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业企业 一、农机修造厂
鹤山农场的农机修造工业主要是立足于本场,为农业生产所需的农业机械设备进行修理和
制造,是在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有一个
初具规模,基本定型的小型工业企业一一农机修造厂,承担着全场所有农业机械(以东方红拖
拉机为主)的修理和简单机具、部件的制造等任务,并可对外包揽一些农业机械的修理业务。
全场各生产队的农业机械和其它的机械设备,除机务人员能自行排除的一般故障外,凡属大修
项目和主要部件的更换,到修造厂即能完成。现在修造厂有工人一百余名,厂房2076.5平方米,
设有修理、机加、修旧、翻砂等车间,全年修理东方红拖拉机近百台,年总产值可达30万元。
修造厂的前身叫修理所,于1958年建立,1963年正式扩建为修理厂。1949年建场时,农场
只有两名修理工(王作风、边书田),负责全场的机械维修工作,到1951年两名修理工调走,以
后又陆续调进、调出几名修理工。建场初期的几年,农场的规模较小,机械设备也较少,没有
配备较多的专职维修人员,机械的一般故障主要依靠机务人员自己排除。当时来说农场还没有
能力建立修造厂,机械设备的维修主要是靠国家给钱到外地购买零件进行更换。以后随着农场
的扩大和生产的需要,1957年鹤山农场成立了修理点,当时只配有两个修理工(郑仁芳、齐学),
两个烘炉工(吴延明、李树山)和一间简陋的铁皮厂房,维修设备奇缺。
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农机具维修任务不断增多的情况下,1958年冬季正式成立了
修理所,方国柱兼任修理所主任,王久鹏负责工人劳动,总共也就六、七人。到1962年,修理
所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员、设备都有所增加,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厂房扩大到400平方米,
除拖拉机的大修还需到总场大修厂完成外,其余的一般机械故障和维修任务均能完成,并开始
了每年一次的全场农业机械的冬检工作。与此同时,1961年场从嫩江县购进一台45的发电机,
归修理所使用;开始自己发电,照明。
1963年,九三荣军总场撤销,下属分场独立,随之各分场的修理所(厂)也得到扩建。鹤山
农场修理所扩建为修理厂,设厂长和会计等行政和管理人员,定型为队级工业企业(不独立核
算),担负起全场所有机械的修理和简单零件的制造任务,拖拉机的大修任务也开始自己完成。
这时各道工序开始完备,技术水平和维修质量有所提高,各种专用机械设备增加。开始设立电
气、车工、装配、锻工、木工、熔焊、油咀、油泵试验等车间,技术工人(职工)达到38人,其
中:有技术员3人,调度1人,修理工8人,承担着全场大、中、小型拖拉机23台,自动和机引联
合收割机30台,机引农机具270台,座机3台的维修任务,并能制造简单的零件。虽说当时的设
备缺少、简单,工作条件差,厂房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但全体职工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高度
的责任感,为农场的农机事业和农业生产建设做出了贡献。夏锄期间,农场又对修造厂进行了
整顿,使修遣厂的面貌又焕然一新,走上了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这年,九三农垦局党委发出了“争取今年各项生产全面丰收,全面有利”的号召。为了实
现局党委的号召,保证农业机械的及时维修,顺利的完成生产任务,修理厂工会组织,在厂党
支部的领导下,根据现有的简陋设备和技术水平,适应不了维修任务的问题,充分的发动全厂
广大职工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八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的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提高了设备
的利用率,改进了操作规程,加强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工效,节约了原材料,燃料,降低了
成本。当时在职工中呈现出:漏油的地方堵起来,废油收回来,料头用起来,线头接起来,废
品复活起来的新局面,到6月份,全厂就完成了增产节约额1,154.20元,占全年增产节约指标
3,800.O0元的28.3%,成绩突出。在当时开展的社会主义增产节约运动中,成为农场的一面
红旗。
1964年,修造厂搬迁到1963年新建的900平方米的大厂房中,人员又有所增加,一台新的75
的发电机和其它车床设备又进厂,拖拉机驾驶员出身的王久鹏刻苦钻研技术,自己设计了安装
