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生产队作业区概况

附录

一、生产队作业区概况



1、生产队概况
  第一生产队:位于场部南(偏西)3公里处。土地总面积32199。1亩,其中耕地16978亩,林
地7856.2亩,牧草t93863亩,村庄占地436.8亩。总人口501人,168户,始建于1951年。最高
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501。6斤,大豆413.5斤。总产678.7万斤,是农场的重要产粮队,1998
年实现小康队目标。
  第二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6公里处。土地总面积38310.9亩,其中耕地19625.8亩,林地
6076.1亩,牧草地5649.6亩,村庄占地387.5亩,坑塘水面208亩。总人口375人,122户,始建
于1951年。历史麦豆最高单产:1996年小麦535斤,大豆347.7斤,总产854.15万斤,是农场产
粮大队,1997年达小康队标准。该队村西有一清泉,水质甘甜,是得天独厚的良好饮用水源。
  第三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偏南)8公里处。土地总面积13757.4亩,其中耕地1529亩,林地
5152.7亩,牧草地2946.6亩,村庄占地289.8亩。总人口312人,93户,始建于1966年。1996年
将耕地划出,变成自营经济队。该队西南为“西江水库”,山青水丽,是九三分局及邻近市、
县的人常去野游的好去处。
  第四生产队:位于场部西5公里处。土地总面积24813.7亩,其中耕地20779.1亩,林地
4220.9亩,牧草地1399.5亩,村庄占地388.1亩,坑塘水面3.2亩。总人口448人,148户,始建
于1951年。历史麦豆最高单产:1996年小麦530斤,大豆258斤。总产804.65万斤,1997年达小
康队标准。
  第五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北2公里处。总面积26167.2亩,其中耕地15524.6亩,林地3456.9
亩,牧草地5079.2亩,村庄占地522.3亩。总人口440人,153户,始建于1951年。历史麦豆最
高单产:1996年小麦510斤,大豆431斤,总产645.92万斤。1998年达小康队标准。
  第六生产队:位于场部北边缘。土地总面积11343.5亩,其中耕地7025.4亩,林地250.7亩,
牧草地3260.6亩,村庄占地339.8亩。总人口197人,72户,原嫩江县自然屯,1956年归属大西
江农场。历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520斤,大豆400斤,总产264.56万斤,1998年达小康
队标准。
  第七生产队:位于场部北(偏东)9公里处。土地总面积22786.1亩,其中耕地12895.9亩,
林地5682.3亩,牧草地2316.8亩,村庄占地229.8亩。总人口257人,84户,始建于1962年。历
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500斤,大豆419.2斤,总产602.14万斤。该队原为一自然村,称
“太平山”,50年代因“克山病”村民死亡过半,余者不敢在此居住,先后搬走。农场在此建
队后,经改水和防疫,“克山病”基本杜绝。
  第八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北6公里处。土地总面积32377.9亩,其中耕地16808.1亩,林地
4465.5亩,牧草地7828.5亩,村庄占地270.6亩,坑塘水面136.1亩,总人口317人,117户,建
于1956年。历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515.6斤,大豆414.5斤。总产744.24万斤。1998年
达小康队标准,是农场主要产粮队之一。
  第九生产队:位于场部东3公里处。土地总面积36055.9亩,其中耕地20163.4亩,林地3864
亩,牧草地7735.2亩,村庄占地259.7亩,坑塘水面243.5亩。总人口410人,136户,始建于
1952年,1964年建成高度机械化生产队。历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534.1斤,大豆421.8
斤。总产876.52万斤,是农场产粮大队,1996年跨人小康队行列。该队是本省地下水高氟地区,
氟中毒及大骨节病严重,通过改水、改厕、定期服用亚硒酸钠等措施,患病率大幅度下降。
该队却人才辈出,自80年代起,先后输出5名处级干部,10名科级干部和8名队长、书记。总局
劳模、农场著名的生产队长夏万军(已任种子公司经理)、岳文祥就是该队职工子弟。
  第十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偏南)6公里处。土地总面积40716.1亩,其中耕地22776.3亩,
林地4641.6亩,牧草地10421.5亩,村庄占地459.3亩,坑塘水面359.0亩。总人口447人,145
