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回忆录
五、回忆录
寻觅垦荒者的足迹
杨晓群 曾庆年
当我们这一代人步人21世纪的时候,难忘那些建场初期的垦荒者们在西江大地上风风雨雨、
日日夜夜战天斗地的感人情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辛勤汗水甚至生命浇灌了这块可爱的
土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20左右岁的他们已到了耄耋之年,有的已长眠于肥美的嫩江东畔。
他们的晚辈已接过接力棒,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奋勇前进,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当我们漫步西江,眼望那鳞次栉比的高楼房舍,那碧绿的、金灿灿的万顷波涛,看到公路
上那川流不息的车辆,商店、市场那熙熙攘攘的人流,或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
节目的时候,回想起几十年前的垦荒者,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劳动、生活的情景,无不心潮起
伏,感慨万千。选印象较深的,整理出几个片断,留给后人。
一颗赤诚的心
20世纪50年代初,正是大西江农场开发创建时期。人们来自四面八方,而最多的是来自沈
阳、锦州等地的青年和复员、转业、荣誉军人。他们有的因来农场而辍学,有的放弃了原来的
职业和比较安逸的生活环境,毅然选择了开垦北大荒艰辛而光荣的事业。他们来农场后,住的
是茅草屋、帐篷,吃的是高粱米、大糙子,工资不过二三十元。但他们有着一颗对农垦事业赤
诚的心,认为当一名农垦战士,做一名拖拉机手是有广阔前途的职业。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想
到农业机械化美好前景,就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了干农垦事业的信心。在建国初期,
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执行和我国第一部宪法公布实施,人们有着广阔的选择职业和迁徙的
自由,不向往城市而投身于开垦建设北大荒的壮丽事业,是一种精神在起作用,那就是党的教
诲和对农垦事业的憧憬。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信念,使他们无怨无悔地走上开创农垦事业之路。
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人们敬仰那些在农场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如出席全国英
模会的王德敏,参加赴朝慰问团的张玉昆,成长为场处级干部的李广仁、周仁有、崔文章等同
志。也自然想到那些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普普通通、很少被人知晓的同志:四队退休工
人张福信、八队退休工人李仲春就是这类人物。李仲春患严重的气管炎,1983年工会主动安排
他去齐齐哈尔疗养,被他婉言拒绝了。1951年由北京农机学校来场的转业军人刘德胜,是位抗
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平时沉默少语,性格内向,无论是当普通工人还是生产队领导都尽
职尽责,埋头苦干。他原是中央一位领导的警卫人员,抗战时期在延安多次见过毛主席,但他
从未炫耀自己的光荣历史。在农场像他这样的荣誉军人何止一个呀!
忘我工作
建场初期,农场使用的是从苏联进口的三四十年代的机械,效率低,耗油大,故障多。为
提高效率,开荒、翻、耙等作业都实行双班保养制两大班作业。那时不管作业地号距队部多么
远,都把油料送到田间地头,在田间接班、加油、保养。大家都养成一种习惯:上班人员不到,
下班人员绝不停车。有时见到接班的已从队里出来,可距接班地尚须一段时间,为争分夺秒,
又把车拐回去,再干一个往复。这样一来两班对头的时间就不止12小时,加上两班共同保养
和往返路程时间,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干起活来都想压别人一个“点”,你追我赶,
互不相让。1953年正当春播竞赛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劳模张玉坤的机车发生故障烧瓦了,大
家都为他捏一把汗,这不单影响到春播任务的完成,先进车组也评不上了。张玉坤没有泄气,
他当机立断,扛着卸下的轴瓦,连夜徒步行走30公里,去场部(现分局)修理,第二天上午返回,
装好后当天机车又投入春播作业。张玉坤的这种干劲,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这年春播他们保住
了先进车组的称号。
那时的劳动竞赛,今天回味起来很有趣, “放卫星”就是一个例子。1957年10月3日世
界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上天,它标志着苏联航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庆贺卫星上天,鼓
舞士气,在1958年麦收中开展了“放卫星”竞赛活动。当时农场收获机绝大多数是苏联造的C