图纸,顺利的完成了设备的安装任务。厂房扩大,设备增添,技术力量加强,产品质量也有提高,
业务范围也相应的扩大,开始逐步和少量的对外营业。修造厂在不断发展,到1968年,已增加到70
多人,农场改为兵团后的1969年,将修造厂组建为修理连,业务性质没变。
1971年又从全场各单位抽调50名知识青年充实到修理连,从而使修理连的人员达到120余人。
当时修理连的主要任务是修理东方红拖拉机和胶轮拖拉机,另外还负责五师(原九三农垦局)军工
单件生产(打杆机、顶杆机)任务。1974年冬季,五十二团和四十五团’合并,随之两团的修理连
也合并到一起,厂址还设在原四十五团修理连处,五十二团修理连合并过来70余人,其余人员下
到各生产队。
两连合并后,人员增加到近200人,达到最高峰。1976年兵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修理
连又改名为修造厂,生产任务又转到农机修造和产品生产上来。从1969年开始到1977年,修造厂
实行单独核算,1978年到1980年实行收支定额,1981年到1995年实行利润承包。现在修造厂已成
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工业企业。修造厂在1968年以前场没有下达修理任务和财务计划,只是
按着自己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开展机械维修业务,从1969年起开始有了财务计划和经营成果。
从1974年起,修造厂对外营业量增大,经济效益提高,收入增加。对外营业的主要对象是附
近的农业社和九三局供应站,承揽的业务是修理东方红拖拉机,小型车,电焊,加工零件,翻铸
铁件等。
附: 1969年至1983年每年修车量及经营成果统计表
单位:台、元
1974年至1984年对外修造量经营成果统计表
修造厂的技术人员的来源主要是靠国家从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中分配而来。1960年国家
给鹤山农场修理所分配来一名技术员,是哈尔滨王岗农机校毕业的中专生,成为修造厂第一名
科班出身的技术员。从这时起到1985年,国家先后从哈尔滨王岗农机校、东北农学院、河南农
学院、九三农技校等大、中专院校分配十多名毕业生到鹤山农场修造厂担任技术员,这些技术
员都经过对农机专科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来农场后,工作
热情高,干劲大,刻苦钻研技术,勇于革新创造,对修造厂的发展建设和农场的农机事业做出
了很大的贡献。经过在农场多年的实践和锻炼,有的已经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或者晋升为
更高的职称。
修造厂在机械设备的改装革新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0年修造厂进来第一台九
三造的土车床,以后的机械设备逐渐增加,除大部分设备是国家调配和自行购进的以外,还进
行了所需设备的改装和制造,1962年就自制了一个弹簧锤。1963年又自造了金不落一个,电锤
一个,同时对土造(九三总场产品)的车床,铣瓦机,联杆效正器,油咀油泵试验台等设备进行
了改装。1965年成功的改装制作了一台起重量达5.6吨,能把整个东方红拖拉机吊起的大吊车,
1976年又制作了一台新的起重吊车,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到1985年的二十多年间,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需要,修造厂的广大职工和技术人员一起,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
在白手起家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克服资金不足,设备简陋,技术力
量薄弱等重重困难,进行大量的技术革新和农机改革,成果显著,为国家节约了资金,创造了
财富,对农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1962年以来一些较大的技术
革新成果统计如下:
1962年—1983年修造厂农机改造、技术革新成果统计表
农机修造厂从1963年开始走上了比较正规化的生产轨道。当时设有电气、车工、装配等七
个车间,配有车床四台(其中土造两台)、眼床、铣瓦机、联杆效正器、油嘴油泵试验台、电焊
箱、充电机、电动机、发电机、座机等简陋的设备,对农机具的维修开始有了一套稍完整的工
作程序。但是,工艺还很落后,产品质量粗糙,远不能满足全场农业机械设备维修和制造的需
要。以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修造厂,设备比较齐全,工艺
