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鹤山农场是1949年3月建场。而教育事业是从1952年春开始起步,首先办起了鹤山农场
职工子弟不完全小学校,此后便逐步发展起来,到l985年全场已有小学校21所(每个生产队1所),
中学校2所,初等教育在全场普及。
  一、小学教育
  1、1952年春鹤山农场第一所职工子弟不完全小学校正式成时办校条件非常简陋,校舍面积
三十平方米,是用砖和拉合辫子建造的,只设一个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学生38人,教师l人,
学校设在场部。
  1958年9月份,农场下放到地方(嫩江县)后,附近的农业社并入本场,生产队增加到六个,
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小学校也由原来的一所增加到四所,教师增加到4人,学生增加到150名。
这时场部的小学校已不适应教学的需要,农场决定新建一所2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校舍,当年竣
工。次年学生人数增到250名,教师增加到7人,各个生产队的小学校普遍由原来的四组复式班
变为二组复式班。当时学校在业务上受九三局中心校领导,行政归农场,并由团委书记主抓。
l960年秋,场部成立完全小学,教师增加到l0名,全场学生人数增加到350人。l962年原大西江
农场八队,由于离场部较远,交通不便,管理不便,而该队距鹤山农场场部只有五公里,因此
局决定划归鹤山农场,定为第七生产队,随之鹤山小学校又增加一所,教师增加2人,学生增加
50人。同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场对教师队伍进行了认
真的整顿和筛选。将那些业务水平低、工作能力差,不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撤换掉,选用有真
才实学、品质好的人员担任教师,收效很好。这时全场教师共计l3人,其中场部学校7人,连队
6人,在校生达400余人。1963年,全场各项事业都在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教育事业在中央发
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发展方针指引下,又有新的起色。农场为了加快教育事业
的发展,在场部新建了一所4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完全小学校。当年全场共分九个办学点,基本
情况是:场部中心校1一6年级,在校生l56名,教师9名,科任2名,事务l名,班主任6名;一队
l一4年级在校生27名,教师2名;二队1—2年级在校生25名,教师l名;四队1一2年级在校生27名,
教师l名;五队l—4年级在校生47名,教师2名;六队l—4年级在校生60名,教师2名;七队l一4
年级在校生82名,教师3名;八队l一2年级在校生l2名,教师l名;马队(现在十队)1—2年级在校
生16名,教师l名;全场共有学生449名。其中:六年级22名,五年级25名,初小402名,教师22
名,适令儿童入学率达91%以上。但是生产队小学校的条件非常简陋,如八队成立小学时没有
教室,就把猪舍腾出一间解决上课问题,当时八队的大人小孩对学校的形容有一首歌谣:“远
看象座庙,近看吓一跳,周围有猪叫,看起来可笑”。现在八队学校已有砖瓦校舍200平方米,
学生91名,老师了名,初具规模。到七十年代、全场达到了队队有小学校,形成了普及初等教
育网。在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师认真的全面的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逐步改革教学方
法,重视基础知识训练的教学,使学生的阅读识字、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广
大教师通过历次政治和业务学习,领会到教学必须育人,对症下药,这样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大
有提高,明确了学好社会主义文化课是关系到能否做一个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道理。从而
在学生中出现了热爱劳动,认真读书的新风气,教师的事业心也大大加强了,教学质量显著提
高。1965年教育事业随着农场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增加,入学儿童逐年上升,现有的学校已不
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场部中心南面又修建了面积为774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学校,l969年又
扩建了729平方米,到l983年场部小学校的总建筑面积为1503平方米,基本满足了现阶段的需要。
l966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未结束,场为了加强学校的领导,派场办公室秘书焦风林任中
心校校长。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袭入鹤山农场大地后,造成了教育战线的一片混
乱,多数学生按着“文革”运动的要求,造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反,造老师的反,给老师
贴大字报,揪斗老师、停课闹革命等。l968年,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后,学生才陆续归
校学习,形势逐步有些好转。
  1968年鹤山农场改为兵团的当年,团就成立了文教办公室,主抓全团的文教工作。并且1970
年团部中心校党支部成立.从此中心校的组织领导力量更强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新的起色。
1975年,五十二团与四十五团合并后,小学由原来的13所增加到21所,在校生由l027名增加到
2095名,中学校由l所增加到2所,在校生由600名增加到ll85名,小学教师由67名增加到145名,
中学教师由32 名增加到86名,使鹤山农场的教育事业大力发展起来。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从此鹤山农场的教育事业走向正规的发展道路,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兵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后,原文教办公室改为教育科,教育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中学校(原旭光农场中心校)的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为了改善教学
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自己动手修建校舍的事迹。1979年,二校上学期共有16个班级,学生600
余人,因教室不足和极为简陋,只好是一至六年级半日制,七至九年级全日制。校舍状况是建
校以来一直没有彻底维修过,造成了春天外面刮大风,室内刮灰尘;夏天外面下大雨,室内下
小雨,外面雨停了,室内还滴水;冬天外面下大雪,室内挂水霜。整个教室没有一间完好的,
甚至有的间壁墙要倒塌,老师和学生都非常担心,怕出意外。面对这种情况,二校领导班子经
过认真的研究,决定自己动手干,丢掉向场伸手、等、靠的思想,在暑假期间改变校舍面貌,
争取下学期开学一至六年级都能达到全日制上课。就这样,在场留守处的支持下,教师和学生
们经过一个暑期的辛勤劳动.修改了五个教室。下学期开学后,又利用星期天和课余时间,老师
和学生自己动手盖起了72平方米的办公室。24平方米的厕所,维修了三个间壁墙,还重新铺瓦
400平方米,在校园周围植树二千余棵。使下学期一至九年级全部实现了全日制上课、学习,为
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物质条件。从1979年以来,鹤山农场的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
场各生产队小学校面貌都得到改观,校舍进一步扩建,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使小学教育有条
不紊的向前发展,为高年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附:鹤山农场与旭光农场小学发展情况统计表(建校时间)