户,原为当地自然村屯,1956年归属于大西江农场,1964年达高度机械化生产队标准。历史最
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551.2斤,大豆430斤。总产1006.2万斤,是农场产粮大队,1995年率
先达小康队标准。该队是本地区大骨节病重患区,患者胳膊腿粗短,手脚骨节粗大,走路似鸭
子。有顺口溜说:“走路拧腚锤儿,不用问,一看便知是十队人儿。”通过改水,服用亚硒酸
钠预防,基本得到控制。
  第十一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8公里处。土地总面积33631.5亩,其中耕地13886亩,林地
11073.7亩,牧草地6370.9亩,村庄占地453亩,坑塘水面18.1亩。总人E1326人,101户,原为
一小自然村屯,1960年建猪场,1962年改称十一队。历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503斤,
大豆424.5斤。总产575.16万斤,1998年达小康队标准。
  第十二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4公里处。土地总面积38412.7亩,其中耕地14458.4亩,林
地13914.9亩,牧草地6685.2亩,村庄占地511.2亩。总人口370人,130户,始建于1966年。历
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462.9斤,大豆427.6斤。总产594.20万斤。
  第十三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北6公里处。土地总面积32669.6亩,其中耕地17539.3亩,林
地3042.6亩,牧草地9842亩,村庄占地402.6亩,坑塘水面55.3亩。总人口383人,125户,始
建于1956年。历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505.39,大豆430.6斤。总产721.11万斤,1998
年进人小康队行列。该队有山有水,矿产丰富,分布有煤、铜、页岩、沸石等矿点,其中沸石
矿质量好,储量高(1300万吨),可开发利用。多金河自东向西从该队北部流经羹匙泡、将军坟
泡入嫩江。羹匙泡因其形似羹匙而得名,将军坟泡,因其南岸山坡有一座清朝同治二年(1863
年)穆宗皇帝为曾在此地驻守边关的总督敖将军建造的坟墓(已遭破毁)而得名。泡西北岸还有
一座百米见方、高约20米的平顶山,称点将台。
  第十四生产队:位于场部北(偏西)8公里处。土地总面积27887.4亩,其中耕地13151亩,
林地4353.6亩,牧草地3048.6亩,村庄占地461.3亩。总人口247人,90户,始建于1960年。历
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492.7斤,大豆330.89。总产526.6万斤。该队村内有一甘泉,储
蓄量极丰,泉水清澈、甘凉、质软,为上好的天然泉水,可开发利用,变清泉为金银泉。
  第十五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14公里处。土地总面积23782.6亩,其中耕地9059.3亩,林
地7053.4亩,牧草地5932.5亩,村庄占地322.2亩。总人口154人,55户,始建于1962年,原为
铁道部华北工程局农场,1971年12月移交农场,1972年建为生产队。历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
年小麦548.9斤,大豆400斤,总产394.04万斤,1998年进入小康队行列。
  第十六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偏北)8公里处。土地总面积62600.8亩,其中耕地12558.2亩,
林地40228亩,牧草地2806.1亩,坑塘水面208.5亩。总人口216人,70户,始建于1961年。历
史最高麦豆单产:1996年小麦514斤,大豆429.3斤。总产589.61万斤,1998年达小康队标准。
  2、作业区划
  1998年12月农场将16个生产队划分为8个作业区,其区划为:
  第一作业区:原第一、第五生产队合署,耕地总面积32502.6亩,总人口941人。
  第二作业区:原第二、第三生产队合署,耕地总面积21154.8亩,总人口696人。
  第三作业区:原第四、第十六生产队合署,耕地总面积33337.3亩,总人口664人。
  第四作业区:原第十三、第十四生产队合署,耕地总面积30690.30亩,总人口630人。
  第五作业区:原第七、第八生产队合署,耕地总面积2970.40亩,总人口574人。
  第六作业区:原第九、第六生产队合署,耕地总面积27188.80亩,总人口607人。
  第七作业区:原第十、第十一生产队合署,耕地总面积36662.3亩,总人口773人。
  第八作业区:原第十二、第十五生产队合署,耕地总面积23517.70亩,总人口5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