一6和C一4,
作业方法都是联合收割。竞赛条件也很简单,C一6日完成10垧,C一4日完成8垧,质量合
格,耗油不超量,安全无事故,就可以“放卫星”了。那时没有什么物资奖励,放一次“卫星”
在其收获机粮仓侧面印上一个显赫的红五星。红五星越多,说明放卫星的次数越多,也就越光
荣。记得这年王树勋收获机组放的卫星最多,有10多个。80年代有的老C一6粮仓上还隐约可见
当年的“卫星”,它已成为开展这项竞赛活动的历史见证。
多姿多彩的生活
开荒建队初期,职工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虽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工作非常辛苦,可精
神生活并不空虚,倒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是单身汉,都在集体宿舍住,在一个食堂吃。从作
业区主任到生产队长,可谓都做到了与职工“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干群关系十分融
洽。因都未成婚,也自然没有家务事可做,家庭观念很“淡薄”。工作时间虽然长,可供自己
的支配时间并不少,活动最多的是学习、开会、唱歌、读报。在帐篷或宿舍里,常常是欢声笑
语、歌声嘹亮、书声朗朗。开会前都进行唱歌比赛,俗称“拉歌子”。唱的最多的是《解放区
的天》、《我是一个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清脆悦耳的歌声,充分显示了他
们的青春活力。那时经常开小组生活会,大家坐在一起,彼此检查思想、工作和学习,开展批
评与自我批评。会上既有热情的表扬,真挚的希望,又有诚恳的帮助,坦荡的批评,大家有什
么心里话都愿意讲,会后都感到心悦诚服,工作起来如虎添翼,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女拖拉机手们的轶事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全国劳动模范,成为
一些青年妇女的楷模。从事在今天看来专属男人的职业——当一名拖拉机手。
1950年,在来场的拖拉机学员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女性,她们同男青年一样十分热爱这一有
时代亮点的职业。记得在机务队伍中有一位姓王的年轻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穿着打扮、言谈
举止,甚至说话语音都像个男人,干起活来同小伙子一样有个泼辣劲儿,人们都称谓她“小王
大哥”。岁月悠悠,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位“男”大姐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深刻地收印在人们的
脑际中。
1950年同我(曾庆年)一起由沈阳来农场的赵忠波,来场前曾在沈阳市一所中学读书,临上
车前思想有些波动,在沈阳南站她给哥哥打电话,征求是否去开拖拉机。我在一旁清晰听到她
哥哥说,去不去由你自己决定。正当赵忠波犹豫不决的时候,我诚挚地劝导说:“车票都给买
好了,咱们一同去吧!”就这样,她随我们一起来到了北大荒。时至今日我还深深地反省这句
话的分量,它几乎改变了这位妙龄女子的人生轨迹。后来她在农场工作、生活的岁月里,同大
多数女拖拉机手一样,改行、恋爱结婚、抚育子女。她有过痛苦的婚变。听说其子女都学业有
成,颇有建树。
1953年春,省农垦厅房定辰厅长来作业区检查工作,一天晚上在区主任施安良的陪同下来
到三队(现一队)作业站的帐篷里,参加正在召开的机务组会议。当女拖拉机手孙久英发言表示
决心完成春播任务时,房厅长很感兴趣,鼓励大家说:“你们生活很艰苦,工作热情很高,完
成任务决心很大,措施也很得力,相信你们一定会把春播搞好。”一席话,鼓舞和温暖了大家
的心。
提起孙久英不免有些悲壮感,她是长春市人,婚后不久丈夫当兵赴朝参战。她来农场后,
因为在一起的都是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在人际交往中她很少提到自己的婚姻状况。1955年春,
她丈夫常延年从部队来农场探亲。当时孙久英正驾驶“纳齐”拖拉机在田间作业,队长打发
人到田问找她。在一间宿舍里,站在常延年面前的是一位身穿油渍麻花黑棉袄,头戴防尘帽,
脸上沾满尘土,手上有些老茧,面带欣悦而略显羞涩,似男非男,像一位中年人,同他们在长
春结婚时的娇艳,判若两人。他们在四队(现一队)度过了婚后第二个蜜月。后来孙久英在妊娠
反应的情况下,仍坚持在拖拉机上工作一段时间。丈夫不在身边,工作、抚育子女、家务等都
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常延年从部队转业到农场后不久,“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他横遭污陷,含冤而死,抛下了四个孩子。孙久英与四个孩子相依为命又度过了二
十几个春秋,直至退休后返居故里。据说一直没有再婚,是个多么倔强的女性啊……
今天西江人民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正沿着改革开放的大道疾进,农场面貌已发生巨
大变化,一个更加美好的蓝图正在实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