比较完善,产品质量合乎标准,即不但能修,而且还能造,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
小型农机修造企业,现金厂共分四个大型工艺车间,分别是:
修理车间:工人33名,设一名车间主任,负责全车间的业务和行政工作。车间又分油泵、
发动机、轴瓦、缸盖起机、后桥、行走、总装、电焊等九个组。主要任务是修东方红拖拉机为
主,每年负责大修小修全场的东方红拖拉机,并承担全场小型车、康拜因引擎的修理任务,同
时还对外修理。车间配有:马力试验台,油泵试验台,滑油试验台,行走拆装台,转向拆装台,
变速箱磨合台,充电机,电焊,干燥箱,万能试验台,吊车等专用设备。年生产能力(修车量)
可达七十多台。车间规定有各项管理制度和责任制,技术质量要求严格,修好的机车必须经过
严格的检验合格(标准是:二定四不漏),驾驶员满意后,方能出厂。
机加车间:工人22名,设一名车间主任,一名调度,一名产品质量检查员。机械设备有:
车床6台,刨床1台,铣床2台,平台磨、弹缸机、磨缸机、钻床、外园磨、撞床等。主要任务
是以生产零件为主,全年的计划是加工零件6万件。
零件的加工按调度下述的派工单进行生产,有定额工时,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由质量检查
员专门负责,废品不能入库,同时对超过规定的废品率的生产者,按管理制度的奖惩办法,进
行罚款。
翻砂车间:工人14名,设一名车间主任。主要任务是担负全场各生产队的农机具翻砂件,
拖拉机、康拜因翻砂件,各种改装件的翻砂。另外还负责全场冬季取暖用的大、小炉具,砖厂
用的大轮等翻砂任务。全车间每年约能生产出翻铸件一万多件。
产品质量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检验,废品率超过1 5%者不发奖金,并且不合格的铸件不能
入库。
修旧车间:工人12名,设一名车间主任。分修旧、供改、锻工三个组。设备有:空气锤、
电焊机、风焊机等,主要生产任务是负责全场农机具的修复,改装和制做。几年来,修旧车间
制做了丹麦水泵(9台),侧深施肥播种机(8台),暖气片漏模,卷扬机、黄油加注器(20台),小
拾禾器(6台),推钧器(2个),连结器一套,弹簧针座1个,拖车1个,半吨炉1个,铆大梁2台等
各项生产用的设备.此外还制做了铁兰球架10付,铁栅栏10个等一些非生产用的设备。
修造厂从建厂到现在,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是面目皆新。作业工序完整,生产、财务、管
理等各项制度完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完善,经营成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
水平,保障和促进了农业生产及其它各项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制材厂
制材厂即木材加工厂,前身叫制材排。1979年正式组建为制材厂。建场初期,木材加工的
设备极为简陋,工艺落后,到五、六十年代也没有一个成型的制材厂。1968年兵团组建后,农
场的建筑业开始有较大的发展,随着房屋建筑量的增大,所需的木材自然增多,因而把原木加
工成成品材料,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此,团决定扩建制材厂,购买
了设备,增加了人员,从而加速了木材加工业的发展。
制材厂的前身是工程队的一个木材加工排,职工20多人,厂房和设备非常简陋,技术水平
和锯材质量都很差。当时的厂房是一间四周用圆柱子支撑,上面盖一点油毡纸的破棚子,一台
笨重的大圆锯只能切割小口径的圆木,锯材完全靠人力推拉,没有机械动力。后来安装了一台
45引擎带动木材进行加工,露天作业,锯材能力有限,年木材加量只达到100立方米。当时的建
筑用材靠九三局制材厂供应一部分。
1969年,四十五团决定扩建制材厂,当年就购进了带锯机、修锯机、开齿机、接锯机、锉
锯机、轧料机等大量的木材加工专用设
备。1970年建起了一个610平方米的木材加工车间(用板皮钉的),开始室内作业。并从外
地请来一位师傅指导整个机械安装工作和操作使用技术。虽然设备还不完善,还很落后,工人
的技术较差,生产方面的困难较多。但是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属于机械化性质的木材加工业
又揭开了新的一页。当年就加工木材1500多立方米,收入近三万元,基本上收回了增添设备,
修建厂房的投资。全排人员30名,设带锯、圆锯、出料三个班组,仍隶属工程连领导。木材加
工的项目主要有房架料、门窗料、棚棱、瓦条和农机用料等。1971年团党委决定成立工副业连,
并将制材排划归工副业连领导。1972年工副业连解散,制材排直接归营房股领导。随着工人技
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化、流水化作业逐步完善,使生产进度加快,日加工量达16—20立方
