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小房
“西伯利亚”小房
建场伊始,生活极为艰苦。特别是居住的条件非常差,宿舍即少又简陋,越冬困难极大,
英雄的垦荒队员们栖身于寒舍,抗御着寒冷的袭击,坚定地扎根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以乐观的
革命热情,鼓舞斗志,同困难斗,同寒冷斗,可谓爬冰卧雪,其乐无穷。
由于没有房屋,1949年冬就连在场部西北角盖的简易警卫房( 开春时建的土房)也住上了人。
栾宝琛、翟若虚、吴雨生、孙鲁石等住在这简易的小屋内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小房极为简陋,
御寒能力极差,室内外温度几乎相差无几,取暖全靠烧小炕。由于小屋极不保温,晚上把小炕烧
的烫人,甚至把行李烤着,可是人们还得蒙着头睡觉.天天早晨起床后,被头上都结满了冰霜。只
因小房特别寒冷加之又座落在场部的西北边缘(现武装部弹药库位置),自然就与苏联的最寒冷地
区西伯利亚联系起来,为此人们便风趣地称它为“西伯利亚小房”。因接人待客也在此房,所以
同时又称它为“西伯利亚宾馆”。
英雄的垦荒队员们在这“西伯利亚小房”度过了建场后迎来的第一个严寒的冬季,迎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