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典型人物

三、典型人物



王景龙(1954年1O月~  )
  王景龙生于1954年10月。1975年,王景龙调人大西江皮革厂,历任工人、车间主任、分厂
厂长、主管生产和技术的副厂长。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95年,皮革厂被迫停产,300多名
工人陷人生活的窘境,王景龙也面临着两条道路,一是进机关当科长(农场安排意见),二是搞
私营皮革企业。他选择了后者,聘用原皮件车间的六名技术工人租赁了皮件车间,在农场的大
力支持下挂出了“西江皮件厂”的牌子,他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技术优势,带领下岗员工奋力
拼搏,生意越做越红火。
  王景龙的成功使皮革厂下岗工人看到了希望,纷纷效仿,以家做厂,以屋当车间,办起了
小作坊式皮革加工厂。由于经营分散,不成规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更是势单力薄,竞争乏
力。1996年初,王景龙在农场的大力支持下,组织40多个皮业加工户,成立了皮革加工联合体,
统一购料,分散经营,由他负责采买,节约了人力财力,降低了成本,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王景龙的皮件厂也借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8年初,农场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决定把西江的皮业技术转化为产业优势,走集团化发
展之路,组建了碧缘皮业集团。王景龙率皮业联合体与其他皮革加工业户计58家以股份制形式
加入了集团,成为其下属分厂。同时充分利用农场的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租赁了
位于农场繁华地段300余平方米的房舍,装修改造成厂房,又添置机器设备30台,招收员工十
余人,将西江皮件厂更名为“金龙皮件厂”。王景龙在企业扩展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员工技能
的提高,利用淡季选派员工赴哈尔滨等地学习服装设计、制作的新技术。1998年夏天,韩国服
装设计师李再成先生到碧缘集团考察参观,王景龙想方设法把他请到车间为员工讲课、指导。
通过多方面的培训,使员工的技能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至2000年,金龙皮革厂年生产能力达5000余件(套),生产各种高中低档男女皮大衣、皮裤、
皮夹克、皮领带、防盗皮腰带、皮手套、皮包、皮马夹等八大系列产品。拥有固定资产30万
元,流动资产35万元,累计上缴租金6万元。有机器设备40台,员工50人,年创产值150余万元。
金龙本着“信誉第一,客户至上”的宗旨面向社会,诚挚服务,获得了良好声誉,其订单产
品占年产量的95%以上,曾在“金龙”工作过的几名员工在王景龙的帮助下,也能够自己办厂
独创一番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