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征
四、文征
若是英雄应振奋 一草一木皆丰碑
—记黑龙江大西江农场场长齐惠忠
孙万录 杨少东
一
1984年末。
几场瑞雪,黑色的土地披上了银装,湛蓝的嫩江成了一条蜿蜒的白带,环山临水的大西江
农场也变得格外美丽。
入夜,刚刚来到大西江挑起场长担子的齐惠忠,习惯地独坐在写字台前:来挑“大梁”是
上级对自己的信任,可是,这个曾经受过国务院嘉奖的农场,如今工业濒于瘫痪,农业多年亏
损,还欠外债500多万元。这种局面怎么来扭转?
经过反复多次的论证研讨,1985年初,大西江农场史上前所未有的《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
施方案》出台了。
短短的几天,23万亩耕地分割成了条块,1000多台套农机具拆散,连同猪、马、牛、羊和
房屋畜舍,转让到了职工手中,16个生产队也一下子变成1625个职工家庭农场。
但家庭承包的结果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几十年来,农场一直按分工从事专业生产,大多数
人没有独立经营能力;同时,把大面积耕地分割成条块,既不适应科学种植,又不利于现代化
管理。这年年底,农场总经营虽然盈利,可是,1625个家庭农场却有410个亏损挂账,总额达
43.3万元。
齐惠忠陷入了深思,他在思考大西江农场的出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他提出农场
经济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要适合垦区生产力的特点,要有利于农场生产经营。并写出了《
关于职工家庭农场规模、形式的意见》论述文章,通过不同层次论证会,又通过全场职工代表
大会反复讨论,形成了《以机械化联户为主,独户、兼营户为辅的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
制改革方案》。
这一方案的出台使大西江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跨上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轨道,而齐惠忠
也似加足能源挂上车厢的火车头,开始在这条运行轨道上驰骋了。
1986年,雪化冰融,尚是春寒料峭时。
齐惠忠在征得上级同意后,在兄弟场还在苦寻“协调”办法时,果断地改变了一家一户的
经营模式,收回所有农业机械,在全场创办了33个集体承包经营的联户机械化农场,保留了18
个独户家庭农场,组织了358个“两垧地一头牛”模式的兼营户,形成了一业为主多门类的商
品生产局面,实现了劳动、技术、规模三个效益的最佳组合。
大西江农场在全省国有农垦企业中,首先迈出了叫得响的第一步。这一年,农业在遭受了
历史上罕见的秋涝、冰雹、小麦大面积绝产、大豆严重减产情况下,虽然仅盈利8.5万元,却
使全场职工群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二
最佳规模的形成,职工情绪的稳定,对一心扑在事业上的齐惠忠来说,无疑是一剂兴奋剂,
他要在此基础上求得农场的最大的发展。
1987年,在场党委的支持下,他调整组合了场、部门和生产单位的行政领导班子,按职、
责、量、标、利,运用系统观制定了服从于全场总目标的各层次岗位责任目标,形成了能够发
挥整体效能的责任目标管理网络,把管理纳入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范畴。同时,在
生产经营单位推行了竞争和全员抵押承包股份风险机制,工业厂长、联户农场场长通过竞选,
农场考核确定,其职工由厂长或场长挑选。工业厂和联户农场视经营情况每个职工交付500~
1000元的必备股金和风险抵押金,厂长或场长交高于职工三倍的股金、风险金。独户、兼营户
承包组织、生产生活费全部自理。
这一方案实施,全场集股金200万元。是农业生产费用的一半,减缓了农场资金的困难,
又把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起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年,在农
业生产又一次遭到春旱和夏涝,小麦单产下滑到222斤的情况下,西江农场仍然获得了114.7万
元利润的经济效益,《工人日报》就大西江农场实行合作股份制和风险抵押承包经营的做法,
分别两次报道,在黑龙江及至全国农垦战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齐惠忠深知中国农业要发展起来,不搞机械化是根本没有出路的,而农场现役机械都是六
七十年代的产品,靠这些“老鸡生蛋”是没有指望的。因此,在上两年已更新改造了部分机械
的基础上,他又决定自筹为主,多渠道集资进一步更改机械设备,到1989年已投人600余万元
购进大型农业机械90多台,运输汽车13台,更改中小型农机具200多台套。同时,投入130万元
建起了现代化的粮食处理中心,使企业更具有抗灾能力。
在更新改造农机设备的同时,齐惠忠狠抓规范化管理,组织专业人员制定出农场内部《农
艺农机法规》,规定了农机检修和作业标准。为了提高全员素质,齐惠忠不惜本钱千方百计为
企业培养人才。到1989年全场共培养各类专业人才534人。仅机关干部已有98%达到中专以上
文化程度。人员素质的提高,带来了企业经济的振兴。大西江农场自1986年起步以来,生产经
营连年盈利。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425万元;工农业净产值达到2169.9元。人均收入1163
元,比1984年增长301%,职工银行存款超过400万元,是1984年的4倍。
三
“只有时时想到职工是财富的创造者,才能永远把职工摆在主人翁地位上,作为场长,民
主管理企业很重要,还要多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这是齐惠忠的民主意识,也是他担任场长以
来的一贯做法。
1985年,农业生产队兴办起一家一户的家庭农场,一些孤寡老人失去了依托,忧心忡忡。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齐惠忠决定从场长基金中抽出5.3万元,改建一所300平方米的敬老院。
当20名孤寡老人进入垦区条件最好的敬老院时,眼含热泪,抓住场长、书记的手激动地说:“
感谢共产党、感谢场领导,还是社会主义好啊。”大西江1986年投入25万元在垦区农场中头一
个建起了电视卫星转播台;修筑了第一条31公里的标准化公路。
这一年,他还请来国家地质勘测队,全面考察了西江地上地下资源,全面调整了西江的产
业结构。1987年,集、投资55万元建起了垦区一流的1282平方米3层楼的幼教中心。1988年,
投资47万元建成可供取暖2万平方米的场直中心锅炉房。1989年,投资76万元建起1496平方米
的医院门诊楼,投入50万元购置医疗设备。
几度风雨,党和人民对齐惠忠作出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几年来,他先后荣获黑龙江省
农场总局、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企业民主管理优秀场长”称号。大西
江农场的父老乡亲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领头人”、“我们敬重的好场长”,面对来自各方的
赞誉,齐惠忠并未因此止步,他还在观察、思考,还在一步一个脚印地为群众办实事,为大西
江农场的明天奋斗着。
(原载于1991年中国优秀企业研究丛书《群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