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鹤山农场卫生事业发展概况(1949年一l985年)
  农场创建时期的各项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各项组织机构尚未全,人员缺乏,物资和资金不
足,每个拓荒者的精力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投入开荒种地,搞农田基本建设和职工急需的生活物
资。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卫生工作没能得到及时地开展。当时有病只好找私人大夫看。1950年
调来一名医士(名叫王荣生),住在宿舍给患者看病,有时到患者的家中往诊。
  1952年成立了卫生所,有6名医护人员,王洪年负责全面工作。当时卫生所能处置一些常
见病,进行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设在半间草房里。
  1955年9月12日东北人民政府颁发了劳动保险条例,其中内容有:各厂矿企业职工不论因
公或非公伤与一般疾病,其医疗费、药费(其中包括贵重药费)全部由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负担。
职工直系供养亲属减半收费。这一条例一直到l964年才完全执行,医疗费用按附加工资总额
百分之二提存。但是医疗费用每年都超支,因当时地方病很多,发病率高,公费医疗费用很大。
但自实行公费医疗以来,全场职工家属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减轻了职工
的负担,有效的调动了广大职工家属的生产积极性。
  1956年—1966年这十年是农场的发展时期。1958年全场总人口1337人,到1966年全场总人
口达4639人,从四个生产队增加到十一生产队。农场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卫生人员从6
人增加到23人,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五十年代后期,本地“克山病”(一种地方病)的发病
率很高,为此每年冬季都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防治“克山病”,并把离场部较远的生产队都配上
兼职抢救员,还用土方治疗“克山病”,如用大蒜捣成汁加水服用,效果比较好。1959年鹤
山农场是嫩江县一带“克山病”发病率较高的一个单位。为了防治好“克山病”,本场根
据总场“克山病”防治指挥部的指示,成立了“克山病”防治指挥所,生产队成立了指挥组。
各级领导亲自抓,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都很高,如果得病不及时医治,几小时内就会被夺去生命)。在防治“克山病”的工作中,第
七生产队从l961年到l964年没有发生一例因“克山病”死亡的病例,做出了成绩而受到各级组
织和领导的表扬。l962年为了加强预防工作和提高职工家属的健康水平,把离场部较远的四个
生产队都配备了卫生员。
  在防疫工作方面,可做疫苗接种,牛痘、麻疹,常年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病、甲状
腺肿病、低钙抽搐病等。妇产科能接正常产,外科能割脓包及简单的缝合,换药和拔牙。内科
能医治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静脉注射和点滴。
  医疗设施上,五十年代有一间草房,有听诊器、血压计(台式)、药包等极简单的医疗器械,
直到l966年才搬进面积70平方米的砖房,设有诊室、药房,可按处方抓药。
  1967年一l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十年来农场的各项工作都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
但农场的医疗卫生人员在这场错综复杂的斗争中能够认清方向,坚持医疗工作,使农场的卫生
事业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并在曲折的斗争中不断发展。 .
