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鹤山机械农场的刨建

第五十二章 回忆录

鹤山机械农场的刨建


鹤山机械农场的刨建
金 玉 璞
  鹤山农场创建时全称为“国营鹤山机械农场”,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公营农场管
理处(1950年改为公营农场管理局);管理处设在哈尔滨南岗阿什河街l00号,处长顾绍雄。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在原松花江省通北县,牡丹江省密山县分别建立了通北农场
和永安农场,同年冬勘测了嫩江平原,计划在1949年春于嫩江县鹤山车站附近建立农场。参加
勘察观测的有农业部魏振武副部长和张克威副部长。场址系日伪开拓团旧址( 日本移民团),土
地肥沃,交通方便,可耕地约达300,000亩,是一个大粮仓。
  1949年2月的一天,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部长杜者衡召集以丰年同志为首的共九人:
即栾宝琛(原奉天农大农学系l941年毕业生)、金玉璞(原奉天农大兽医系l945年毕业生)、任殿
鸿(长春畜牧兽医大学1944年毕业生)、孙鲁石(长春畜牧兽医大学l944年毕业生),高广智(长
春畜牧兽医大学l944年毕业生)、袁希震(哈尔滨农大兽医系l945年毕业生)、吴雨生(中学毕业)、
王娩(丰年的爱人,抗大毕业),领导公布决定让我们到嫩江县建立鹤山农场,随之我们即开始了
准备工作。
  1949年2月28日,建场先遣队一行九人从沈阳携带一车箱生产和生活物资到达鹤山车站,
场址在鹤山车站南约10华里。人员、物资安顿好后,3月3日,九个人就在这雪深三尺,荒芜人
烟的旷野上支起了第一顶单布帐蓬,并鸣枪三发以示宣告农场成立。先遣队员有:丰年、金玉
璞、任殿呜、孙鲁石、高广智、栾宝琛、郭海林、陈玉田等。袁希震、吴雨生、王娩留在沈阳
将已经结业的第一期拖拉机训练班学员整顿出发,并继续进行第二期训练班的招生和领导学习
等事宜。第一批学员于3月末到达鹤山,共约四十多人。这些同志从此就在严寒寂静的雪地上
开始了农场的开辟工作。白手起家,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生活设施,没有生产和生活经验,但
凭一股创业的精神去战胜一切,使这熟睡的荒芜草原重新焕发生机,变成良田美景。
  忆往事,建场伊始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冷而又没有起码的御寒设施,尤
其我们全部都是沈阳人,在这比沈阳冷的多的嫩江荒野雪地上野营露宿,可想而知,是要有多
大的韧力的。同时这里野兽成群,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狼,这对我们这些只在公园里见过狠的青
年人来说,不能不是个巨大的考验。在那艰苦创业的日子里,很多困难都是想象不到的,如白
天劳动一天,到晚上休息时鞋已冻在脚上脱不下来,多少天都不洗脸。由于寒冷,一般都是穿
衣而睡,身上生的虱子满身爬,只好夜里脱下来放在雪地里冻,冻不死就用火烤,烤的虱子叭
叭响,就象炒暴豆一样。然而我们并没有退却,更坚定的战斗下去,并以乐观的革命精神,克
服困难。在那时生活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一次,郭海林同志做窝头,活着玉米面还没有成形
面已冻在手上,逗得大家哄然大笑。做饭用的是雪化水,春天一来,雪没有了便淘旧井想用井
水,不料井内有两具尸骨和一些枪支,使井水奇臭难闻,马都不喝,虽经过几次洗刷之后,仍
有臭味,但没有办法,在新井没有挖好之前就吃臭水度日达45天之久。我们不会做饭,窝窝头
做的不好吃,大粒子干饭不会煮,土豆不去皮一切两半用盐水一煮就行了,然而我们吃的很香。
就在这样的艰苦生活中,我们的年青的垦荒队员没有一个叫苦和退却的,建场的开拓工作一刻
也没有耽误。
  当时我们这个战斗集体中的人员,除栾宝琛同志刚过三十岁外,其他人都在l8—28岁之间,
