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机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机事业发展概况


鹤山农场创建即为国营机械农场,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建场的宗旨之一。建场的目的和
任务是:“为国家增产粮食,积累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经验,培养干部,示范农民”。所以
农机事业是农场的一项重要事业,农机工作是农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发展农机事业,加速
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部机械化、现代化是农场的一项重要任务。
  1949年,农场初建就以机械为主要动力进行开荒种植生产,并基本实现了田间作业的机械
化。农机具的来源主要是由国家调拨、供给,当时所有机械设备全是外国产的(因新中国刚成
立,还未能制造出新的机械),进场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国民党和外国人丢弃在沈阳、哈尔滨
等地的各种农机设备,我们接收后归国有,农场可挑选使用;二是国家直接给农场从苏联进口
农机设备。此外,还有日本开拓团丢下的一些机械设备,主要有:“卡他必路”链轨式拖拉机、
52马力(柴油机)一台,“苦马”链轨式拖拉机、53马力(柴油机)一台,“兰斯”胶轮式拖拉机、
34马力(单缸柴油机)一台,“火犁”铁轮式拖拉机、24马力(汽油机)一台,这些机械使用到1951
年两场合并时全部报废。
  1949年、1950年两年,鹤山农场的机械h量发展的很快,各种农机具不断进场,投入生产
使用。所有机械设备都是由国家直接供给,农场只管维修、使用。为此机械设备的损坏率较高,
再加之机务人员操作技术差,多数驾驶员只会开不会修,农场又缺少修理设备和修理方面的
技术人员,一般的机械故障都得到外地去修,所以机械的利用率较低,时常发生故障,影响生
产。但广大机务人员能够刻苦钻研业务,学习技术,努力的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修理技术水平,
加强对机车的保养和爱护,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开荒建场和生产任务。
  1949年全场共有各种类型的拖拉机21台,其中:斯特兹10台、万国4台、福特2台、法尔毛
4台、维特兹1台,自动康拜因2台,各种农机具120余台(件)。
  1950年全场各种农业机械的数量猛增,其中:各种类型的拖拉机达48台(斯特兹增加到19台,
福利增加到6台,法尔毛增加到6台,维特兹增加到4台,万国4台,又新增加斯大林80号一台,
哈利斯1台,其它类型的拖拉机7台,比1949年增加了一倍多),康拜因14台、(其中自动康拜因
增加到11台,牵引康拜因增加到3台,比1949年增加了7倍),各种农机具达260余台(件),比1949
年增加了一倍多。(1950年的数字截止到十月份)到1951年鹤山农场与八一五农场合并时,鹤山
农场的机械力量又有大幅度地增强,各种类型的拖拉机已达75台,联合收割机已达46台(其中自
动式16台),汽车增加到7台,各种农机具已达503 台(件),其它动力设备,修理设备,加工设备
等机械设备也已增加到33台(件)。并为各种农业机械配备了相应的操作人员,机务人员(包括技
术人员)总数达254人。各种机械设备的型号、性能、数量、产地等情况,详见以下各表。
   拖 拉 机
0000142;[/$$p]
  注:两种合并后, “维特兹”、“哈利”、“福特”、“法尔毛”拖拉机及所配带的农
具全部交回北安国库,万国拖拉机归到场部,使用几年后陆续报废。
   收 割 (脱 谷) 枫 机械
0000143;[/$$p]
  注:两场合并后,摇臂收割机、捆割机交回北安国库, “哈利斯”自走联合收割机调场
部科研站。
   主要农机具 单位:台
0000144;[/$$p]
接上表
0000145;[/$$p]
  注:两场合并时,畜力农具基本都以报废,其它机引农具上调场部一部分,剩余的使用
几年后也陆续报废。
汽 车
0000146;[/$$p]
  注:两场合并后,汽车全部上交场部统一管理、使用。
  从以上几个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鹤山农场从1949年到1951年与八一五农场合并之前的两
年时间里,农机事业发展的速度是飞快的,机械力量是很强的,已基本达到或实现了农业生产
全部机械化的程度,充分显示出机械化农场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说明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结
束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之际,党就高瞻远瞩地制定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农
业生产将要实现机械化并向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的炮声还响彻在淮
河两岸,长江南北的时候,就付诸于实践,开始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创建大批的机械化国营农场。
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机械力,使这些机械化农场迅速地发展壮大起
来,为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及现代化生产建设闯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培养了
干部,做出了贡献。
“国营农场是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是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中最高的组织形式”。对于
它的创建和发展建设,党和国家极为重视和关怀,特别是对于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生产的
机械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支持,投入资金,调拨机械,保障生产的需要
和农业机械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鹤山农场创建时期的农业机械全部由国家供给,从1951年始,农场才走上了自己发展和国
家帮助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
  1951年两场合并,鹤山划为第二作业区以后,由于场型缩小,土地减少,大部分机械设备
上交或报废,机械数量相应地减少,只剩有“纳齐”链轨拖拉机7台,“C一4”自动联合收割
