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鹤山农场党的建设与发展

第五篇 政治

第三十一章 党的组织与建设

第一节 鹤山农场党的建设与发展


鹤山农场l949年创建时,3月3日到达的第一批先遣队员中,只有场长丰年一人是党员。后
来从讷河县招收的学员中有一名党员,加上嫩江县委给丰年场长委派的警卫员(姓名不详)是党
员,共有三名党员。经嫩江县委批准,于9月份成立了鹤山农场第一个党支部,设支部书记一
人由场长丰年兼任。党支部归嫩江县委领导,同时丰年被选为嫩江县委委员。
  党支部成立后,即着手开展工作。但由于农场初建,党员极少,力量薄弱,加之当时的农
场还没有正规的党政领导体制,一切工作都实行场长负责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仿效苏联“一
长制”的做法,所有工作及重大事情都由场长和其行政领导人员决策,党的工作只限于进行思
想教育,鼓动宣传,抓后勤,搞好生产、生活的保障,以及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极少参与行政
和生产指挥工作。党的领导在建场之初,虽然力量薄弱,但并没有影响生产建设,相反的却有
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开荒建场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农场初建,人员成份复杂,大多数都是从
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为此加强党的工作十分重要。场党支部在嫩江县
委的领导下,虽只有几名党员,却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中流
砥柱的作用,他们不是夸夸其谈,枯燥无味的讲一些口号,而是深入实际,与建场人员同生活、
同学习、同劳动,向垦荒队员们讲深入浅出的革命道理,联系实际讲建场的意义。畅谈农场美
好的未来,以乐观的革命精神,高昴坚定的革命意志,去感染调动队员们的情绪,稳定人心,
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排除困难,解决问题,有力的保障和促进了农场的
开发建设。特别是身兼党支部书记的丰年场长是从冀察晋边区革命根据地过来的青年党员干部,
虽然年仅三十,却比较老练、沉着,善于做党的工作,富有朝气,能同群众打成一片,同甘苦
共奋斗,满腔热情的为党、为开荒建场呕心沥血的忘我工作。他以朴实、真挚的革命感情对待
每一个垦荒队员,以较高的领导组织能力和知识水平,用生动朴素而幽默的言行,激励着每一
个垦荒队员的心灵,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对农场的开发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实农场的骨干力量,l949年9月份上级又从讷河县各区抽调二十
二名党团员来场,其中党员一人。与此同时在各地陆续进场的人员中,组织上又选调了部分党
员充实到农场的建设中来。场党支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考察和培养,在本场的工作人员中吸收
了少数工作积极,思想进步,成绩显著,符合党员标准的先进模范人物入党,使党组织得到发
展壮大,增添了新鲜血液。这样到1950年底全场共有党员24名,占全场人数436人的百分之五。
在那艰苦的创业岁月,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团结群众,在各项工
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真正的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
  1951年鹤山、八一五两场合并,统称为鹤山八一五农场,总场场部设在八五一,鹤山为第
二作业区。此时总场成立了党的总支委员会,原鹤山农场党支部改称为“鹤山八一五农场第二
党支部”,因丰年调走、支部书记由陆有良副场长接任(陆有良1950年调入,l952年初调走)。
1952年至l954年总场体制变更,分别改称为九三农场和九三荣军农场,我场仍为第二作业区和
第二作业区党支部,支部书记由1952年任作业区主任的李殿良兼任,直至l954年调出。
  1955年经省批准,九三荣军农场下设的六个作业区改称分场,鹤山改为第一分场,同时省
委组织部根据农场的发展情况和党在农场工作中的需要,为了加强党的保证、监督及领导作用,
决定分场成立党的总支委员会。总支由书记和副书记及委员若干人组成,并设组织、宣传委员。
一分场由韩忠义任总支副书记(代理书记,1956年由嫩江地委正式任命为总支书记)。从此,我
场党的组织建设日臻完善,并开始了系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成为全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
  1958年,我场由第一分场改称鹤山分场(对外称鹤山农场),实行经济独立核算。与此同时,
原九三荣军农场第一分场总支委员会改称为中共鹤山农场总支委员会,经嫩江地委批准,张
振清任总支副书记(代书记、l959年任书记),并经九三荣军农场党委批准,由张振清(副书记)、
杨成栋(副场长)、李仁友(工会主席)、张成富(团总支副书记)及芦长福、吴绍坤、毕占海、
王荣贵、律长江九人组成鹤山农场总支委员会。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人员增多,党组织有了
很大的发展,到l959年全场共有党员86名,其中正式党员83名,预备党员3名,其中还有3名女
党员;全场共有基层党支部八个,其中生产队支部七个,场机关党支部一个,场直各单位的党
员都随机关支部活动。各党支部设书记或副书记一人,支部委员二至四人负责党内各项工作。
  分场党总支在九三荣军总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场的全部党政工作,加强了党对农
场的领导,保证了农场的建设发展。在场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政治工
作体系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加强了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促进了各项事业的