米,全年可加工木材2000立方米.经济效益大有提高。设备又增添了一台大圆盘锯(改料锯),
一一台小圆盘锯(灰条锯),一台砂轮机等,同时又修建了一座修锯间。1974年根据工作需要和
便于管理,制材排又划归工程连领导,担负全场的木材加工任务。
1978年底,大部分知识青年返城,制材排面临解散的状态(因制材排90%以上的职工是知识
青年)。在这种情况下,场决定重新组织人员,建立一个独立的制材厂,并决定撤销旭光分场
的制材排,与总场的制材排合并。由此鹤山农场制材厂成立,一个新的队级工业企业产生。制
材厂成立后,隶属基建公司领导。设厂长一人,由陈宝珍担任,并建立了党支部,书记由孔宪
满担任,职工153 人,厂下设一个作业排,分四个组进行木材加工生产。新建的制材厂,一切
工作开始走向正轨,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生产责任制,实行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生产任务由场下达,木材由基建公司批发。在木材加工生产上,由于原有的工人大
部分返城、调走,新来的工人在技术和业务上不熟练,加工的木材质量较差。但经过一年多的
实际锻练,工人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木材加工速度加快,全年木材加工量达2200,立
方米,工效提高、产品合格。1980年又建立了木工车间,生产成品木器,增加产值。根据生产
的需要,1982年场决定拆掉原来用木板钉的旧厂房,修建了一座6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新厂房,
作为木材加工车间,改善了作业环境,为以后的制材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加强制材
厂的领导与管理,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工业,场决定制材厂增设一名副厂长,同时设车间主任,
统计员,发料员等管理人员,使木材加工业朝着正规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制材厂已有职工50多人,分为六个作业班组,年加工量达2000立方米以上,经营圆木
加工和木器成品生产,同时开办私人木材加工和对外加工业务,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制材厂自组建以来,生产任务主要是为本场房屋建筑加工各种木料,同时加工制做一部分
工农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所需要的木制品,生产的项目主要有把圆木加工成房架料、门窗料、瓦
棱、笆板、灰条及各种木板、方材、工农业生产建设用料,职工生活用料等。木材来源:1970
年以前主要由双山木材厂批发站批发和到绥岭地区购进木材,一般的木材质量都很好,从1971
年开始除国家给调拨一部分木材外,本场自找门路组织人力、物力和车辆在大兴安岭林区自行
采伐,基本能满足全场各项建设用材的需要。年进材量平均为3500立方米。木材的种类有松木
(红松、白松)、杨木、桦木、椴木、榆木、榨木、水曲柳木等,适合制做各种木制品。多年来,
木材一直是国家各项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极为紧张,农场也是如此,要珍惜每一寸木材,
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益,为农场的建设服务。
附: 1959年至1984年制材厂锯材量统计表
单位:立方米
三、砖厂
砖厂位于农场南部,座落在老莱河北岸,距离场部25公里。厂区总面积约四十万平方米,
职工172名,配有成套的机械化制砖设备,年生产红砖500万块,是一个从五十年代发展建设
起来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制砖企业。现在的砖厂是在原旭光农场砖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鹤山农场虽然早在建场初期(1949年)就开始制砖,并用自制的砖,修建了两座总面积为800平
方米的油库(现五队的农机库),但后来制砖业一直是发展的缓慢,设备和工艺都比较落后,从
地里位置和土质情况比较,远不如旭光砖厂。故两场合并后,以原旭光砖厂为主,将原鹤山砖
厂的人力、物力和设备合并过去,扩建为鹤山农场砖厂,发展制砖工业。至此,原旭光砖厂的
发展过程也就成为鹤山农场的制砖工业史。
原旭光砖厂早在1956年就开始兴建,砖窑设在老莱河的南岸。但当时这个小砖厂并不归农
场所有,而是以孙忠良为主等四人成立的私人小窑地。每年生产红砖十五万块,生产工艺非常
