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机标准化作业

第三节 农机标准化作业


机务工作的水平.主要反映在机务管理的标准化活动上。它的内容包括农业机械的更新和
充实,机务人员的培训和机械作业、机械维修的“标准”。这些活动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开
展了,十年动乱中,各种规章制度横遭破坏,标准化也夭折了。一风吹掉了各种规章制度,机
务工作无章可循,从机务管理到田间作业都存在着严重的混乱现象,再加上1978至1979两年间
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机务队伍青黄不接,严重缺员,给机务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因此,场党委
决定调配了一批五十年代的老机务人员,安排职工子女充实机务队伍,。并在每年的冬季用分
批轮训的办法,使之迅速掌握机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恢复和重新建立了各项规章制
度,按照“十项标准”的要求,在场内重点抓了十二队,使其实现和达到“三库一场”及机车
的“五净四不漏”的标准,要求成为全场第一个“农机标准”生产队。随之在全场开展了“标
准化”活动,接着四队、一队、六队、九队、十队、三队、二队、五队、十四队、十五队、七
队先后实现了“农机标准化”。这些生产队的机务管理、维修保养、机械作业等工作并井井有
条,文明生产尉然成风。
   拖 拉 机、联 合 收 割 机 拥 有 量 单位:台
0000147;[/$$p]
主要机具设备拥有量(二) 单位:台
0000148;[/$$p]
0000149;[/$$p]
0000150;[/$$p]
在农场的机务工作中,搞好农机标准化是很重要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其影响也是直接
的、极大的。为此建场至今,农场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特别是农机部门、生产部门和机务
人员都非常重视抓好、搞好、做好农机标准化作业,提高粮食产量和经营成果。
  建场初期,农业机械化在新中国来说还是新兴起的事业,所以没有经验,主要靠实践中探
索。农场初建时在开荒翻地的工作中,按当地农民的说法是: “翻深了不好,会翻上冷浆土
的”,因此当时开荒深度定到18公分,即不清理荒场又不分区,地头也不打起落线,也不带小
铧和犁刀的自由方式去干。经过几年的耕作,到1952 年才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分区内外套
耕法,把五铧犁减少到四铧犁,最后减少到三铧犁,并必带全套犁刀小铧,耕地要耕到头、耕
到边,在深度上由18公分加深到20公分一22公分、22公分一24公分、25公分一27公分、27公分
一30公分,1953年又提出翻平,地头齐,扣的严的作业标准。机车、机具的状态必须保证完好,
耕地前必须验明地号及荒场,清理好地面的杂物、树、草等。并把标准作业列入评比竞赛和进
级考核的主要条件之一。
  1953年又针对试播种量的精度和准度问题,提出试播种量时一定要考虑轮子的打滑系数和
田间整地好坏而使播种机颠簸振动等对播量的影响,确保试播种量的精度与准度。为了使播深
的变化幅度失调量缩小,在地头一次加种不能过多。如果垄长时可两头加种或在地中间加种一
次,以免机身过重使轮子压地过深而又使开沟器入土过深,造成播种过深,影响种子的发芽出
土。
  在作业标准上,由于缺乏经验,也出现过“过左”和“过右”的错误作法,给生产造成了
很大的损失。例如,1950年种小麦用的是当地的杂种,生长的株高不一,在收获时农场提出的
割茬高度以不漏掉麦穗为止,使一般的割茬高度都在30公分--40公分之间,结果秋翻地时又搞
田间清理,翻后的地全部漏“胡子”。到1951年麦收时吸取了1950年割茬高、影响秋翻地质量
的教训,但又对小麦割茬的高度提出了过“左”的要求,规定割茬高不准超过10公分,否则就
给予驾驶员撤职查办的处分。1951年雨水比较调和,小麦长势好,株高都在1.10米以上,但因场
规定的割茬高度不准超过10公分,而大大地影响了麦收进度,以至到8周下旬其收割进度还不
足百分之二十(当时全是联合收割)。结果从8月下旬开始连雨四十多天,造成收获损失达百分之
五十以上,因机械无法下地,绝大部分小麦只好用人工收割,而使大部分小麦生芽,脱谷到新
年还未结束,1952年春,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部长杜者衡来农场检查工作,在群众大会
上批评说:“就是编草帽一根麦杆也编不完,还接呢?
我们种地要的是粮食,不是要麦秆”。1952年麦收时吸取了1951年割茬过低的教训,又提
出了以不漏麦穗为止的过“右”的要求,小麦割茬都在50公分以上,这样小麦是收回来了,但
又给秋翻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原因是:想到1950年秋翻地潺“胡子”是因不带犁刀、小铧造
成的,所以对1952年的秋翻地又提出必须全部配带犁刀和小铧,不准漏“胡子”的标准,否则
将驾驾驶员撤职查办。这样在秋翻地过程中,因田间没有清理过高的麦茬,而使作业时堵犁严
重,极大的影响了秋翻进度,结果造成1953年春翻任务加重,影响了播期。
  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从1953年以后逐步实现了科学的农机标准作
业。作业程序开始连贯,前一个作业程要给下一个作业打下基础,标准化作业程度提高,明确
了农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而且农场在每年的冬季都要举办机务训练学习班,分批
轮训机务人员,并规定学习的课程中必须有百分之三十的农业知识,驾驶员进级考核也必须有
农业题目,改变了过去那种机车驾驶员只懂机务而不懂农业,使农机作业和农业生产不能很好
的结合的局面,从而提高了驾驶人员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提高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标准,对
农业的丰产丰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田间作业时一般都是每车一线,有条件的生产队是一台车一个地号,便于检查作业质量,
增强机务人员的责任心,更好地实施标准化作业。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作业方
法,1954年至1955年先后创造和推广了V型打道,自动车行走卸粮,牵引车定点卸粮和平台式
行走卸粮等方法,对降低损失,加快作业进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进入七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农机标准化作业进一步完善,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认
真贯彻执行,广大的机务人员刻苦学习技术,认真钻研业务,不断地提高作业质量和标准,保
质保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机械作业任务,保证农业生产不误农时,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