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


建场至今三十多年的时间,畜牧业经历了多次的起伏,但总的来说是有所发展的。从畜
群质量、数量、结构、生产水平等方面来纵横比较,结论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十年代初(建场初期)的畜群结构只有马、牛、猪,而且数量少,数量差,品种单一,属
自给性生产。后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和需要,由外地调入和购入大量的畜群,建立了专业畜牧
队。六十年代初期各个生产队开始养畜,由此自给性生产转为商品性生产。
  纵观畜牧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建场初期到1959年是畜牧业的高速发展期,这十年的时间,
畜牧业从无有到有,从小到大,畜群数量从少到多,品种从单一到较全,变化巨大。1960年
到l963年是畜牧业的衰退期,这几年由于自然灾害而使农业欠收,为此畜牧业生产也随着大幅
度下降,饲料的缺乏,使各种畜禽的存栏数大为减少,特别是猪的减少数目更大。l963年到l9
66年畜牧业又是大发展期,这几年在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发
展方针指引下,我国各行各业开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农场各行业的生产情况也开始好转
起来。为此畜牧业随着农业的丰产丰收而得到大力的发展。1967年到1971年是畜牧业保持平稳
期,这几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混乱形势的干扰,畜牧业没有得到发展。1972年到l980年又
是畜牧业的发展期。1972年至1976年是“文革运动”的后期。农场的职工群众勇于排除“文革
运动”的干扰,坚持发展生产,搞好生产,为此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保证饲料的前提下,得以发
展。1977年党中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项工作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因而畜牧业也
随同其它行业一样保持稳定的向前发展。l981年到l985年,由于在“压马增牛,亏损项目不干”
的口号的影响下,农场处理了大量的牲畜,使畜牧业规模缩小,生产下降。从上述情况可以看
出,从建场到1985年,畜牧业生产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期,一个稳定期,二个下降期。
  一、猪:猪是农场畜牧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猪肉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主要肉食品,
再则毛主席提倡“猪为六畜之首”,所以把养猪放在发展畜牧业的头等地位是很重要的。建场
初期的1950 年旭光农场只有39头猪,而鹤山没有。发展最快的是1978年末猪的存栏数达6,24
2头,全场拥有十七个养猪单位。五、六十年代,鹤山、旭光分别成立了专业养猪队,发展养
猪事业,兵团时期的1976 年曾在四队建过千头猪场。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生产水平低,养
猪年年亏损,加之肥猪上交困难,因此1979年开始逐年的减少养猪头数,到l982年末只存栏
2,432头猪。由于猪群头数大幅度下降,造成了冬季职工食肉困难,场不得不高价从场外购入
猪肉,使农场这个能够养猪的地方还吃“进口肉”。
  二、马:马是农场的主要辅助动力。在1975年以前马的价格昂贵,为此各级领导都很重视
马的发展。建场初期农场只有40匹马(主要是旭光农场),1956年开始大批调入、购入,加之六
十年代中期鹤山、旭光分别成立专业马队进行繁殖改良,所以发展较快。到1975年末全场马匹
存栏数达l,257匹。此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马匹价格下降,因此提倡“压马增
牛”,农场撤销了两个专业马队,处理了一部分马。l981年至今,全场马存栏数保持在400匹左
右。由各个生产队自繁自养,解决本单位的畜力问题。
  三、奶牛:1962年以前为了解决农场职工家属的生活福利问题,养了少量的奶牛。随着本
省乳品工业的发展,l962年起从红色草原牧场调进大批奶牛分别饲养在鹤山畜牧队和旭光畜牧
队,存栏最多的1971年为231头。原旭光农场奶牛由于草原面积逐年减少,于1978年将奶牛全
部调给荣军农场。鹤山农场奶牛因设备条件差,经营管理不善,连年亏损,因此九三局决定将
奶牛全部调给局工交处,从此鹤山农场公养奶牛的历史宣告结束。
  四、黄牛:黄牛是农场的辅助动力,主要用于积肥和为职工家属的生活服务。建场初期农
场基本没有饲养黄牛,l958年起从红色草原牧场,绿色草原牧场调入黄牛由生产队饲养,到19
68年曾发展到总计1,080头。组建兵团后,黄牛的饲养因得不到重视数量逐渐减少。从1975年
开始之后,由于国家外贸需要出口黄牛,农场就把分散在各生产队的母牛集中繁殖饲养在三队
和四队,以求大力发展,但每年黄牛的数量都徘徊在300头左右。
  五、羊:原旭光农场于l963年从绿野羊场购入l37只淘汰羊饲养。l965年、1969年又从红
色草原农垦局调入大批羊,由鹤山、旭光两场饲养,先后将羊分给一队、七队、十二队、十三
队、十四队等单位管理、饲养,发展的最高年份1971年存栏数达4,982只。
  但后来由于草原逐年被开垦而减少,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羊的数量有减无增,
到l984年公养羊全部处理。
  六、鹿:六、七十年代,鹿茸是畅销品,其经济价值较高。因此,本场从1970年开始由红
丰农场、红五月农场,绥棱等地购入梅花鹿、马鹿,集中饲养。到1980年存栏数9448只,但由
于从外地购入的鹿,大部分未经检疫,结果带进了结核、坏死杆菌等病毒,同时许多母鹿空怀
难妊鹿,造成鹿的死亡率高、繁殖率低,而使生产经营亏损。为了扭亏为盈,大力发展养鹿事
业,场从l981年-起整顿鹿群,调整公母鹿的比例,改进管理、饲养方法,推行生产责任制,
从此鹿的生产形势好转,摘掉了多年亏损的帽子。
  七、禽:公养禽并不在国家计划之内,饲养的主要目的是为职工生活提供肉蛋食品,发展
经济,增加收入。因此处于可养可不养的地位。六、七十年代在我国粮食紧张的情况下,大力
发展养禽业是难以实现的。同时养禽不但需要有大量的粮食做为主要的饲料,更要懂得一些科
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否则盲目地饲养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农场于1960年和l978年两年为建万
只养鸡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结果却是劳民伤财,以失败而告终。以至到今,
公养禽业也没有发展起来。
  八、蜂:由1953年旭光农场的38箱和1958年鹤山农坊的6箱,发展到1979年的360箱。经历
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其发展速度极为缓慢,这主要是因农场对发展养蜂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信
心不足,再加之场内蜜源不足(曾转放到大杨树地区放蜂、采蜜)越冬不好管理,死亡率高,至
使经营亏损,养蜂业发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