落后,全是手扣坯,马蹄窑用柴火烧砖,手工操作。制出的红砖主要供旭光农场(当时叫嫩江
农场)场部的房屋维修使用。但工艺落后,没有设备,满足不了农场的需要。1957年具有实践
经验和一定技术水平的烧窑制砖工张玉启从嫩江来到农场,被农场留用。同时,特吸收孙忠良
等四人入场,并把他们的窑地以八十五元付酬归场,开始兴起了农场的制砖事业。与此同时,
农场作了制砖事业的长远打算,尊重地方社队的土地权益,当年把窑地搬迁到河北,即现在的
砖厂位置,重建砖厂,烧制红砖。从此在农场营建部门的领导下开始了手工制砖的历史。但在
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曾放弃过制砖生产,而支援农业,经营方向不够明确,影响了制砖业的发展。
1971年场把苗圃和砖厂合并,正式成立砖厂,并决定脱离营建部门的领导,建立独立的领
导班子,直属农场。砖厂实行单独核算,专项生产和经营,制砖业开始走上了正规的发展道路。
“手扣坯的历史”。1956年至1957年,这十二年的制砖历史,是生产工艺最落后的阶段,
砖坯的生产全是采用手扣坯,产量很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即使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而
其日产量最多才达1500块水坯。手扣坯的过程完全是笨重的手工操作,即消耗体力大,效率
又低。这种手工扣坯的方法极为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制砖工业和建筑业的需要。
“首创制砖机”。手工制砖这种手工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跟不上农场建设的
飞速发展。怎样进行对手工业生产的改造,开拓出一条机械化制砖的道路,.就成为广大职工
心中的一个主要课题。1968年冬,以老工人邹志全、孙国忠两人为主的技术革新攻关小组成
立,他们以极大的革新热情和忘我的劳动精神,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开始研制制砖机。没有
技术资料,他们就外出参观学习,刻苦钻研技术,反复研制,经过半年时间的辛勤劳动,终于
研制成功一台班产一万块水坯的制砖机(取名:老八路),于当年5月正式投产。虽然这台制砖
机并不先进,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究竞是工人们自己的革新成果。工作效率远超手工制坯,同
时又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制砖机的出现,标志着十二年手工制砖坯历史的结束和机械化
制砖坯的开始。
当时,制砖的生产动力,靠一台座机采用皮带传动的办法,输出砖坯,用人工切割,人工
抬板,每板生产出砖坯十块。并且制机是人工取土,铁锹上土,整个班产需要一百人,可每天
最多能生产水坯二万块,人力浪费大,效率低。1969年改为自动切割,自动抬板。
自制制砖机经过五年的生产验证,生产效率很低,而且人员用的多,浪费人力,更主要的
是满足不了农场基建工作的需要。1973 年经团决定购进了一台武汉产的3—5型制砖机,7月份
安装完毕试产。经过试产证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制砖机泥缸脖子短。(2)绞刀推杆短,
(3)初次使用推土机上土,产生杂质多,粘性差,龙口不实用等问题,造成泥条不成型,影响
砖坯质量。随之对制砖机进行了技术改造,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根据机械化制砖生产的需要,
1979年砖厂打了第一眼机井,改笨井抽水为机井抽水,并采用了东方红推土铲上土,加
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班产只配备55人,从上土、制坯、切割,到
抬板全是自动化,班产水坯提高到五万块,多时曾达到八万块。
“自制1—50型制砖机”。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3—5型制砖机的设计结构不适应本地区
的土质情况。1977年以高树昌、王文元为主的有关技术二工人。开始第二次设备更新改造,
自力更生研制班产能达到砖坯八万块的1—50型制砖机。在场和有关部门、人员的大力支持协
助下,参考了外地的技术资料,通过辛勤的劳动,于1978年春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同时生产
砖坯的各道工序金部采用自动化装置,整个砖坯的生产过程全是由电动机械化生产,配备42人,
每分钟可出水坯12板,高达15板,每板18块,班产达到八万块1982年曾达到过班产十万二千块
水坯的最高纪录。这台制砖机,工艺先进,结构合理,造价十万元,除几个变速箱是购买的以