机4台,“C一6”牵引联合收割机5台等一部分相应的农具,机械化程度降低。到1955年作业区
改为分场后,农机事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1958年链轨拖拉机增加到18台,胶轮拖拉机增加到
3台,汽车1台,“C一4”自动联合收割机增加到7台,“C一6”牵引联合收割机增加到9台,其
它各种主要农机具增加到159台(件)。
  随着生产规模及农业技术的要求,我场的农业机械化在不断地向前发展。1960年机械力量
增加到:链轨拖拉机389(此数字包括旭光农场,下同),轮式拖拉机10台,联合收割机37台,
主要农具328台(件),其中五铧犁39台,轻、重耙88台,播种机55台,中耕机41台,镇压器55台,
联结器37台,割晒机4台,拾禾器3台,与此同时也相应的发展了非田间机械及工副业机械,如
扬场机8 台,精选机3台,饲料粉碎机7台,碾米机2台,榨油机1台。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作业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由建场初期主要从事简单的翻、耙、播、镇压、中耕、联合收割等
项作业和翻地深度18公分,逐步发展为由单项翻地到代合墒耙地联合作业和翻地深度27公分以上。
播种机由播麦、播豆到能播杂谷,并由平播到起垄作业,从24行发展到48行。镇压随着防风保
墒的需要,除增添花轮镇压器,中耕机的单、双翼锄铲作业外,又改革了起垄分土器及两耢一
趟。由于农业技术措施的改革,出现了割晒机及牵引架,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麦分段
收获。
  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耕大豆茬或浅翻播种,充分发挥了灭茬耙的作用,为达到
浅翻的目的增添了缺口重耙。根据土地由于多年耕种,大部分土地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壤有机
质大量减少,需大量增施粪肥的需要,而更新了双箱播种机,同时也搞了加大施量的改装,对
收获机也作了第三清洁室及大豆低割装置的改装,保证了丰产丰收的需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经营成果的不断提高,1966年全场已拥有链轨拖拉机81台,全部更新为
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并从1967年起东方红--75拖拉机开始进场。到1975年两场合并后,已
拥有链轨拖拉机98#,其中东方红—54拖拉机78台,东方红--75拖拉机20台;轮式拖拉机32台,
其中朝鲜的千里马--28拖拉机2台,罗马的尤特兹一45拖拉机15台,铁牛一55拖拉机6台,东
方红—28拖拉机7 台,东风—30拖拉机2台;联合收获机械91台,其中GT一4,9收获机21台,
KT一3.0收获机20台,C一6收获机37台,东风收获机12台,E一512收获机1台;主要农具754台(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条件的改善,为减轻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更新和改装了一部分
液压升降犁。针对土壤结构的变化,试用了窄翼及深松犁铧,效果良好,大有发展前途。又搞
了联结器不用大轮的改装,减少了压苗伤苗,保证了高产稳产。中耕机也作过中耕追肥和中耕
梳苗的试用,对大豆、玉米等作物的苗间除草很有利用价值。为了有效利用农时,充分发挥药
剂灭草的作用,达到灭草的目的,从国外引进一部分灭草机械,还自行设计、自己制造了机引
喷雾装置,达到每个生产队1—2套,解决了航空灭草要求条件高,延长农时,降低灭草效果,
危害林带的矛盾,受到农业生产队的欢迎。
  我场农业机械化主要是随着生产规模及农业技术的要求和经营成果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
起来的,1980年前后的几年,场每年都投资70一140万元用于购置机具,更新设备,改造机械
状态和技术性能,使之适应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到1985年底,全场已拥有链轨拖拉机118台,其中东方红一54 拖拉机86台,东方红--75拖
拉机32台;轮式拖拉机88台,其中尤特兹—45拖拉机11台,铁牛--55拖拉机48台,东方红--28
拖拉机9台,捷克—65拖拉机6台,上海一50拖拉机14台;联合收割机107台,其中东风一65自
走联合收割机18台,E一512自走联合收割机31台,E一516自走联合收割机1台,GT一4.9牵引
联合收割机28台,GT 一3.0牵引联合收割机25台,C一6牵引联合收割机4台;各种主要农具1008
台(件)。118台农用链轨拖拉机平均每台拖拉机担负耕地面积2221.5亩,总马力为6396马力,
平均每马力担负耕地面积41亩。107台联合收割机平均每台联合收割机担负耕地面积2449.8亩。
  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场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也生
产全部过程的机械化。
  此外、在六十年代初期,国务院农垦部曾在垦区搞过重点机械化农场和重点机械化生产队。
当时鹤山农场第一生产队和旭光农场第一生产队在1963年被列入农垦部第一批重点机械化生
产队。接着1964年鹤山农场第六生产队、第七生产队和旭光农场第二生产队、第三生产队、第
四生产队又被列入农垦部第二批重点机械化生产队,旭光农场被列入农垦部重点机械化农场。
  建立和武装重点机械化生产队(场)的目的:就是要扭转国营农场当时的单位面积产量、劳
动生产率商品率低,生产成本高的局面,变“三低一高”为“三高一低”。
  机械化生产队的奋斗目标是:完成和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四、五、八”指
标。
  重点机械化生产队的主要条件是:有15,000亩左右耕地的生产队,应当配备拖拉机十二
点五个标准台(其中东方红54四台或东方红75一台,东方红54三台,小型的铁牛或东方红28二
台);康拜因四台(其中自动康拜因一台,牵引康拜因三台);汽车四辆及其它配套的农机具。
  对重点机械化生产队建立后在生产上的要求是:近期要求达到粮豆平均亩产200斤,每个
农业工人年生产粮豆30,000斤,商品率百分之八十;远期要求达到粮豆平均亩产400斤,每个
农业工人年生产粮豆60,000斤,商品率百分之八十。
  按着上述规定和要求,鹤山、旭光两场分别加强了各自被列入农垦部重点机械化生产队的
建设和组织领导,生产等各项工作,使重点机械化生产队很快的发展起来,工作取得了成效,
推动和促进了农场的生产建设,但到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后,重点机械化生产队的建设工
作受其影响而结束。
  附:鹤山(旭光)农场历年农业机械拥有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