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繁殖与改良
第四节 繁殖与改良
繁殖是扩大畜群的基础,改良是提高畜群质量的手段。繁殖改良的目的就是提高生产率。
为此,农场非常重视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改良。
一、马:1956年之前各单位马杂交乱配,马群质量差。l956年省农垦厅从勃力马场调给我
场两匹,“苏重鞔”马,从此各单位的马匹一律用“苏重鞔”马进行改良。1961年从全场各单
位集中40多匹母马饲养在十六队,搞人工授精。1964年后鹤山、旭光分别成立专业马队.先后用
“阿尔登”、“奥尔洛夫”、“苏高血”等优良品种进行改良,使农场的马群数量逐渐扩大,马
群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向农村提供了优良品种。1978年后把两个专业马队撤销,母马分散
饲养在各个生产单位,自繁自养,其结果是繁殖率只达50%,马群质量也由此开始下降。
二、奶牛:集中饲养在专业牧队,饲养的品种有“北方黑白花”、“苏系西民达尔”。1963
年起从铁岭种畜场引进日系荷兰和荷系荷兰进行改良。组建兵团初期由于领导的认识不足,
把原旭光农场的20多头“西民达尔”牛全部处理。鹤山农场的奶牛由专业牧队调到第三生产队,
因畜舍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善造成大批奶牛死亡,改良效果不明显。
三、黄牛:1963年从绿色草原牧场调入当地土种黄牛集中在十四队、十五队繁殖,初.期
用“黑白花”改良,1965年开始用“西民达尔”牛改良。1975年由于出口牛需要用“夏洛来”、
“利木赞”冻精搞人工授精,l980年后因急需奶牛又用“黑白花”冻精搞人工授精,其后代
体形,近似于“黑白花”奶牛
四、猪:l956年至l969年有专业畜牧队,是繁殖改良猪群的基地,也是向养猪单位提供种
猪的基地。建场初期的猪来自当地农产,品种杂,无档案,质量差。从1956年起先后引进“哈
白”、“宁安”花猪,“黑龙江”花猪、“苏白”、“东北”民猪等肉脂兼用品种。1964年引
进瘦肉型“长白猪”、1984年引进“杜洛克”、“梅山”、 “机径”等品种。同时建立纯繁
基地,经引进优良品种进行二十多年的改良,猪的体型和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从
1984年开始,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瘦肉型猪的生产,主要采取“杜长梅”,“杜长枫”的三元杂
交。繁殖改良制度所进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第一,集中断乳,集中配种,利于饲养管理;第
二,母猪分散饲养改为集中饲养,分散育肥。根据畜舍、设备和技术水平,把养猪的十七个单
位改为七个单位(生产队),这样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羊:从外地引进“东北细毛羊”、“斯达夫”、“布列考斯”、“苏美”、“新疆细
毛羊”、“兰布列”、“奥美”等品种进行改良,使原有羊群的毛质、毛长、弯曲、油杆等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80%的羊毛达到了国家一级羊毛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