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种子
第四节 种子
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内因,是工省效宏的好方法。
建场初期,小麦品种是当地火麦子,不抗锈病,遇到多雨年份,锈病发生严重,小麦产量
大减。同时鹤山农场也曾引进苏联的品种,但由于在运输过程中,造成多 品种的混乱,各品
种无法分开,只好混播,当时人们给这些种子起名为“苏混”。由于种子混播,小麦的产量无
法提高,品种也无法进行繁殖,继而被淘汰。进入五十年代时农场逐渐引进一些国产品种,小
麦有松花江2号(明尼2759)秃不齐,甘肃96号,合作4、合作6(4385)等。进入五十年代末期时
引进克强小麦。由于引进的这些品种都抗锈病,从而小麦产量就逐渐上升。六十年代在我国农
业科研工作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地取得新成果的情况下,小麦新品种越来越多,单是“克”字
系统的小麦品种就有:“克健、克茂、克刚、克红、克丰、克光、克繁、克星、60F3347”等,
都是以“克”字为主体。此外还有
“免”字系统三个品种,“文”字系统三个品种,殴柔早熟种“辽”字系统三个品种。七
十年代引用的小麦品种主要有:“克70一96”、“克69—701”、“克69—707”。到八十年代
引鉴繁用的品种有:“克字73—441、73—402、73—445”,新繁殖的克旱9号,主栽品种是441、
402。
大豆品种,建场初期多为农家品种,产量很低。后来逐步引用“克霜” “紫花4号”、
“铁荚青”等优良品种。五十年代末引种、“黑龙江41号、284号”,以41号为主栽品种。六
十年代引入“黑河3号”、“黑河54”,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品种是“黑河3号”。八十年代引
用的新品种有:“九丰一号”、“九丰78—4”、“黑河4号、69—15”,主栽是“九丰一号”
和“黑河4号”。
玉米在建场初期引用农家品种“黄八趟”、“全顶子”、“黑河白”。到七十年代,引种
“边双18、边双21号”,单交种HP103×528,此种作物全场除了养猪户外,其它单位不种了。
总的来说,应用了新品种后,产量都增产20%30%,有少数单位的大豆比原来种的大豆增
产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