发展,保障了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令在农场的贯彻执行。及时的开展了各
项政治运动以及党和国家号召的各项活动,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1959年9月29日,经嫩江县委批准,接受新党员的权限下放到分场党总支一级。从此场党
总支有了直接批准纳新党员的权力,加快了农场党组织发展建设的速度。但当时又规定农场党
总支一级的纳新党员权限,只限于批准一般身份的群众先进分子入党,而下述人员的入党批准
权限仍由县委掌握:l、省委、省厅主管的干部(副场级以上);2、高级知识分子;3、过去受
过处分的;4、家庭地主富农出身;5、本人中农以上成份;6、历史上有重大问题;7、社会关
系复杂。九三荣军总场党委的批准权限是:除上级主管干部外,所有行政22级以上的干部和农
场l2级的人员入党均由总场党委审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情况下,严格纳新党员的审批
权限是十分必要的。
  1960年经齐齐哈尔市委批准,任命李仁友、魏金和为鹤山农场党总支副书记。
  1962年3月23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九三等四个总场,将其所属各分场改为独
立场。根据这个精神,嫩江县委决定:按着党章规定在各农场成立党委或总支。6月12日,嫩
江县委正式下达文件,批准原九三荣军总场下属各分场的党总支改为基层党委。为此,原鹤山
农场总支委员会改为鹤山农场基层党委,隶属九三地区农场管理局党委直接领导。1963年1月8
日,九三局党委任命黄国友为鹤山农场党委书记(1962年已到职)并经鹤山农场第一次党代会选
举产生和九三局党委的批准,由黄国友、薛兆祥、杨成栋、高振武、孙伟、李仁友、吴绍坤七
人组成中共鹤山农场第一届委员会。当年全场共有七个党支部,112名党员。
  1968年组建兵团,l969年鹤山农场党委改为兵团第四十五团党委,兵团的干部队伍由军队
干部和原农场干部共同组成,党政主要领导和股级(科级)以上干部正职由现役军人担任。兵团
组建后的第一任党委书记,由团政委张家伦担任(现役军人),副书记及其它副职党政群团干部
则大部分由原农场领导干部担任。农场实行兵团体制后,其建制和干部的职称,全部实施军事
化,其党委书记称政委,连队(原生产队)支部书记称指导员,兵团党委主要由团首长及三大处
的领导组成,并设党委常委会主持党委的日常工作。党委常委的成员主要由团首长(包括副职)
组成。党委成员的产生,不实行选举。
  兵团的组建,对农场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起到了稳定形势的作用。特别是兵团党委加强
了全场各级党组织的建设,使全场的党组织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有处瘫痪状态,党的各项工
作及方针、政策在农场得到及时的贯彻、落实,保证了农场生产建设及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
开展。兵团时期,党的工作得到加强和提高,特别是政治工作尤为突出,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
工作体系,提高了兵团战士的政治思想觉悟。兵团期间,党的组织得到发展壮大,吸收了大批
的先进分子入党,其大部分纳新的党员是符合入党条件的。但由于受“文革”的影响,按着林
彪、 “四人帮”搞的突击入党做法,降低了纳新党员的标准,把少数不符合入党条件或不具备
党员标准的人吸收到党内来,给党的组织增加了不纯洁的成份。
  兵团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发展的较快,1973年全团(场)共有党支部三十六个,其中包括司、
政、后三大处的三个支部。党员412名,每个支部都设正、副书记和委员,是基层单位的领导核
心。
  1975年,两团合并,统称为四十五团。其团党政领导和各项工作以原四十五团为主,原五
十二团合并过来后,党组织得到加强和壮大,党员共有785名,5月份经团党委讨论决定,全团
各基层党支部重新成立和排列,党支部共有四十二个,其中生产队党支部二十一个,团直属单
位党支部二十个。团党委书记(政委)仍由张家伦担任。
  1976年兵团撤销,现役军人撤走,农场体制恢复。原四十五团党委改为鹤山农场党委。1977
年由省委常委批准,黑河地委正式任命宋秀荣为鹤山农场党委书记,王志涛、宋卫平为副书记,
增设副场级以上的领导(党员)为党委常委,主持党委日常工作。同年5月17日,场党委决定成立
直属党委,设在机关,主要负责机关和场直单位的党群工作。直属党委由尉秀山任书记,焦风
林、陈桂琴(女) 任副书记,共十一人组成。6月19日经党委决定,又成立了旭光分场党总支,
负责分场的全面工作。
  1979年场党委决定撤销直属党委,成立机关党总支,主要领导机关各支部的工作。同时撤
销旭光分场党总交(因分场撤销),由场党委直接领导全场各基层党支部。同年苗精元调到我场
任党委书记,原书记宋秀荣调走。
  1983年按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农场党委不再设常委,并减少党委委员人数,党委委员只
设七至九人,主持党委日常工作。鹤山农场党委由苗精元、王绍库、徐海、王钦、李凤林、辛
壁、高景发七人组成,苗精元为书记,王绍库为副书记。各基层党支部的书记均由党委任命。
当年全场共有710名党员,四十五个党支部。
  自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场的广大党
员通过学习讨论党章修改草案和《关于党的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思
想和作风,从而提高了思想觉悟,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党内民主生活得到加强,开始
正常化,各种制度得以完善,党的战斗力和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加强和提高,党内领导干部的选
举和“文革”期间被取消的新党员的予备期得以恢复和实行,党的组织经过整顿得以纯洁,党
内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现象得到纠正和改变,党的威信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
来,真正的成为带领全场职工群众奔向“四化”的先锋队。
  附:鹤山农场党组织状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