望。
战友联谊活动以农场为核心,沟通了全国五大城市返城知青的联系,联络了返城知青同农
场的情感,为农场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