  2、旭光农场是l948年5月建场。兴办教事业是l955年开始的,到1974年为止,已有二十年
的历史。这些年来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克服了资金不足,师资缺乏,条件简陋等困
难。到两场合并前的l974年,已发展到有砖瓦结构的校舍900平方米,小学校8所,在校生912
名,教师64名,一贯制学校一个(在校生582名,教师40名),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旭光农场建场后没有及时办教育事业的原因在于:农场初建为嫩江县保安生产大队生产部,
当时生产部的主要任务是为解决嫩江县一部分劳改经费问题和劳动改造犯人。所以这个生产
部的人员除了十几名看守和几名领导外其余都是刑期五年之内的犯人。1950年由县农业科接管
并改名为嫩江县农场以后,有些刑满释放的人员留在农场就业,所以兴办教育事业l955年才开
始兴办。
  办学初期,学校校舍面积80平方米,条件非常简陋,设三个复式班(1一3年级),4年级以
上的学生到邻近的伊拉哈乡政府所在地的学校上学。当时学校只有2名教师,归场政工处团委
管。到l960 年又在场部成立一所完全小学,l965年全场已发展到初级小学校5 所,班级20个
(其中单式班14个,复式班6个),在校生582名,比1964年增加了l2%;教师29名,比1964年
增多6名。全场适令儿童普遍得到入学,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l966年教育事业随着农场的发
展而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加,入学率的提高,原来的校舍已不 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场决
定在场部(办公室正南方过铁路)新建一座900平方米的校舍,使教育事业又有了新的开端。到
1969年场部小学已发展成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但因l—9年级都是双班,所以校舍不够用,为
此,1970年全校广大师生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自己动手盖起了两栋校舍共360平方米,盖起
了食堂180平方米,解决了教室紧张、食宿困难的问题(新校舍和食堂都是土坯房)。1975年两
场合并后,旭光中心校改为鹤山农场第二中学。
  二、中学教育
  1965年以前,鹤山农场没有中学,凡升入中学的学生都到九三中心校去上学。1966年秋,
场成立了农业中学,当时和小学设在一起,一直到1980年才分开。场部中学成立后、下边生产
队也相继办起了初中班,主要有一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八队、九队。在场内设立中
学,开展初等教育,解决了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更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1966年开始成立中学到l970年鹤山农场已兴办中学校2所,其中六队l所(距场部较远、
学生多)但因条件有限,六队的中学到l973年撤销,归到场部。1975年鹤山农场与旭光农场合
并,中学校又由1所增加到2所,在校生由600名增加到ll85名,教师由32 名增加到86名,教育
事业有了瓶的发展。1976年兵团撤销,恢复鹤山农场体制后,场将文教办公室改为教育科。l9
77年教育科对全场学校网点进行了调整,重新规划了生产队的初中班,全部并入场部中学,只
保留原旭光农场中心校,并改称鹤山农场第二中学,同时又在十五队设立了普通中学。为了加
强和搞好对中学生的管理。1977年7月23日,场政治处根据黑河地区教育局下的《中小学管理
教育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内容,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对应届毕业生、肄业生和留校生的学籍
和毕业分配问题做出如下规定:
  1、德、智、体发展比较全面,学业成绩符合黑河地区教育局下发的“黑地教字(77)第15
号文件”有关规定的毕业生,可予以分配。
  2、德、智、体发展不够全面,学业成绩不符合黑河地区教育局下发的“黑地教字(77)第l
5号文件”有关规定的毕业生,可予肄业。在学业成绩上属天资教差所致,可以分配,属不守
纪律,不愿学习而造成学业成绩不及格者,留校继续学习,不予毕业。
  3、思想表现极坏,学业成绩极差的应届毕业生,不予毕业,不予肄业.留校继续学习。
  4、非应届毕业生,又非特殊情况不准离校,若擅自离校者,毕业无论年令大小,不仅不
予分配,也不准许家属队接收安排劳动,要动员其回校,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文化课。
  上述规定,对搞好中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工作来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80年2月份,场决定在场部单独成立鹤山农场第一中学,和小学分开。将中学设在场部
东区,新建了砖瓦结构的校舍,占地面积3781平方米。中学建校五年来,在场党委的重视关怀
下,不断发展和壮大,教学和管理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l982年中学根据上级文教部门的
指示,为了给农场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又成立了职业高中,设财会、农机等四个专业班,学生
毕业后场给分配工作。
  旭光农场l965年成立了农业中学,刚成立时与场中心小学校合在一起,只设一个初中班。
到l970年已发展为一贯制学校、在校生达431名,教师40名。l975年与鹤山农场合并后,改为
鹤山农场第二中学。
  附:鹤山农场(旭光农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汁表。


   文教事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人


鹤山农场第一中学1980年至l985年高考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