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荒原史略

第五十一章 农场史话

荒原史略


建场前,本地是人烟稀迹,山林泽川,禽兽柄游,荆棘遍地的荒芜原野,是“北大荒”
的所在地之一。莽莽原野,景象一派荒凉……。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留下过前人的足迹,但都是一走而过,或暂居短留,为了生存而
开拓出一片小小的土地,却从未发展起来,大多都被寒冷、野兽及难以忍受的荒凉辟寂、困苦
驱走。在那刀耕火种,弯勾犁,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年代,人们对这肥澳的荒原却是无能为力,
致使她一直沉睡,不能造福于人类。在历史上也曾有多少人对这块肥澳的土地产生过奢望,并
着手开垦,以图占有,但都遭失败,从来能战胜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的垦荒队
员,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不畏艰难困苦,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真正的改变了北大荒的面貌,
把这莽莽原野改变成肥奥的良田,为人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追本塑源,远在屯垦时期(1650年至l902年)的1685年,宁古塔将军萨布素率兵击退了入侵
至4黑龙江流域的俄国军队后,为了加强边防,在齐齐哈尔、嫩江、爱辉三城驻守重兵,同时
在此三地设立驿站(注一)、官庄(注二)、从事屯垦,其生产的粮食用以补充部分军粮。1686年,
清朝政府决定在齐、嫩、瑗三城之间设立十个驿站,从事军事邮政工作,每站设领雇一名,壮
丁二十六名,并对壮丁规定“百里为逃,违者杀头”的刑律来限制壮丁的行动。因而壮丁只能
在驿站的周围开垦土地,种植粮食,维持生活。当时的第七站设在现伊拉乡展望村(鹤山农场
第五生产队附近)。由此可见,在三百年前后,这里已有人屯垦。
  在放垦时期(1903年至l913年),由于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
  农业生产处于“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的情况下,清政府又实行了移民
就垦政策,许多关内和辽宁、吉林的灾民和农民都被招垦到齐齐哈尔、嫩江一带,垦植事业又
有了新的发展。l913年,由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商品经济,驿站和官庄出现了两极分
化,官僚和贵族也乘机掠夺农民钱粮,雇用被招垦的贫苦移民,开办庄园,抢占荒地。向封建
地主经济转化。当时的黑龙江省(省府驻地在齐齐哈尔市)有个周厅长,在现九三管局一带占荒,
一占多年,派人看守,所开土地却廖廖无几,后因无人耕种而弃之。
  在民国初期,由于反动军阀的分争割据,兵灾匪祸不断,自然灾害岁岁不绝,民不聊生。
农民受苛捐杂税,高利贷的重重剥削,破产逃荒,流离失所,荒芜土地,造成农业大衰退。这
时,官僚、地主又勾结在一起,以仗权势,开办庄园,建立窝棚。当时嫩江县的官僚地主在现
我场境内的北抢子处建立了张家窝棚。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1933年至l945年),由于“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魔爪伸到了东北,东北三省先后沦为日寇的殖民地,1933年日寇占领了嫩江县。日本帝国主义
为了实现长期霸占东北三省的目的,大力实行移民政策。自康德三年(1936年)起,日本从本国
移民到中国东三省,开始不量建立开拓团。l938年1月,日本拓务省拟定了《满洲开拓青少年
义勇军募集要纲》,从此开始大办青少年义勇队训练所,招收16—19岁的日本男女青少年,进
行为期三年的训练,然后组成“义勇队开拓团”进行移民,目的是长期霸占、逐步实现日本化。
到康德六年(1939年)在嫩江县内共设了十一个开拓团,其中一个名为八州开拓团的团部设在现
九三农管局所在地,开拓团下设若干个开拓点,现鹤山农场场部所在地当时就是八州开拓团下
设的一个开拓点。这些开拓团(点)的任务:一是服军事预备役;二是开垦土地进行耕植,掠夺
中国财富。逐步实行日本化。所以,日寇强令中国农民迁移,合并村屯,占据荒地,并规定开
拓团的地方不准中国人进入。
  日本的青年义勇队开拓团,在日本拓务省还没有拟定《满洲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募集要纲》
