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1、土地的开垦
农场土地的开垦工作是和农场的创建工作同时进行的,也是农场创建时期最主要的工作任
务。
1949年春,也就是在鹤山农场诞生后迎来的第一个春天里,全部是机械化作业的开荒种地
工作拉开了序慕,当年春就春开春种 9,045亩,到年底共开荒32,250亩。l950年又在大西江
作业区开伏荒121,260亩,到年底开垦出的土地总面积达150,000多亩,当年播种45,000多
亩。1951年转入了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生产粮食。从此以后,农场就转入了边开荒边生产,
走向了以生产、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
建场之前,日本开拓团曾于l939年进入本地,开垦土地,种植粮食,进行农业生产,但其
规模小,所开垦的土地也较少,经营时间也很短,在1945年9月3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
之前的7 月份,开拓团全部撤走,至此所开垦出来的土地撂荒了五年。l949年国营鹤山农场创
建后,又将这部份土地首先开垦出来,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扩大土地的开垦范围。此后采
取逐年开荒增加耕地面积的方法,同时边开荒边生产,种好、管好、收好现有耕地,提高土地
的利用率,增加收益,用好所开垦的土地,当年得利。建场初期,农场开垦土地采取的是“跑
马占荒”的方针,即用下“围棋”的办法占地盘,先将农场四周外围远处的可垦荒地一条条一
块块的开垦出来,设立标志,最后再由远往近开垦,连成大片的耕地。这样就扩大了农场的土
地面积和场型规模,为农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这种做法在当时农场初建,国家对
土地尚没有统一规划,大面积的荒原等待开垦的情况下,说明农场创建者们是有战略眼光和长
远的发展建设规划的。
建场初期的几年中,土地开垦的很多,但经营利用的不够好。由于缺少人力、物力,特别
是机械力,很多的荒原虽然被开垦成耕地,却没能及时的种植作物,或种植了作物,也没能适
时的进行田间管理,以至到秋季收获不回来,使土地的浪费和人、财、物力的浪费都很大。同
时因场址(场部)所在地附近的可垦荒原较少,只得到远处开荒耕田,所以1950年农场组织了24
台机车到远离场部70 里以外大西江开伏荒121,260垧,建立了一个作业区。但后因土地离场中
心太远,交通运输和指挥生产极为不便,只好交给国家再新建一个农场。这样就使鹤山农场的
耕地总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八十,到1955年才只有耕地34,650垧。
农场是在国家的帮助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发展建设起来的,而不是一下就
发展建设成现在这样规模的。为此,农场的土地也不是一年两年开垦出来的,而也是随着农场
的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械力量的不断增强,逐年开垦出来的。特别是我场地处丘陵
漫岗地带,荒地条件复杂,大部分是榨树林、灌木林地,还有一部分是沼泽地,丘陵漫岗地势
高低不一,给机车作业造成很多的困难,所以在建场初期和五、六十年代农场机械力量不足的
情况下,很短的几年时间就想把可垦荒地全部开完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只有逐年开垦,
随之生产,当年得利,逐步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生产经营成果。在我场的历史上,开荒最
多的年份是1950年开荒12万多亩(既在大西江开的伏荒),其它开荒较多的年份是1954年至1965
年这十二年间,平均每年开荒都在万亩以上,剩下的年份开荒数都在五千亩以下。l972年以前
基本是年年都开荒,到l978年以后的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增减变化不大,保持在26万亩以上。
本场的耕地除农场自己开垦的以外,还有原附近农业社并入农场时随之带入的一部份耕地,
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2、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是农场最主要的任务,从建场的当年就开始生产粮食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在这三十多年的生产过程中,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作
用下,走的是一条曲折起伏的发展道路。
建场初期的五十年代直到六十年代的中期,农场是边开荒边种地,并有一部分是早春开荒
春播种,当年就生产出粮食,见效益。因本场开垦的耕地都在丘陵漫岗上,原植被大多都是榨
树林子,树根很多,机车翻后随耙随用人工拣树根疙瘩,大疙瘩拣出,小疙瘩却拣不净,只好
连播种两年以上的小麦,若是播种大豆也得平播,一般起不了垄。只有个别地块,树根少而小