  1968年农场开始陆续接收知识青年,同年农场又改为兵团。兵团组建后,团将原来的卫生
所改为卫生队,设一名队长负责全面工作,医疗卫生工作开始走向正轨。兵团组建,促进了卫
生事业的发展,同时,根据上级的指示,成立了爱国卫生委员会。l969年团党委为了加强对卫
生队的领导,批准卫生队成立了党支部,从此医院的领导力量加强了。1972年又成立了计划生
育办公室,由卫生队队长兼主任。到l976年全场的医疗卫生人员已发展到l20人。为了方便患者,
促进生产,边远生产队都配备了卫生员,能处置一般的常见疾病。
  农场在培训医护人员和提高医疗水平上,从1966年到l976年的十年当中,先后派出28人到
齐齐哈尔、哈尔滨、天津、北京、上海、牡丹江、富拉尔基、佳木斯等地医院和部队医院学习
(一年以上),回场后均能独立工作,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内科能处置常见病和多发病,稍重
的患者可在本院住院治疗,如肺气肿、急性胃肠炎、肺心病、小儿支气管炎、肺结核、胸膜炎、
出血热、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肝炎、胆囊炎等病都可以在本场住院治疗。
  化验室可做血、尿、痰、便的化验,常规可做血型、输血、胸腹水、脑脊液、血糖、尿糖、
血沉、精液常规和各种图片检查。
  眼科可处置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鼻息内手术,内眼病可用药治疗,外眼病可用药物
和手术治疗。
  口腔科可拔牙、补牙、诊治咽喉炎、口疮,扁挑腺炎。
  外科可做阑尾炎、疝气、剖腹产、输卵管结扎,皮下脂肪瘤等手术。
  妇科可做产前检查,接正常产,做人工流产,上环、取环。X光室可做胸透、腹透、透环、
急腹症、腹外伤、四肢常规照像。心电图和超声波科可做临床诊断,如心脏病、肺原性心脏
病、肝炎、胆囊炎,超声波检查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两科的开设在九三局来说是比较早的。
  在防疫方面:能按期完成各种疫苗注射,每年秋季进行“出血热”预防及治疗,冬季开展
除“四害”活动。
  医疗设施上:l975年由于两团合并,医护人员和医疗设施增加,原医院的条件不能适应新
形势发展的需要,就搬进了一千一百平方米的砖房。设置四十五张床位,有病号食堂、水房、
门诊室、化验室、药库、挂号室、会计室。医疗器械有:心电机一台,超声波机一台,新型小
X光机一台,外科器械能做手术,口腔科器械台式牙钻一台,眼科有暗室一间和治外眼病的器
械及摘除扁挑体的器械,妇产科有简易产床一个。
  1972年根据上级指示,成立了团计划生育办公室,由卫生队队长兼主任。1973年全团开展
了计划生育大会战,对有三个小孩以上并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号召其做节育手术。从外地接来
的手术队,分别下到各个生产连队,设临时手术台进行节育手术,全年共做输卵管结扎手术一
百六十五例。有两个小孩的需要采取避孕环,服避孕药,控制再生。已有三个孩子的家庭,从
1973年10月份再生者不给落户,或做绝育手术后方给落户。新结婚的从1973年开始实行计划生
育,发给两个准生证(当时允许生育两个孩子)。
  1976年四十五团改回鹤山农场后,场把卫生队改为职工医院,各方面工作又进一步完善。
各科室都建立了医疗制度,医疗工作又有新的起色。医院的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并开始设
门诊主任、护士长等业务负责人。
  1977年一l985年这九年的时间,使我场的医疗卫生工作又有较大的发展。1977年开始场
设卫生科,统管全场的医疗卫生工作。1979年又成立了卫生防疫站,设站长一人,防疫员二人。
  医疗队伍:1977年到l985年期间,农场人员变化很大,大部分知识青年返城,并且做医疗
卫生工作的知识青年也相继返城和一些医务人员调走,使全场医务人员由1977年的l28人,减
少到l985年的91人,造成医疗水平下降,使一些医疗项目不能开展。为改变这种局面,医院就
派出有关或急需项目的医务人员到外地学习,以迅速提高医疗水平.为职工家属解除疾苦。
  医疗设施方面: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的
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开始扭亏增盈,连续几年经营有利。为此为使患者能够及时的得到医治和
有一个比较好的医疗条件,1981年场投资新建成一座二千六百五十平方米(门室七百平方米,
住院处一千九百五十平方米)的职工医院。设施比较齐全,有患者食堂,烧水房,安装了暧气;
条件良好。病房有五十张床位,并设有手术室、抢救室、中药库、西药库,除以前有的医疗
器械外,口腔科又购入抛光机一台,牙科又购入简易治疗台一台,X光室又购入大小X光机各一
台,心电室又增加一台示波器,西药房又购入一个毒麻药柜。
  开展项目有:内科、外科、妇幼保健科、妇产科、中医科、西医科、口腔科、五官科、X
光科、心电室、化验室、中药房、西药房。
  医疗技术水平方面:内科有两名医师,能医治常见病和较疑难的病历.如肺气肿、肺内感
染、腋病、冠心病、风湿热、大叶性肺炎、关节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药物中毒等病。
  外科能治小的骨折,小的创面及缝合,进行阑尾炎手术、脓肿、粉瘤、疖肿感染放引流.
