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章 气候 物候

第八章 气候 物候



鹤山农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寒冷暑相差悬殊,夏季最热月份七月,平均气温
为20.80℃,最高气温可达37℃。冬季最冷的时间在一月份,平均气温为一22.5℃,最低气温
可达43.7℃(1956年1月26日)。在近28年气象记录中,最低气温达一40℃就有12年(1954年1966
年之间)。初春温差比较大,年平均气温0.4℃左右。一般年份正积温在2,500—2,600度,大
于10℃以上的有效积温在2,000一2,300度之间。从热量资源来看一般能够满足小麦,大豆的
生长发育需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在4 月中旬一一10月中旬,大于5℃的在5月上句一一9
月下旬,大于10℃在5月中旬一一9月中旬,年日照时数为2,550一2,700 小时之间。
  本地区无霜期短,初霜常年在9月12日前后,终霜在5月23日前后,全年无霜期在115天左
右,结冻期在10月24日前后,彻底解冻期在7月20日前后。冻土深度为2.5米以下,l0公分土层
稳定通过5℃时为5月8日前后。
  本地区处中高纬度亚洲大陆东岸,一般是春旱秋涝,春季因大陆转暖,迅速变成低压区空
气不稳定,海上高压势力加强,加上气旋活动濒繁,使本地区春季大风次数多,一般多集中在
4—5月份,7级以上大风平均7次以上,高时达12—14次之多。
  主要风向为西北和西南风,雹灾多发在6月一7月份,平均为3—5次。
  本场区降水分为两个降水带,第一降水带为9、6、4、5、2、l、8、10、7、九个生产队加
上科研站,年降水量为500一550毫米左右,第二降水带为13、16、18、12、15、17、14、七个
生产队,年降水量450一500毫米。
  本场全年降水量较少,春旱夏涝是本地区的一大特点。降水比较集中,秋季因受热带高压
的影响,把太平洋的暖湿空气输送到本地区,造成秋季多雨,全年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
  鹤山农场是一狭长地带,南北长506里,土地分为南北两大片,同时受南低北高的地势影
响,造成农业气候区划的不同(划分为二个农业气候区)。最南部的七个生产队l4、15、17、13、
12、18、16,可划为省属第三、第四积温带过渡带为本场第一区,平均海拔高度为297米,坡
度较小,年平均气温0--0.5℃,一般年份正积温可达2,700度,大于10℃以上的有效积温可达
2,200—2,300 度,无霜期在110—l25天,年降水量在450一500毫米。本区大田作物比例可
适当增加到40%,适宜于晚熟或中晚熟耐瘠的小麦品种。大豆以黑河三号或相似于黑河三号,
中熟期的品种,玉米可以适当选择一些中早熟的玉米杂交品种,如H Pl03—2 XA158Y。
  第二区为本场的1、2、3、4、5、6、7、8、9、10、十个生产队及科研站。本区气候可划
于省属第四积温带,属大兴安岭南麓岗之上,由于多年的垦植和风蚀水蚀的侵害,大部地区呈
二黄土。土地肥力较低。本区年平均气温0℃左右,大于或等于l0℃ 的活动积温2,000一
2,200度,无霜期110一120天,作物生育期为120—l30天,年日照时数为2,550一2,700小时,
年总降水量为500一550毫米。本区作物品种由于8月下旬到9月中旬多雨,小麦品种应选用中熟
或早熟品种。
  鹤山农场总的气候特点是:由于受高纬度地形和季风的环流影响,四季变化大,春季多大
风,多春早,夏季高温。秋季多雨,冷暖交替,夏秋晨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冬夜长夏夜
短。
  附:鹤山农场气候区和降水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