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本场的文化事业,主要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根据形势的需要.开展各种健康
的、向上的,为广大职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力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适合本场和群众的特点,以活跃和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场至今三十六年来,在我
场文化事业的发展史上,有三次较:大的转变。一是1959年在”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和上级的
部署下,掀起了群众性的文艺作品创作高潮,大放“文艺卫星”,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有否文
化,人人都要搞创作,层层都要放“卫星”。场(分场)设业余创作指导小组,队设业余创作小
组,成立作协,办学习班,搞创作规划,并定人、定时、定质、定量,实行所谓的群众路线,
大抓、大搞文艺创作活动。其结果是劳民伤财,浪费了很多的笔墨、纸张并贻误了工作。二是
“文革”期间,反革命分子江青为给自己树碑立传,实行文艺专制路线,创造推行了所谓的
“革命现代样板戏”,扼杀和取代了我国所有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民间艺曲,以“三突出”的创
作原则,限制文化艺术的发展,歪取和对抗党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文艺工作要“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结果只有“样板戏”一花独放,而百花凋零,使我国整个文艺战线遭受到严
重的破坏,文艺局面死气沉沉,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枯燥无味。随之江青于1974年又抛出
了“小靳庄十条经验”,进一步推行她的文艺专制路线,用教条主义和形式束缚人们的思想和
手脚,其目的是僵化人们的思想,为她的纂党夺权创造条件。我场受其影响,掀起了大唱革命
样板戏,大搞以歌颂“文化大革命”和新生事物为主题的各种文艺活动,以及大学革命理论,
大办政治夜校,大搞革命的文化活动。三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文化事业开始得到复兴,文艺战线真正的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的大
好局面。我场也和全国的形势一样,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活跃和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各
种文娱活动伴随着节日的到来百花争艳,绚丽多彩,使人们得到美好的享受,精神生活充满快
乐。
我场的文化事业发展的比较缓慢,缺少文化机构和专业文化人员,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建场迄今三十多年的时间,还没有专门的文化机构、文化设置以及文化
事业的发展规划,其文艺作品和各种文化活动甚少,只拘泥于群众性的业余文娱乐活动,规模
小,并不能持久。近年来,在场党委的重视下,文化事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群众性的文化活
动逐步得到加强,形式新颖,多种多样,每逢佳节,场工会、团委、宣传部、文教科等有关部
门,都要组织全场性的群众文娱活动。有文艺汇演,扭大秧歌,各种游艺活动等。l983年12月
份,由场工会主办举行了鹤山农场第二届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历时四天,声势浩大,盛况空前,
在我场的文化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参加这次汇演的单位有25个,演员400多名,共演
出210多个文艺节目,有歌舞、话剧、曲艺、音乐等,内容丰富,形式多彩。有63个节目为自编
自演,创作水平和演出水平都很高,如:快板书“英雄舍身擒歹徒”,反映了五队警卫张卫国
为保护国家财产,舍生忘死同盗贼英勇搏斗的事迹,深受群众的欢迎。在这次汇演中,演员大
的年近花甲,小的不满周岁,退休干部、工人、家属都能登台表演,并有夫妻同台,兄妹同台,
母子同台等新人新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汇演结束后,有33个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
43名演员被评为优秀演员,l3 名乐手被评为优秀乐手,22个自编节目获创作奖。并评出四个精
神文明演出队和32名精神文明队员。这次汇演是我场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吸引观众的一次,节
目短小精悍,丰富多彩,健康新颖,为观众所喜爱。演员表演精彩,演出效果极佳,深受观众
的好评,标志着我场一代文艺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群众文化,除文娱活动外,业余性的文艺创作,文艺作品虽有甚少,建场至今只有极少数
的作品曾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唯有新闻报道之类的文章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登载的较
多。从建场的1949年开始搞新闻报道,迄今已有三十六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六年中,每年都有
大量的反映我场政治、经济、文化及职工生活等各个方面,各条战线的新人新事,新面貌,生
产建设情况的新闻稿件发表、刊登在各级、各种报刊上,宣传我场建设的成就.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生产建设及各项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来,新闻报道工作在党委的重视下,有了新的起色,场
有专职新闻报道干事,队有兼职报道员,全场形成了一个新闻报道网,年平均被各级报刊采用的
稿件近百篇。如1981年全场共有ll7篇稿件被省内外各种报刊采用,其中:中国兽医杂志2篇,黑
龙江省级报刊杂志l0篇,黑河日报54 篇,农垦报26篇,九三报25篇。对于新闻报道人员,场宣
传部每年都要举办l—2期学习班,进行培训,提高稿件质量和写作水平。此外也有少量较好的文
学作品和专业学术论文等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些作品都出自业余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之
手,是群众性的业余创作活动。
为使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的职工群众能及时的学习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
的形势,达到“闻知天下事”,农场每年都要从管理费中拿出万元以上的经费,给场领导、机关
各科室和每个队级单位订阅党报、省报等各种报刊杂志、理论刊物、学习材料及各种专业技术人
员的专业学术资料和刊物。
在我场文化事业的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是:从1968年开始陆续进场的北京、上海、天津、
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等市的知识青年,给农场的文化事业带来了生机。他们朝气蓬勃,充满
青春的活力。在大批的知识青年当中,大部分人有热爱和擅长文学艺术的细胞,来场不久即成为
各个单位文化工作骨干,活跃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改变了我场文化事业的面貌,推动和促进了
我场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