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质土壤 鹤山农场总面积为二百八十七平方公里。土地属丘陵平原区,其中丘陵地二百二十八平方
公里,山区四十六平方公里,平原八十五平方公里,沼泽地四点五平方公里,地面坡度平均在
一度至三度间,土壤肥力高,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适应性广,宜农、宜林又宜
牧,适宜大面积小麦、大豆的种植。
本场土壤概括为三种类型:即第一类型黑土,深度在三十至六十厘米;第二类型棕色森林
土,其中黑土深度二十至三十厘米;第三类型沼泽土,其中黑土深度四十至五十厘米。
从以上三种类型可分为五种土壤:
1、黑 土:
主要分布在平岗地,缓坡地,垦前植被为榛柴,五花草等,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五点二,
腐植质含量为百分之四到六,一米以内的底土腐植质地也达百分之一以上,土壤质地粘重,潜
在肥力高,磷钻值为六至六点三,零至二十厘米土层含全氮百分之零点四零三九,全磷百分之
零点二四八五,表层二十一至五十厘米,全氮百分之零点一七五六,全磷百分之零点一六八一,
保水保肥力强,利于小麦、大豆、玉米的生长,是本地区主要土壤。然而,由于地形的起伏,
易受水蚀和风蚀,造成破土黄,形成二黄土,处于缓坡地及岗中洼地或平川地带。接受了坡上
冲下来的黑土,使原来的黑土层加厚。其缺点是底土粘重,不易浸透,易冷浆。
2、黄沙土(棕色森林土):
主要分布在漫岗缓坡处,垦前植被为榨木林,成土田质为冲积沉积沙土,占总面积的百分
之二十一点二,黑土层较薄,一般在二十至三十厘米,有的不到十厘米。表土或底层均含有多
量的砂砾,腐植质含量较低,零至二十厘米土层约百分之一至三,缺磷缺氮,全氮为、百分之
零点二一五,全磷为百分之零点一四九,潜在肥力底,易水土流失,但地势高燥,土温较高,
土壤排水性良好,成为本地区旱涝保收的土地,作物产量稳定。
3、草甸土(草甸沼泽土):
分布在沟谷水线上低洼处,植被为塔头,三棱草,沙草等喜温性植物。成土田质为冲积坡
积物,土层深厚,表层十厘米左右草根,称为“草垡子”,下为腐质层,再下为潜育层,有大
量铁锈斑,季节 性积水沟至今多数没开垦利用,该土特点是:自‘然肥力高,腐植质层厚,
现在主要用于放牧和割草,如果稍加排水工程设施,即可开垦利用。
本场总耕地面积为27亩,三分之二为黑土,其余三分之一为黄沙土(棕色森林土)和极少部
分的白土(草甸、沼泽土)黑土主要分布在平岗地,援坡地,耕地面积为206,970亩,占73%,
土层厚度为30一60厘米,腐植质含量为4—6%,一米以内的腐植质在1%以上,土址质地粘重,
潜在肥力高,磷氮值为6—6.3%。
黄沙土主要分布在漫岗坡上,面积为63,181亩,占26%,黑土层一般在20一30厘米,有
的不到10厘米,表土和底土均含有多量的砂石,腐植质含量较低。0—20厘米内为l一3%,地势
高,干燥、士湿较高,土壤排水良好。
沼泽地分布在沟谷水线低洼处,成土田质为冲积物。现在耕地只有540亩,其特点:自然
肥力高,腐植层厚,但季节 性积水严重,不利于机车作业。
场内土地大部分已为利用,土地适应性广。现有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8%,绝大多数是缓
坡地,土地连片,块大坡长,适宜机耕,有利于大面积小麦、大豆生产;林业用地(农防林、
自然林)
占总面积的7.8%,田间农防林大部分已成材,自然林分布在坡岗高地,多为榛柴,现以
着手更新,种植樟子松和落叶松;牧业用地占总面积的13.3%,未开垦的荒地大部分分布在坡
间沟谷及山坡边脚,零星散片。鹤山农场土地利用详见下表:
本场土地按其土地质量和用地情况综合评价可分为五等地。一等地和二等地计17.3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40%,这些土地,土层深厚,保肥保水性能好,水、肥、气、热条件好,适应
性广,宜种植旱田作物,是我场小麦大豆的主要生产基地;三等地土壤质量中等,稍次于一、
二等地,但适应性较广,有经度风蚀和旱涝威胁,这些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l0%,采取一定改
良措施,可以并列为一、二等地成为小麦大豆产区;四等地对农业有较多限制因素,地形坡度
较大,有中度侵蚀,有较严重的旱涝灾害,这些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这部分土地面积大,
是本场粮食总产量稳产的关键,应采取抗旱除涝,增肥保土等措施,提高地力,成为小麦大
豆的产区;五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0%,这些土地将有计划地作为牧业用地和林业用地,以
发展畜牧业生产和扩大林业面积。鹤山农场土地质量等级评价详见下表: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