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民族与职工第一节 人口 鹤山农场由部分转业官兵,劳改人员,院校分配来的青年学生,京、沪、津、哈、齐等地
的下乡青年,山东等省的支边青年和全国各地的人员组成。成员真可谓来自五湖四海,遍及全
国各省份(除台湾、香港、青海、西藏)。他们来到一起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一开发、建设
北大荒,把这块荒芜的土地,改变成富饶的商品粮基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建场初期的人员主要来自沈阳卧虎屯拖拉机训练班的教师、学员和部分青年,一百余人,
他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创业,为开发建设北大荒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五十年代初期,鹤山农场与八一五农场合并,人口增添,人员得到了充实,特别是东政解
放三团三百多入的来场,给农场增添了新生力量,场型和经营规模都得到了扩大。五十年代中、
后期,随着场型、经营规模的扩大,机械力量的加强,农场人口也在迅速增长,人员更充实。
山东“日照社”和附近农业社的并入,各地盲流人员的进入,国家分配来的各种人员,成为
农场人口的增长因素。
六十年代,大批的知识青年来场,兵团组建和现役军人的进入,使农场的人口猛增起来。
特别是七十和八十年代,农场的人口增长速度产生了飞跃.那些建场初期就在农场并且一直没
有离开过的人们,虽然现以老态龙钟,但当年他们扎根农场、组建家庭,并有了农场的第二代
人,而且第二代人也以继承他们父辈的衣钵,第三代人又在成长。这就构成了农场人口的自然
增长趋势,而且是兴旺发达。
农场的人口,从建场以来变化较大,总的趋势是增长高于减少。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农场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从建场到现在三十六年的时间已发展到第三代;二是外来人员
加入农场(包括国家分配来的各种人员和自流来的人员)。人口增长的高峰
时期是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的初、中期,全国各地大批的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
毛主席的号召, “上山下乡”来到农场,农场改为兵团后又进入了现役军人,使农场的人口大
幅度上升。人口减少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死亡,另外是七十年代后期城市下乡青年的大批返城和
兵团撤销大部分现役军人撤走,使农场的人口大幅度减少。其它时期人口变动不大。农场人口
的自然增长和减少情况,按1981年期统计情况看:全年出生226人(男儿8A,女108人),死亡68
人(男35人,女33人),增长高于减少。但近几年来,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严格控制下,人口的自
然增长率有所下降,1983年全年出生129人,死亡47人,自然增长率为3.8%,农场的人口自然
增长率基本得到控制,保障了农场经济生产的有效发展。
鹤山农场现有(1985年末统计)总人口13.854人,3.385户,其中场部人口4006人,940户。
现有职工5.553人,古总人口的40%,在校学生4146名,占总人口的30%,其余家属和学令前
儿童4.137 人,占总人口的30%。
附表一:鹤山农场历年人口增减变化一览表
鹤山农场1958年一1985年人口变化一览表 (表一)
续 表
鹤山农场民族构成情况表(1982年7月30日统计) (表二)
续 表
鹤山农场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情况表 (表四)
(1982年6月末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