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工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工业发展概况


本场在建场初期是无工业可谈的,即使为农业生产和农场的基本建设所需要的一般机
械维修业务,木材加工、制砖、粮油加工等小型项目也没有。当时农场新建,主要精力放在开
荒种地上,再则规模较小,人员、机械设备也较少,技术力量也较薄弱,还没有能力去办工业,
其主要任务就是开荒种地,生产粮食。到后来小型工业的出现,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农场
各项生产建设及各项基本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
  过去,故因在计划和管理上没有分开,人们一直习惯称农场的工业为工副业,这是一种混
淆的称呼,也是农场工业生产的一个特点。农场因是国家的农业企业,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主要
任务是种地产粮食,而办工业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及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作为附
属性的行业,工业很难达到正规化和标准化。建场二十多年中,由于工业生产的规模较小,产
值低微,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副业生产也是如此,这样就造成了在计划和管理上的统
一性,在组织形式上就是工副业的合称。农场的副业生产早于工业生产,从实质上来说,工业
也就是由副业和早期的手工作坊,简单的机械维修等小型的生产项目演变而来的。建场的当年
冬天,鹤山农场就组织了一百余人的采伐队,上山采伐木材,做为农场基建的用材,虽然不是
挣钱,也没有增加收入,但只以人工就可换回木材的这种“卖工夫”形式的作业,也就是工副
业生产的开始。
  本场最早创办的工业是粗粮加工(磨面、制米等),做豆腐制粉、酿酒,手工柴火制砖,木
材加工(建筑材料)及简单的机械维修等项目。全是为本场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及职工生活服务
的、自给性的小型工业生产项目。建场至1958午这九年的时间里,农场的体制一直属作业区、
生产队,分场级别,经营规模小,工业生产一直没有定型,发展缓慢。在此期间,大部分工业
项目都集中在九三荣军总场,象拖拉机大修,粮油加工等只有总场才能完成,而总场下属的各
分场只能解决一般的工业生产项目,如拖拉机一般故障的排除,手扣坯、柴火烧砖等。当时的
工业生产不但不能对外,就连本场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工业产值也很低。1958年鹤山农场工副
业总产值是1.3万元,主要靠国、家投资来维持工业项目的存在。实质这段时期本场谈不上工业
生产,只是以工副业的形式存在,解决一些农场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及职工生活的一些需求问
题。到1959年,工业项目增多,生产规模有所扩大,制砖、粗粮加工、酿酒、锯材等各业都有
发展,工副业总产值当年上升到15万元。1963年随着国家经济的调整和农场体制的改变,九三
荣军总场撤销,下属各分场改为独立场,这时的工业生产开始向前发展,原农场的修理所扩建
为修理厂,机械设备增加,技术力量增强,一般的机械维修乃至大修和简单部件的制造,均能
自行解决。木材加工,制砖,酿酒等生产项目也有所扩大,1963年,鹤山农场的工副业产值14.9
万元,旭光农场的工割业产值达61.4万元,为后来农场的工业生产建设奠定了基础。1968年农
场体制改变,组建为生产建设兵团后,工业项目增加,工业生产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兵团
领导下的八年时间里,农场先后成立了三个专门搞工副业生产的独立排,在原修理厂的基础上
成立了修理连,组建了工副业连,并建立了榨油车间,面粉加工车间,酿酒车间,制材车间等,
购置了机械设备,扩建、新建了工业生产用房,工业人员增加,产品增多,产值上升。1972年
鹤山农场工业总产值达到86万元,1973年旭光农场工业总产值也达63.4万元。兵团八年的时间,
对农场的工业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农场的工业企业基本上有了雏型。
  1975年两场合并,两场的工业企业合为一体,工业规模扩大。1976年兵团撤销,农场体制
恢复后至1985年,工业又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充实和提高。修理厂、制材厂、加工厂、砖厂等
四个工业企业厂定型,生产秩序稳定,生产项目增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产值都有提高,
保障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基本的满足了基本建设和职工群众生活的需要,并在不断的向
前发展着。
  附表:
  1958年至1985年工业企业个数、工人数及工业年总产值统计表
  单位:人、万元


  续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