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第二节 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鹤山农场的交通运输业是随着场型的不断扩大和经营成果的不断提高,根据生产和生活
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建场三十六年,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运输工具从五、六
十年代的牛马车发展到七、八十年代的小型车、汽车,由畜力变为机械动力,并将过去的以场
内运输为主变为现在的对外承包运输业务,产生了较大的飞跃。不论是机械力量还是运输能力
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发达的机械化交通运输工具,对促进农场的经济建设,方便生产和职工群
众的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我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上,交通工具主要经历了马(牛) 车,轮式拖拉机(小型车),
汽车三个时期。而历史最悠久,并且在不断发展的仍是轮式拖拉机,它从建场就有,至今一直
在不断地更新和增多,是我场保证农业生产和职工群众生活,特别是田间作业的主要交通运输
工具,它适合于本地丘陵漫岗,道路不平,夏季泥泞,冬季滑润的特点,便于田间作业和短途
运输,其发展趋势胜于汽车,而深受家庭农场的欢迎,而且型号、马力越小,越适合于家庭农
场的需要,因而轮式拖拉机在我场发展的很快。
从建场到六十年代初,我场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是马(牛)车,不论是生产还是生活,货运
还是客运都离不开马(牛)车,农场虽然有几台轮式拖拉机,但远远满足不了交通运输量的需要。
无疑落后的交通运输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当时农场受政
治运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经营状况不佳,经济条件有限,使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缓慢。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农场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加强和发展,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成
果的提高,生产和职工群众的需要,原始的落后的马(牛)车,逐渐地被先进的动力车所代替,
轮式拖拉机和汽车开始增多,一般远距离的交通运输和农场各种生产项目、生活的主要运输任
务都由动力车辆完成,从而加快了物资的流通,人员的流通,及各种信息的传递,保障了生产
和生活的需要。但这并没有全部解决农场的交通运输问题,畜力车仍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很大
的服务作用,以至到八十年代,畜力车在农场仍没有消除,只不过其作用在农场的交通运输行
业中不再占主导地位。
兵团时期的八年,农场的交通运输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运输能力和机动车辆都有所
提高和增加。并且建立了一个专业的交通运输单位一一汽车队(运输连),开辟了农场交通运输
专业化,企业经营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以汽车队为主体和中心的,可经营场内外运输业务的
交通运输体系。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后,我场的农业生产及其它各业生产开始有所好转,特别是在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和鼓励下,我场的生产经营开始扭亏为盈,经营成果稳步上升,各行各
业兴旺发达,交通运输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汽车、轮式拖拉机及其它小型机动车辆不断增加,
交通运输十分活跃,不仅满足了本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且汽车队还到外地包揽经营各种运
输业务,为农场增加了收入。到1985年全场汽车已达44台,其中载重汽车34台,其它各种汽车
还有起重车、大客车、面包车、北京吉普、三轮摩托车、130客货车等;轮式拖拉机88台,其
中非农业单位用15台,农业生产队73台,平均每个生产队在4台以上;并且拥有一支驾驶技术
水平和修理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队伍,全场机动车辆的载运能力达500多吨。随着农场生产规
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项目的不断增多,交通运输业将更加活跃,兴旺发达。
汽车的发展与汽车队的建立:建场初期的1950年,鹤山农场就有两台汽车,一台是苏联制
的3NC150型载重汽车,马力50,载重量3.5吨;另一台是美国制造的F—OUa型载重汽车,马力
45,载重量3.5吨。两台汽车都是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拨给农场使用的。但因当时驾驶及
修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两台汽车没能很好的发挥作用。1951年,鹤山八一五两场合并为鹤
山八一五农场,场部设在八一五,鹤山为作业区,汽车归场部统一管理使用。此后多年我场没
有配置汽车。1962年我场由分场改为独立场,实行单独核算后,九三农垦局汽车队调拨给我场
一台51嘎斯车,载重量2.5吨,75马力,并随车调来一名驾驶员。这是我场独立后的第一台汽
车。1964年场又购进一台南京嘎斯汽车,1965年九三局汽车队又拨给我场一台51嘎斯汽车,共
配备驾驶员6人。1967年又进了两台解放牌汽车,其载重量为4吨,955力,人员增加到8入。
1968年又有4台解放牌汽车和1台51嘎斯汽车进场,这时全场已有汽车10 台,人员18人。为此