外,其余部件全是本场自己解决,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工人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
是本场历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成果。标志着农场红砖生产工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红砖焙烧工艺的发展演变”。1956年至1965年,砖厂在烧砖工艺上,采用“马蹄窑”进
行烧砖。这种烧砖方法,就是选择一定的地势,往下挖个坑,用砖垒个马蹄型大灶,然后再用
人工进行挑砖坯码窑,在窑下的灶壁里烧火。它的好处是造价低,方法简单,适合少量的红砖
焙烧。每窑烧砖少则几千,多为三万块。从1966年开始至1970年采用的是“方框子窑”烧砖法,
每窑可烧砖三万至五万块。方框子窑的建筑形式比马蹄窑略为复杂,而且是固定的红砖焙烧
设置,它是用红砖垒成四方框子,里面用铁条搭成火灶,将砖坯码到窑内,上面封盖,然后留
出几个排烟孔,便可在下面点火烧窑。
“建筑隧道窑”。1972年9月份隧道窑开始动工修建,经过四十多天的紧张施工,到1 o月
份基本竣工。隧道窑的建筑时间虽短,但其准备工作从1967年就以开始,当时农场决定要修建
隧道窑并勘测修建了地基(1967年全国隧道窑算我们这一座一共才五座),因资金和材料不足当
年没有动工,1968年兵团成立,五十二团定隧道窑工程上马,继续给予投资,经过几年时间的
准备,于1972年动工建成。隧道窑的修建,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部份建筑材料需要从
外地购买,其中耐火砖就从山东以每斤0.38元的价格购进两节火车皮,从富拉尔基砖厂购进红
砖三十万块,但还满足不了建窑的需要,又自己烧砖,土法上马(当时富拉尔基砖厂的红砖也
很紧张,原订60万块而没有付足)。水泥钢材全需外进,整个工程动用民工150人,同时还雇用
家属临时工100人,总造价为291,467.94 元。隧道窑的建成,是农场制砖史上一个重大成就,
其工艺设备,生产能力和方式,当时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先进的,使农场制砖工业产生了一个
大的飞跃。隧道窑虽然建成投产,但因当时农场的资金有限,一些附属工程还没有建完,所需
设备还不齐全。如顶丝机房没盖,装车室没有,窑车只有48台,循环车少,其主要是缺少钢材,
无法制做,使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没有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隧道窑长84米,周车42台,
设计能力每小时出红砖一车,每车可码1700一1800块,每昼夜可出红砖4万多块)。
附“隧道窑的生产过程简介”
隧道窑的生产过程,全部是自动化的机械作业,它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快速的生产出
红砖。
1、码车,把砖坯按指定数量和要求码好车以后,从大窑南头预温带通过顶丝机往里进车。
2、培烧,当窑车移动到大燃烧带的时候,从上面投煤孔按时投煤烧窑,等温度达到一定
程度的时候(一千度以上)坯子烧好。这时,窑工可以通过坯子燃烧色彩的程度,来指示继续顶
车,以此类推,烧好的坯子顶到冷却带经过冷却,燃后从窑北头出来,即成烧好的红砖。
3、引风机的作用,引风机是安装在大窑南边进窑车的入口之处,通过电力或座机带动引
风叶轮的飞速旋转,以达到迫使煤烟顺着巨大的风力升入高空。引风机是逆着进车的方向往回
抽风,可以将向前移动的燃烧砖坯的火舌,迫使其向相反的方向推进,同时可以起到窑车的新
陈代谢,接通火种,继续燃烧的作用。
1959年至1970年这十四年间,砖厂不是独立生产单位,没有经济核算,生产出的产品销售
及人员的分配都由场营建部门代管。但在经济管理和工资的使用上,1956年至1962年,采取的
是计时和计件两种办法。1963年砖厂搞大包工,计件承包,并签订合同,规定每上交一块红
砖付给四分钱,这种办法调动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当年每个工人除基本工资外,还平均多收
入200元,砖厂也盈利,是在砖厂历史上挣钱最多、经营最有利的一年。1964年至1966 年取消
了大包工,工人继续实行基本工资,挣日薪,搞计件管理。1967年至1978年,工人一律实行日
薪工资。1979年至1982年实行定额加奖励的办法,并实行承包合同和制定生产责任制。但近几
年产品质量差,生产的红砖销售不出去,没有充分的利用好先进的设备和工艺,生产下降,加
上管理和经营不利,造成亏损。1983年农场又加强和充实了砖厂的领导班子及技术和管理人员,
并投资几十万元,聘请外地的技术人员对砖厂进行技术和设备的改造,现以初见成效。
