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七、史话

七、史话



别有风味儿的晚餐
  农场在开荒建点时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国家调拨的高粱米。大米、
白面、肉食和蔬菜平时很少见,只有在年节时,才能吃到。
  1951年7月1日,作业区(农场前身)领导为给垦荒队员改善伙食,特派人开拖拉机去伊拉哈
(火车站)拉大米和猪肉。道远路难走,运粮车朝去夕归,回来时已是日落西山,开荒队的小伙
子们为向党的生日献礼,突击开荒未归,为犒劳他们,炊事员立即动手做饭。当时的食堂很简
陋,支座帐篷,垒上锅灶,能烧火做熟饭就成,吃水要到小河沟里去挑。炊事员忙里忙外,到
掌灯的时候总算把饭做好了,开荒队员们也陆续回到驻地。听说改善生活,大家忙不迭地洗洗,
就直奔食堂,一人一碗饭一碗肉,仨一伙、五
  一堆地说笑着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着吃着,有人突然发现今天的米饭味道特别,昏暗中
向碗里一瞧,依稀见饭中参杂着一些小黑豆,就高声说:“今天的饭是小豆饭,怪不得这么好
吃呢。”这一发现,使大家这顿饭吃得格外香。炊事员以为改善伙食大家高兴说笑话也没在意。
第二天早晨,炊事员在剩饭中果然发现黑小豆,很纳闷,近前仔细一看,哪里是什么黑小豆,
分明是一个个圆鼓鼓的小蝌蚪,原来是昨晚到河沟取水时没注意带来的。对此,炊事员深感
内疚和过意不去。一向乐观的小伙子们没有责怪炊事员,反而借此风趣地开起玩笑来。
  狼剩
  1956年5月下旬的一天,第一生产队(今四队)职工张士昌年仅七八岁的女儿张凤兰,跟随
几名妇女到村南(现二队)韭菜沟采韭菜,满载而归时天已过午。疲乏的小凤兰开始亦步亦趋跟
着大人,渐渐就远远地落在后面,大人们不时地停下来等她。一路走走停停,至日落西山时,
走到离家不远的山边,已能看到生产队了,大人们不再等她径直朝屯里走去。到家时凤兰的母
亲没见女儿回来,就问那几个妇女,回答说:“在后面呢,一会儿就能回来。”可是,等到天
黑了,又下起了雨,还没见凤兰回来,全家人赶紧上山去找,左右邻居也帮助寻找。队领导闻
讯后即向场长施安良汇报,施场长当即下令全队出动,一定要找回来,并通知邻近的二队(今
五队)协助寻找,同时令机关及场部单位待命,随后赶往现场。两个生产队一百多人拿着马灯
手电,顶风冒雨在林密草深的山里搜寻了一夜,天亮时才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蜷缩一团的小凤
兰。当时,该地区的狼很多,天一黑人们便不敢在户外活动,小凤兰却安然地在山上呆了一宿。
人们说这孩子命大,没让狼吃掉,以后就叫她“狼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