场决定成立运输排,对汽车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开辟专业化的交通运输业。1969年到1970年
期间又进场四台布切奇汽车,载重量5吨,马力115。这时我场已经改建为兵团四十五团,1970
年12月25日团党委决定在运输排的基础上组建运输连(汽车队),扩大运输范围,提高运输能力,
加强对交通运输业的经营管理,运输连初建时设连长、指导员各一人,会计、统计、出纳各一
人,文书、司务长、油料员各一人。其驾驶、修理等各种技术人员已有30多人,各种型号的汽
车14台,运输连开始建立就实行独立经营核算。1971年末,团决定将原水利排合并到运输连。
水利排有12人,两台铲运斗,一台推土铲。但1972年团又将水利排调出合并到战备一连。1975
年两团合并,原五十二团运输连的全部人员和车辆归到四十五团运输连,规模扩大,人员和车
辆增多,汽车以达21台。1973年恢复农场体制后,场将运输连改为汽车队,相继又购进东风、
依发等各种新型载重汽车和客车,增加了人员。到1985年底,汽车队已有各种型号的汽车35台,
其中载重汽车33台(解放20台,依发4台,东风2台,南京嘎斯4台,51嘎斯3台),起重车一台,
大客车一台。职工95人,成为专业化经营的交通运输企业。
在我场汽车是完成大型运输任务、突击性运输任务,交粮和运输生产、生活物资及客运的
主要工具,它除保障完成场内各种运输需要和任务外,并对外经营,广开门路,承揽各种运输
业务,为场增加收入。八十年代起,本场轮式拖拉机和各种小型机动车辆增加的很快,场内各
种运输任务及短途货运,均可完成。这就使汽车的运输能力和特长难以在场内施展,必须以对
外经营运输业务为主,方能充分地发挥汽车的作用,保其使用价值,多得收入。
轮式拖拉机(俗称小型车)的发展及其作用:轮式拖拉机自从建场就有至今仍在不断地增多,
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有很大的作用。建场初期轮式拖拉机即是田间、麦场作业的动力(如:
翻、耙、压、耢地、脱谷,打场、扬场等),又是交通运输的工具,为开荒建场在工作中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根据资料记载,鹤山农场初建时,1950年就有轮式拖拉机12台。其中美国制造
的有:“万国”一台,引擎马力50,牵引马力35(1949年4月进场);“开沟机”一台,引擎马
力40,牵引马力40(1949年4月进场);“福特一×2”一台,引擎马力22,牵引马力12(1949年4
月进场);“福特一×3”一台,引擎马力22,牵弓1马力1 2(1950年11月进场);“福特一X4”
一台,引擎马力22,牵引马力12(1950午3月进场);“哈利斯”一台,引擎马力29,牵引马力
20(1950年3月进场);“法尔毛×2”一台,引擎马力20,牵引马力11(1949年4月进场);“法
尔毛×4”一台,引擎马力20牵引马力11(1950年3月进场);“法尔毛×9”一台,引擎马力20,
牵引马力11(1950年11月进场)。苏联制造的有:“BT 3×3”三台,引擎马力22,牵引马力11
(都是1949年进场)。这些轮式拖拉机都是1948年沈阳解放时,从原国民党经营的沈阳铁西农机
厂缴获、接收过来,然后上级拨给创建农场使用的。这些机械在开荒建场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由于当时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管理经验,多数的驾驶员只能开而不会修,使机械状
态保持的不好,损坏率较高,很多机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再者这些
机械都是四十年代的产品,虽是由美苏两个科学技术比较发展的国家制造,但与七、八十年代
的水平相比,其质量和机械性能还是差的很远,所以寿命较短。1951年,鹤山八一五合并,轮
式拖拉机大部分上交场部,所剩无几,以至后来的十几年中,农场因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其它原
因,轮式拖拉机没能增添,其交通运输主要依靠胶轮大车(马、牛车)。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
在国家的帮助下,轮式拖拉机陆续进场,数量逐渐增多,有国产的,也有从外国进口的,进场
后,大多都用于交通运输,以非田间作业为主。到七十年代,轮式拖拉机大量增加,多数都是
国家调拨,农场自购,基本是每个农业生产队和非农业单位都有。八十年代轮式拖拉机已成为
农业生产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平均每个生产队有4台以上,不论生产需要还是生活需要,它都
是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即担负着生产队的货运任务,同时还担负着生产队的客运任务。
胶轮大车(马、牛车)从建场时就有,至今仍未淘汰,并一直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发挥着应
有的作用,不过它以不是农场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但在我们这丘陵漫岗,道路狭窄,崎岖不
平的半山区,它仍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所不能比拟的长处。
鹤山农场交通方便,有两条线,八个站之说。两条线是:富嫩铁路线,讷嫩公路线纵贯南
北;八个站之说是:境内铁路沿线经有对面泉、大泉、旭光、伊拉哈、双山、红石、一五四、
鹤山八个站之多,其中一五四站(工区)位于场部附近。场内陆地交通四通八达,场部与各队、
队与队之间畅通无阻。多条主干道路的路面为沙石结构,宽阔平坦,各种机动车辆均可畅行。
各生产队的田间土路,也较宽阔平坦,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建场之前,本地原是荒原
一片,无路可行,所有道路都是建场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农场自开,自建而成的。
我场地处嫩江、讷河两县的交界处,场内又有铁路和公路纵穿而过,交通运输方便,十分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