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机务管理和机务人员的培训

第六节 机务管理和机务人员的培训


机务管理工作是农场整个机务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机务管理工作搞的好坏,直
接影响着农机事业的兴衰,影响着农业生产及其它各业的生产,也是关系到如何搞好农业机械
化建设,全部实现机械化及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为此,建场至今,农场十分重视搞好
机务管理工作,采取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机务管理规章制度和设立专职管理机构、管理人员,
加强思想教育和职工道德教育等方法和措施,保证机务工作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和农机事业
的自身发展。
  搞好机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级组织。从建场至今,农
场一直设一名主管机务工作的副场长或有一名场领导分工主抓机务管理工作,生产队的机务工
作由队长或副队长主管.从1978年开始每个生产队配备一名专职机务副队长,抓机务管理工作。
机务组织,建场初期及五十年代设立机耕队,机耕站,六十年代以后生产队逐步设立机务排、
班、组,实行单车承包,班组承包,加强机务管理责任制。因农场是以机械化生产作业为主,
所以机械数量多,机务队伍庞大,搞好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对此,农场从创建之日起至现在,
一直实行场、队两级的统一管理、统一领导,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整体管理体制,防止了机
务工作在组织领导上的混乱,而不能较好的、协调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第二,制定严格的管理
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搞好机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可
以使机务人员有章可循、行有规范,做好本职工作。
建场三十多年起,农场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种责任制,在机务工作中贯彻执行,效果显著。
  我场的机务管理工作,建场初期比较混乱,主要原因是没有经验,缺乏管理人员和必要的
规章制度,同时也由于农场初建,条件极差,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机械设备的损失
很大,如1950年冬季一次就冻坏了十几台“纳齐”拖拉机的水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不
断积累和总结,教训的不断吸取和借鉴,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机务管理工作逐步好转,到六十
年代初期已基本走向正规化。但因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持续十年之久的动乱,严重地干
忧和破坏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机务管理工作也难以幸免。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后,机务管
理工作开始好转,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工作走向正轨,开始兴旺发达,
机务管理工作也是局面一新,场重新制定和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及责任制,加强了领导和管理,
广大的机务人员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责任心,使我场的机务管理工作井然有序,面貌一新,
走上了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鹤山农场的机务人员主要由场自己培训,其方法是场;每年冬季都举办一到两期或三期轮
训班,由场机务技术人员授课,进行机务理论知识及部分农业知识的学习。利用冬闲时间,集
中培训机务人员,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应用于生产实践,与实践相
结合,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效果较好。建场时期,机务人员极为缺乏,特别是开
荒生产急需大批驾驶员,农场就在1949年冬季和1950年冬季及利用业余时间,采取边生产边学
习,冬季半天工作,半天上课学习的办法,培训机务人员。由于学员们刻苦认真的学习,努力
钻研技术,场领导和技术人员组织领导有方,大批的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初步掌握了驾驶技
术和一般小故障的排除技术,随即上车驾驶,.投入了开荒生产的战斗中。虽然这些学员的驾驶
技术及修理技术非常差,多数只能开而不会修,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问题,但他们以极大的革命
热情和刻苦的学习精神,边干边学,出色地完成了开荒建场的艰巨任务,并很快地提高了技术
水平,后来大部分成为农场机务工作的骨干,为造就和壮大农场的机务队伍奠定了基础。从此
以后,农场就采取利用每年冬季培训机务人员,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出一批批
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技术水平较高的机务人员。
  机务队伍是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机械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发展壮大的。建场三十多年来,
机务人员增长的速度很快,到1985年机务工人总数已达上千人,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战斗
力很强的,庞大的机务队伍。
   机务工人的增减变化情况详见下表
1957年一1982年机务工人数统计表
00001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