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丧葬
第三节 丧葬
鹤山农场从建场至今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丧葬习俗一一土葬。由于农场没有火葬设备,至今
仍然实行土葬,即尸体用木棺装殓,野外埋葬。一般成年人死亡后都要举行丧葬仪式,特别是
老年人寿终丧葬隆重,更为讲究,说道也很多。本地多年形成的风俗:人死之后(一般都指成
年人以上),其亲朋好友,街房邻居,及同事等都得前来探望,帮忙。送纸或钱,以示哀悼和
慰问。死者家人要备烟茶及酒饭招待来客。按死者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辈份,凡属死者下辈的人
都要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辈份关系,各戴不同标志的臂孝。
老年人或多病者的棺材和寿衣一般都提前准备好,棺材木质极好,多数为红松木料所做四、
六规格(盖6寸厚,两侧4寸厚),寿衣是从内衣到外衣,包括棉衣、被褥、鞋帽等随葬品全是
新的。
人死后,随即进行净身、更衣(一般都在寿终前几刻进行)、入棺,然后将棺材放到院内事
先搭好或临时搭起的棚内,等待出殡。此期间要在灵前(棺材)点上油灯,摆上供品,并连续不
断烧纸,这些事情多由死者的晚辈或同辈去做。灵柩在家中停放天数不定,除等其还没有赶来
的亲人外,一般是三天。出殡那天,来人很多,气氛肃穆,家属亲戚一般都须在场,要敬候和
护送灵柩上路。在未钉棺盖之前,要由死者的一位亲人(晚辈)用棉花蘸豆油擦死者的眼睛,名
目“开光”。棺盖钉好(此时也有说法)就开始出殡,此时灵柩一动,一片哭声,亲属中的晚辈
者全部跪下,其余人簇拥灵柩上车,并将花圈和其它遗物需到坟地烧掉的全部装上,在灵柩离
家的同时,要找一位儿孙双全、满堂的老人清扫死者生前的住处。在运灵柩到坟地去的途中要
有死者一个至亲晚蕈(多为长子)站灵前扛“引魂番”,还要有一个晚辈边走边撒纸钱,名日“
买路钱”,到坟地去的人多数都是死者的晚辈和男性,女性不到坟地。灵柩未到坟地之前,坟
坑已先去人挖好,灵柩一到即可入葬。灵柩下葬时,要在坟坑内放进四个馒头,分别垫在棺材
底部的四个角下,还在棺材头前放一罐米饭,名日“下水罐”,棺材盖上角钉一个大钉,栓上
一枚铜钱和红布条,称做“寿灯”。做完这些事情,先由死者的一位亲人添埋第一锹土,然后
众人一齐添土掩埋,并在坟前立一姓氏碑牌。出殡回来后,人人要先用清水洗手、脸、喝口白
酒,然后入席用酒饭,也算是东道主的酬谢。
此外,还有喜丧之说,即是老人年过七旬,正常寿终,使称之为“喜丧”。丧葬程序和作
法如上所述,只不过是家属亲人和来宾并不十分悲伤,是通常民间所说的“红白喜事”中的
“白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