的能起垄,但也达不到标准,即使能起垄也是很困难的。新开荒地的整地一般能达到播种状态,
可还有一部分达不到播种状态,也得进行播种,但因树根子太多,影响播种,影响收获,草荒
也较重,所以产量不高,小麦平均亩产一般都在100斤上下,大豆平均亩产一般都在60斤一70
斤之间,产量较低。在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至l962年),物资缺乏,职工生活困难,生产也搞
不上去,粮食亩产仍徘徊在100斤上下,完不成粮食交售任务。当时在“大跃进”遗留下来的
“浮夸风”等不实事求是的错误路线影响下,按上级的要求,把种子粮都交到粮库去保管,顶
上交粮任务,结果造成种子的混杂,严重地影响了粮食的质量和产量,生产也难以向前发展。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农业生产受到干忧,粮食产量提高不上去。再加上
l968年组建兵团后的近八年时间,兵团对农业生产实行军事化领导,统一指挥,行政命令,阻
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损失浪费也很大。粮食产量仍在100斤一200斤之间徘徊,
没有提高多少。l976年“文革”结束,同时兵团也撤销,又恢复了农场的体制,农业生产中作
物种植的轮作制、耕作制和施肥制都逐步恢复起来,并开始注重科学种田,精耕细作,巧施精
用化肥,使用化肥的数量增多,粮食产量也得到提高。过去那种竞吃开荒饭的年代以过去了,
农业生产又开始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特别是1978年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午和指引下,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
的好局面,粮食产量大幅度地提高,1978年小麦平均亩产首次突破了300斤大关,达到365斤,
创历史最高记录。l978年至l985年,小麦每年平均亩产都在200斤或300斤以上,大豆亩产也逐
步提到200斤以上。粮食单产提高,其总产量也随之增多。1978年-以后,在耕地面积相对稳定,
历年播种面积相比其增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基本每年的粮食作物总产量都在四千万斤以上,
并保持比较稳定地向前发展。但从1981年至今的几年,粮食生产连年遭受旱、涝、虫害和低
温等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侵袭,产量忽高忽低,时丰时歉,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纵观建场三十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是: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
在于搞好科学种田,解决排涝抗旱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经营管理,切实搞好播种、
田间管理、收获、交售、储存等几个主要环节 ,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产值,减少损失
浪费,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3、主要作物种类和播种面积
鹤山农场栽培的农作物主要种类有:小麦、大豆、谷子、玉米和甜菜。
建场三十多年来,农作物种植面积每年都在变化。建场初期耕地面积小,连作小麦多,大
豆种植面积少。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基本是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多而逐渐增多。到1957年,农作物
开始按一定比例种植,根据本地区土质情况,气候条件和各种作物的经济价值及耕地总面积,
各种作物的播种比例是:小麦占总播面积的47.5%,大豆占总播种面积的26%,玉米占总播种
面积的0.1%,谷子占总播种面积的4.8%,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变化,种植面积在
不断增大。自九三农管局建立糖厂后,局对各场开始下达指令性的甜菜种植任务,我场每年种
植甜菜的面积都不少于总播种面积的5%。从1981年开始,各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又进一步
增减变化,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50%,大豆占总播种面积的33%,甜菜占总播种面积的5—7%,
杂粮的播种面积更加减少。
附表:
农 业 生 产(一)
单位:亩、斤、万斤
农 业 生 产 (二)
农 业 生 产(三)
单位:亩、斤、万斤
农 业 生 产(四)
单位:亩、斤、万斤
注:“其中大麦”一项包括在杂粮部份中
农 业 生 产(五)
单位:亩、斤、万斤
鹤山农场历年农业生产情况图示表
鹤山旭光农场历年农业总产值图示表
主要农产品上交量和农业总产值统计表
单位:万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