之前的1937年7月(康德四年七月),已占领中国东三省的日寇,为确立满洲开拓青年义勇队,
在新京( 长春)召开会议,决定办“嫩江训练所”,地点设在北安省嫩江县伊拉哈附近(当时嫩
江县归北安省)。这年9月至l2月,训练了三百一十九名先遣义勇队员(骨干分子)从此就开始了
义勇队运动。后来在嫩江县境内设若干个训练所,分为“基本训练所”和“满拓甲种训练所”
两种,其中设在鹤山农场的满拓甲种训练所,。所名为“青山”是一个中队,到l940年12月末
统计,共训练青年义勇队员281人。
  1940年至l943年,伪满傀儡政府根据其主子日本的旨意和需要,在伪满地区设立了八个
“特设农场”和“报国农场”,其农产品全部运往日本。设在鹤山(现场部所在地)的开拓团,
就改称为“鹤山特设农场”,由日本人和中国人组成。“鹤山特设农场”的基本情况是:编制
相当于一个中队,由日本人和中国人组成,日本人为场主,中国人则属于雇用劳力。全部人员
共40多人,日本、中国各20多人,这些人员是常住人员,农忙季节还要招雇中国临时工。另外
由300多个兵漏子(验兵不合格者)组成的“报国队”(为报效他们的国家而出力,因而取名“报
国队”),在春秋两季农忙时来到这里参加生产,农忙过去之后再撤走。在这个“特设农场”
里,日本人只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而中国人则要干重体力劳动及粗杂活。日本人在此主要从
事农业生产,开垦耕地约有l5,000亩,种植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燕麦和土豆,种子都
是从日本运来的。此外还从畜牧业生产,养马l00多匹,猪l50多头。建有木瓦房(木板墙、瓦
盖)6栋,泥草房(拉哈辫子)2栋,设有办公室(叫事务所)、宿舍、零件库、马棚等。场四周挖
了很深的防护豪沟,长、宽各有200多米。并有日本产的自动康拜因2台,汽车一台,“火犁”
2台(火犁即拖拉机,当时中国人称之为火犁),德国产的“德特”2台和一些农机具。“鹤山特
设农场”的领导人员全是日本人,并随中国当时的叫法,称为“大掌柜”(对内称中队长)、
“二掌柜”、“三掌柜”等,并设有会计、统计和出纳。大掌柜(即中队长)名叫平田,三掌
柜名叫瓦解山,会计叫大野兔子(是绰号,其真名不详)。另外还设有两个中国人当工头,一个
名叫赵江楼,一个名叫郭成玉,两入主要负责领着中国人干活。
  日本人在1945年7月下句,日寇侵华即将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夕逃走,所有物资基本带走
或销毁。这里成了一片废墟。
  不论是封建王朝,达官贵人.军阀列强,还是日本帝国主义,虽然他们都垂诞于“北大荒”
这块肥澳的宝地.想占为己有,但都未能征服它。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
垦荒战士,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建立起永久性的家园,开垦出万亩
良田,使昔日的“北大荒”真正的变成今天的美丽富饶的“北大仓”,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注一:“驿站”是传达信息军情的设施,邮驿之设主要业务是驰送文报,运输官物。军报
所设为站,驻扎官兵,依地方军事重要性驻屯多少官兵和军马、役牛。驿站有民站、兵站、台
站结成当时主要政治枢纽。站道起自北京,经辽宁、吉林至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重要地方通驿
站.如齐齐哈尔至呼兰,齐齐哈尔至墨尔本(嫩江)到黑龙江岸等等。边境要塞也设驿站,驿站之
间的距离以一日行程为准,平原地带距离稍远.险恶道路距离近,一般在三十里到八十里之间。
以驿站为中两侧七十里属站道地带,驿站边台的兵丁用军马役牛屯田耕种。兵丁多为云南、贵
州掳掠或流放的罪人充当,同时招来移民在站道两厢扩展。站道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农业生
产和生活有了商品交易,具有农业发达的物质基础,逐渐形成城镇。
  注二:“官庄”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府直辖(官办)的田庄,和“私庄”相对称。唐朝以后
历代都有,并有不同名目。如宋景德元年(1004年)于相州置屯田庄,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于
浙西六郡(平江、江阴、安吉、嘉兴、常州、镇江)买公田350余万亩,置公田庄,都属官庄。
清朝属内务府管辖的县庄为皇庄,属各部、寺的则为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