鹤山砖厂,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已成为设有成品、半成品、干燥三个车间的规模较大,
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制砖工业企业。从1956年的落后手工制砖生产方式发展到现在先进的机械
化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可以说1968年自制制砖机的成功和1972年隧道窑的建成,
这两项制砖生产中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和成就,为农场砖业生产向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现代化
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八十年代砖厂将以更大的步伐朝前迈进,会以更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
的面前。
附: 砖厂历年红砖产量及经营成果统计表 单位:万块、元
四、加工厂
加工厂是1968年开始兴建起来的以粮油加工为主,同时进行副食品,冷饮加工生产的小型
轻工企业,迄今已有十六年的历史。
在这十六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农场体制的两大变化,一是1968年组建兵团,二是
1976年兵团撤销,农场体制恢复。这两个时期的变化都对加工厂的发展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兵团使粮油加工业有了一个雏型,为建成一个小规模轻工企业打下了基础,而农场则给予充实,
巩固和壮大,使加工厂迅速的发展成为一个定型的粮油加工和进行副食品、冷饮生产的轻工企
业。但主要还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上升,农场的发展壮大,特别是职工群众众生活的需要而
兴旺起来的。1968年至1985年,这十八年的时间,是农场的粮油加工业以及副食、冷饮生产发
展最迅速,最重要的阶段。因为从1968 年起,农场已成为具有独立经营和进行各业生产能力
的企业,随着农场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农场各项建设和职工群众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物资需要
生产自给,再不能依靠国家来解决。特别是人口的增长,日常生活中对粮油加工和副食品的需
求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更要自行解决,这样就加快了粮油和副食品生产的速度,从而使企业性
的加工厂得以发展、壮大。在农场创建迄今三十六的历史里,轻工业生产发展的缓慢。虽然建
场初期(1949年)就曾建过加工厂,但是半途夭折,未能保持下来。
1949年,鹤山农场创建的当年,就在嫩江县城内建成了一个油房,准备从事粮油加工生产,
一方面可以自行解决职工生活所需的粮油问题,另一方面为将来农场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打下
基础。但由于当时缺少机械设备和不懂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又不太太稳定,农场的体制变动频
繁等影响,使这项事业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959 年这十年的时间里,农场只建立了一个粗粮
加工点,由场机关经营,设在原日本人(开拓团)修的大木棚里,加工苞米等粗粮。同时还建立
了一个酒房,用自己生产的粮食酿制白酒,规模极小,没有机械设备,就用土法生产。1959年
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发生了一场火灾,把农场仅有的这个粗粮加工点的简陋厂房和设备全部烧
掉了,从此粮食加工这个生产项目停止了十年。
建场初期的二、三年时间,农场的职工实行的是供给制,一切生活所需物资全部由国家供
给。五十年代,供给制不存在了,但农场的粮油主要依靠国家供应,当时九三总场设有粮油加
工厂,各分场的面粉,豆油全由总场供应或到嫩江县去领。这种情况,说明农场当时没有粮油
加工任务,同时也没有能力和必要进行粮油加工生产,但主要的还是,农场建场时间短,经营
规模和范围小,工业发展迟缓,没有能力办各种工业,阻碍了粮油以及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农垦事业飞速发展,农场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1968
