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农业科研

第九节 农业科研


本场于1962年成立了良种队,搞农业科研。兵团时期将良种队改为“科研站”,至今仍称
此名,其全称为“鹤山农场农业科学研究试验站”。科研站以农业技术人员为主,配有行政领
导,科研工人,科研器材,农业机械设备,耕地和专用试验田。是农场唯一的专门从事农业科
学研究试验的机构。
  科研站的任务主要是搞引种、高繁工作,进行生产示范。高繁即高倍繁殖,加快推广优良
品种,尽早地实现良种化。五、六十年代,因后备良种少,只能对现有良种进行提纯复壮,保
持原来的优良种性,达到提高品质,提高产量的目的。提纯复壮是解决当时新品种短缺,老品
种产量不断降低的问题。对复壮的品种,挑选好地种植,多施肥,适当的稀植,田间留步道,
便于去杂去劣和田间管理,到收获时优先。这样就补充了优良品种短缺,供不应求的问题,保
证了生产的需要。到七、八十年代搞科研、引种、鉴定繁殖,为加速实现农业生产良种化,本
场在海南岛建立了良种科研试验基地,南北一起进行良种的高倍繁殖,一年顶两年,加快了实
现农业生产良种化的步伐。
  建场至今的农业科研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959年鹤山农场第一生产队革新创造的“大豆机械化垄作栽培法”,即用“起垄播种,两
捞一趟”的垄作栽培法栽培大豆,使大豆增产50%以上,改变了过去大豆平播,产量低,机械
化作业程度低,田间管理困难的状况,实现了大豆生产过程的全部机械化这项成果在全垦区及
全省和全国得到推广应用,被农垦部授予重大技术改进,发明创造奖。(具体的革新创造经过
见“农机专业一章中所附的论文”)
  1979年以来,场科研经过两个生产周期研究试验成的“大豆拌灵丹粉以柴油作沾浮剂,用
于防治大豆潜根蝇”的方法,其效果达90%以上,在全场大面积推广使用。科研站又在省农业
科学院的支持与协助下,经过四年的小区和生产试验, “小麦稀土微肥拌或喷洒使之增产”获
得成功,小麦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在6%以上,l983年全场小麦喷洒十万亩,平均增产6%
至8%。据观察这项成果抗小麦“赤霉病”的作用显著,现定为农、也生产的常规措施,纯收益
将近四十万元。科研站另一科研成果一一大豆喷施“磷酸二钾”,作用是保花保荚,提高百粒重,
促进早熟,使大豆增产10%,可用飞机大面积喷洒,使用方法简单、易行,近几年豆田普遍应用,
纯收益三十万元。
  以上几项科研成果,均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奖励。
   平均每一农工负担耕地生产粮豆及粮豆商品率一览表
   单位:亩、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