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工 鹤山农场的职工队伍和工人数,按其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不断的扩大和增长。从1949年建场
初期的二百多职工,到1985年的五千多职工,三十六年的时间,职工人数增长了二十五倍。在
职工人数的增减演变过程中,曾出现过几个增减幅度比较大的时期。鹤山农场1958年--1961年,
职工人数由432人增加到1,342人,三年时间增加了910人,平均每年递增303人,速度较快;
1965年--1970年职工人数又由1,475人增加到4488人,五年时间又增加了3,013人,平均每
年递增602人,达到最高峰。与此相反,1960年由原1959年的902人减少到713人,1962年又由
1981年的1,342人减少到1,023人。1970年一1974年职工人数又由4,488人减少到4,069人,
四年时间又减少了419人,平均每年减少104人。旭光农场1957年--1960年职工人数由422人增
加到975人,三年时间增加了553人,平均每年递增184人,1965年一1970年职工人数又由1,039
人增加到3,315人,五年时间又增加了2276人,平均每年递增455人;达到高峰。与此相反,
1961 年由原1960年的975人减少到850人,减少了125人。1970年一1974年职工人数又由3,315
人减少到2,973人,减少了342人,四年时间平均每年减少85人。1975年两场合并后职工总数
7,034人,1976年又增加到7,210 人,达到两场合并后的最高峰。1977年又开始减少,直到
1979年职工人数由最高峰7,210人下降到5,428人。
1980年以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增减幅度不大,只有1983年又比1982年增了262人,达到
5,388人,到1985年达至45553人。
以上职工人数增减的原因是:
五十年代后期,附近农业社并入农场,社员转为职工,外地大批盲流人员来场,被招收为
职工和六十年代初期城市精简下放的职工、学生分配到农场。六十年代中后期上海、北京、天
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下乡分配到农场,组建兵团现役军人的进入及每年
农场职工子弟的就业,从而加大了农场职工的数量。与此同时,六十年代初部分入场的农业社
社员退场和农场本身进行的职工,人口精简压缩。七十年代后期,兵团撤销现役军人撤走及城
市青年大部分返城,使农场在不同时期职工人数得到减少。从1980年开始,农场的职工保持了
相对的稳定,增长的因素主要是本场部分职业高中毕业学生分配就业和老职工退休其子女接班
参加工作,但增长的幅度不大。现行的就业政策,使农场的职工数量得到了控制。
鹤山农场由5,553名职工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职工队伍,其构成有农业工人,机务工人、林
业工人、畜牧工人、工业工人、基建工人、交通运输工人等直接从事生产工作的人员,此外还
有管理人员、商业、物资、供销、服务和文教卫生人员等从事非直接生产人员(以上包括国家
干部)。农场的职工大部分都属农业工人,或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人员,充分的显示了国营农场
是国家农业生产企业的特点。在5553名职工中,男职工3.663名,女职工1 890名,都属全民职
工。集体职工在本场共有99名,其中男44名,女55名。大多是从普通中学毕业后末能招收为全
民职工的未婚社会青年。
农场职工的构成成份比较复杂,其大部分老职工原是农业社社员(本地农业社并入的,外
地农村盲流过来的和移民来的),此外还有农场工人子弟,国家干部(包括农垦院校分配来的学
生,文教、卫生人员)转业复员军人,城市青年及一部分劳教就业人员。这些人员汇集到一起,
在农场安家落户,都满怀着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美好心愿,为农场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附:鹤山农场职工人数历年增减变化表
鹤山农场职工人数历年增减变化表
农场现在职工的状况是:建场初期和五、六十年代进场的老职工基本上已到退休的年限,
接替而来的是大部分青壮年职工,年令在40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占全场职工总数的50%,40一
50岁的占30%,50一60岁的占20%。随着农场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用人将越来越
少,因此大部分老职工均可提前退休,去渡过轻松愉快和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