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机改革

第五节 农机改革


我场的农机改革工作是随着生产和机械作业的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降低机械消耗、节省资金、适应生产条件,推动农机事业的发展而进行的。建场三十多年,广
大的机务工作人员,在农场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号召、指导下,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成功地
进行了多次、多项目的农机改革,应用于生产实践,效果良好、显著,为发展垦区的农机事业
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建场至今的农机改革项目主要有:为了翻地扣的严,在大铧上加延长板;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灭茬耙的双方向轮改为40度弯轴单向单轮;为了整地整的更加平整,增
加了条耢子、木耢子及铁和链轨板耢子等多种耢子;为了达到施肥量和播种量,对播种机作硬
式和软式的串联改装;为了及时镇压、做过播种和镇压串联作业的改装;为了达到最高要求播
种量,对排种传动齿轮进行增加齿数的改装;为了播种接合线少漏格,把原软线划印器改为硬
杆划印器;为了大豆起垄播种,创造了锄尺分土阪;为了解决雨涝地陷车的问题,将自动收割
机改装成双轮和改胶轮为链轨,将牵引收割机的前轮改装为双轮,后轮加宽,并改装了割晒台
及拾禾台,将4.9收割台改装为8.0收割台,同时又改装了能收割倒伏小麦的收割装置,降低大
豆割茬低割装置,将原链条传动改角带传动,改装了第三清粮室、分离、清粮、回收等机构;
特别是在收割机上的改装成功,促使收割机制造厂对原设计做了很大的改型,又新生产了3、
3.0、3.6割台和2.2拾禾台、把滚动筛改为箭式筛,把链条传改动为角带传动的新型机器,对减
少收获损失,加快作业速度,提高产量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鹤山农场建场三十多年来,在农机改革、技术革新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很大的,成绩
也是很显著的。特别是1959年第一生产队的机务工作人员,大胆的、科学的进行农机具的改革,
成功地创造了“大豆机械化垄作栽培法”和“两耢一趟”的田间管理方法,对大幅度地提高
大豆的产量,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以前,农场种植大豆全都是平播、
不起垄、产量低,所用机械也不能进行起垄作业,只适合平播作业。当一队的机务工作人员经
过反复的研制,科学的、合理的改装农机具,使之能适应大豆垄作栽培获得成功后.1959年即
在一队大面积试行,其结果1959年大豆亩产量达到246.7斤,比1958年的大豆亩产量106斤多出
140.7斤,提高了一倍多。从此鹤山农场全部实行“太豆机械化垄作栽培法”和“两耢一趟”
的田间管理方法,至今这项成果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应用,不断地得以改进和完善。
  此项成果,当时在全垦区及全国范围内属于首创,影响和作用极大,为此受到国家有关部
门的肯定、表彰和奖励。主要革新创造人之一的第一生产队机务工人王文德,1959年被评为黑
龙江省农业劳动模范,并被邀请进京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庆活动;主要革新创造人之一的场农
业技术员苏文泉代表鹤山农场参加了“全国垄作机械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此项成果的
学术论文。为此,1959年鹤山农场第一生产队和鹤山农场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的先进单位。
 注:此项成果的详细情况见附录篇文征章所附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