  妇幼保健科能治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经常给幼儿打预防针和
检查全场七岁以下儿童的健康情况。妇产科有两名初级卫生人员.能处置产前检查,接正
常产,人工流产,上环、取环。
  化验室除了能做常规化验项目外,还能做生化检查、胆固醇、肝功、钾、钠、氯、钙、磷、
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苷油三脂。
  X光科可做胸透、腹平透、透环、急腹症、腹外伤、四肢常规照像。
  心电和超声波科,在疑难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方面有所掌握和提高。
  口腔科、五官科,在以前的基础上都有新的提高。
  中医科方面提高不大,因医疗经费的不足,中草药不全(只有四十多种)所以一般不开中药
方,临床上很少应用中草药。
  中药房和西药房能够准确的按处方抓药,按规定保管好随时付出的药品。
  防疫工作主要抓环境卫生。计划免疫,普查普治地方病。如对大骨节病、甲状腺肿大,做
到及时发放碘油注射液、大骨节片、亚稀酸钠等药品,每年冬季都给全场的小学生发放预防药
品磺氨,并及时对全场职业工人进行职业病的检查和结核病的检查,按时领取疫苗,及时发放
和接种。所以近年来从未发现一例麻痹病人,麻疹病的发病率也大为减少。
  光旭农场卫生事业发展概况(1948年一l974年)
  旭光农场l948年创建时,生产经营规模很小,只有十几个人,资金和医务人员极为缺乏,
医疗卫生事业未能开展。
  1952年调来一名叫王维志的中医师,住在宿舍,有患者随叫随到,能处置一些常见病。
  1956年成立了卫生所,有一间半草房,四名医务人员,由王维志负责,卫生所能处置一些
常见病和有一名助产士,可以接正常产。
  1957年一l966年,旭光农场在这十年之中,各行各业发展较快,但是卫生事业的发展比
较缓慢,只有一个卫生所。为了解决边远生产队的患者就医问题,分别由所里两名大夫轮流下
生产队看病治病,并在三个边远生产队配备了专职卫生员。
  医疗队伍:由l956年的6名医务人员发展到l966年的20名医务人员,其中有医师2名、医助
l名、中级2名、其余是初级。
  医疗设施:发展到1966年时,已有砖房140平方米,设有诊室、处置室、化验室、药房、
药库,医疗器械有换药台、台式血压计、听诊器、显微镜等。
  医疗水平:外科能做小手术,如割鸡眼、脓包粉瘤等。处置室能进行肌肉和静脉注射和点
滴液体。化验室能处置血、尿、痰、便的化验。
  防疫方面:以防治“克山病”为主,可种牛痘、麻诊。到1965 年,生产队普遍建立了医
疗卫生网点,除进行常年性的疫病预防外,重点开展了计划生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基本控制了
流行传染病和克山病的发生。
  1957年以后旭光农场开始实行职工疗养制度。
  1967—1974年期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使旭光农场各方面的工作都受到
程度不同的损失,医务人员也被卷入这场运动。使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受到一一些影响,但还
能维持日常工作。1968年组建兵团后,团将卫生所改为卫生队,加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
  1971年团为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党对卫生事业的领导,
批准卫生队成立了党支部。
  兵团组建后,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做了很多工作,卫生队由140平方米的砖房又搬进了
面积240平方米的砖房,设有门诊室、药库、药房,又新购置了调剂台、中药匣子40多个,妇
产科购入一个检查床。各生产连队都设有卫生室,设施有药架子、药柜、往诊包、听诊器等。
医务人员到l974年已有59人。
  1975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五十二团同四十五团合并,医务人员和医疗器械都归到原四十
五团卫生队。
   卫 生 事 业 发 展 情 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