年组建兵团后,团领导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方便和满足职工生活需要,解决粮油自给问题。
成立了三个独立排,拿出一个排专门进行粮油加工生产,当年就建了一个榨油车间,购买了榨
油设备(我国自产的卧式、螺旋冷榨油机),因条件有限,车间设在一座小草房里,面积200平
方米,用人工代替主要动力。当时进行豆油生产是一项笨重的体力劳动,虽然工艺很落后,
但日产豆油可达400斤,解决了全场的吃油问题,这个榨油车间的建立,就为以后发展奠定了
基础。紧接着1969年7月份又开始建立面粉加工车间,从施工建厂房到投产共用了两年时间,
1971年下半年正式投产。面粉车间的建立,农场的投资很大,修建了287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厂
房,购置35型全套制粉机,配备工人26 名,产量每小时可达520斤。面粉车间始建就比较正规,
机械化加工生产能力很强。在榨油、面粉加工业建立同时,酿酒生产也得到扩大和巩固,设备
更新,技术、质量、产量都得到提高。1968年到1971年,经过四年紧张的建设和发展,榨油、
面粉加工,酿酒三个生产项目得以完善和定型。
1973年随着农场的发展,面粉车间扩建,机械设备更新,厂房又扩建了153平方米,加高
为二楼式,改进了以前单机单筛的工艺流程,新购置了6台先进的125型制粉机,代替了4台65
型制粉机,还增加一台拉丝机,工艺改进,生产速度加快,日产量由过去12000斤上升到24000
斤,提高一倍。1974年,油房原有卧式冷榨油机废除,开始筹建液压立式自动榨油机,修建砖
瓦结构的新厂房,榨油生产开始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经经一年的筹建,榨油车间于1975
年建成,厂房总面积315平方米,液压立式自动榨油机安装完毕,并配备了一台0.5制蒸发量的
锅炉,还修建了一个小浴池,解决了工人洗澡问题。打料、清粮等工序全部改为机械化作业,
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另外经营项目也开始增多,挂面、
汽水加工投入不成批量的生产。随之1976年榨油车间正式投产,年产豆油16OO00斤,面粉产
量还保持在4000000斤以上,白酒产量仍在7万多斤左右,挂面、汽水、皮革加工业都有发展。
除此以外,当年又扩大了经营规模,成立了糕点车间,生产麻花、油条、月饼、面包、饼干
等副食品,供应全场,满足了职工群众的需要,为农场的轻工业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977年加工厂职工总数已达到171人,厂房总面积已达2701平方米,已有榨油、面粉、糕
点、酿酒等生产车间,机械设备配套,工艺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稳定,经营有利。年总产值
80.5万元。其中粮油加工占76万元,酿酒占4.7万元,糕点、冷饮等生产都有成效。各项产品
的质量都较好,其中:酿酒车间生产的鹤山老窑酒,酒香味美,誉满场内外,颇受欢迎。由于
农场对加工厂的建设比较重视,给予大量的投资,加之广大干部职工有艰苦创业,忘我劳动精
神,使农场的轻工业生产在几年的时间里迅速的发展起来,不但满足了本场的需要,而且还对
外承揽粮油加工业务,为国家增加了收入。此后,加工厂保持稳定的向前发展,做为独立的工
业企业,在农场的工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农场的四大工业生产单位之一。随着农场
的发展变化,加工厂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到1983年,除面粉生产半途停工,后又恢复(1979年
停产,1983年4月份又恢复生产),酿酒生产1980年、下马,皮革工业发展缓慢外,其它各项
生产继续进行。1981年又增加了冰棍生产项目,购买了中型冰棍机,生产冰棍。榨油车间又扩
建增高400平方米,1983年糕点车间又购进一台远红外线食品考炉。机械设备在不断增添和完
善,技术工艺在不断提高和改进,产值在不断上升。从1969年迄今,加工厂先后经营了榨油、
制粉、糕点、挂面、冰棍、皮革、白酒等七个生产项目,除制酒业停产下马外,其它六项
都以不同的规模和生产能力继续经营。
在加工厂的发展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原加工厂厂长任永延,为加工厂的发展建设,特别
是制面粉和豆油车间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因疾病缠身、医治无效而逝世。
1985年至1983年加工经营成果统计表
单位:吨、万元
0000110;[/$$p]
说明:1977年以后面粉产值包含豆油生产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