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战斗队。我们团结的象一个人,有衣大家穿,有钱大家用,不分你我,亲如
手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风气非常盛行。因这段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同志之间感情是至
高无尚的,所以迄今三十多年每逢相遇都非常亲切,怀旧情,恋恋不舍。
  开荒建场的任务是艰巨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都要劳动15—16小时,真是人不停手,马
不停蹄。在夏季,同志们赤脚干了一天,晚上顾不得洗脚就熟睡了,确实累的很。但没人喊累,
好象谁都不知道累。开始上半年由于生活苦,在当地找帮工是没人干的,因而做饭、赶车全是
我们自己干,当时我赶大车,孙鲁石做饭,一直到6月份新水井打好了,天气也转暖了,才找到
做饭和赶车的帮工人员。秋天麦收开始时,上级又派来了会计石寅东,农业技术员翟若虚。这
时沈阳第二期拖拉机训练班的毕业生40多人也都先后到达农场,使全场职工达到80多人。八一
建军节全体人员在活动房前合影。
  丰年场长看到我们这些人都安心于农场工作,为了增加农场的政治空气,增加农场的机体
成份,让人们扎根农场,安心的建设好农场,发展农场,便背着同志们去沈阳把我们的家属接
到农场(当时有6户)。从此农场有了大嫂子和幼儿,有了新的生机,开始了新的生活,我的女儿
金旭光就是在当年ll月份生于鹤山。
  当年,我们开荒30,000亩,播种9,045亩,建房舍300平方米,办公室兼会议室300平方
米,厨房与临时的家属宿舍400平方米,马棚200平方米,小食型90平方米,粮库l0座可盛粮400
吨。
  开荒用的农机具是由沈阳带来的,记得有:美制胶轮万国车(50马力)一台,50马力链轨
推土机一台,25马力福特两台,25马力法尔毛两台。由苏联进口纳齐(54马力)拖拉机10台,牵
引式康拜因一台,自动康拜因两台,马拉割晒机l0台和相应的24行播种机与五铧犁。1949年底
打了粮,入了仓,人住上了房子,有办公室和会议室。在今天看来这些低级的土拉哈辫的房子
很简陋,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算是比较高级的,能住上就享福了,当时,东北行政委员
会农林部部长杜者衡来鹤山农场检查工作很满意,他说:“当今社会上除解放军就是你们最艰
苦,最革命了,向大自然革命也是一场历史革命”。
  1950年一开始我们计划开荒l20,000亩,播种30,000亩,还要盖房、办工业(开油房)随
之组织编制,场长仍为丰年,副场长赵希彬和宋广秀,农业科长栾宝琛,经理科长金玉璞,办
公室主任任殿鸿,孙鲁石和吴雨生为农业科副科长,袁希震为作业区主任(即大西江分场负责人)。
  1950年任务重,农场人手不够,由讷河县委派来10多名学员,有盖继昌、董俊丰、高振民、
李广仁等。5月份孙鲁石又到锦州招工(都是上年学生)50人来场,及嫩江县委调来的手部郭玉
兰、刘恒元、张友帮等。管理局调来的干部马志远、马云成、刘仁和副场长刘光鉴、副场长陆
有良等。使农场干部、职工队伍壮大,力量增强,这样l950年完成了开荒l20,000亩(主要是
大西江作业区以及升友屯西岗等地),播种30,000亩(大部分种的小麦,其余种点大豆)的生产
计划。
  同年我们还在场部门前建立了一个砖窖,自己烧砖,盖了两栋砖结构单身宿舍和20户家属
宿舍,康拜因和农具库,并在鹤山车站附近(现五队)修建了一座内装油罐两个,可装油400吨
的大油库,在嫩江县城内开了一个油房,张友帮负责。
  到1950年,我们总共开荒l56,000亩的盖房8,858平方米,拥有小大农机具260余台件。
总之,国营鹤山机械农场已初具规模了。
  鹤山农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这些当年参加建场至
今仍活着的人,大部分都已年超过花甲了,有的离休了,有的还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奋
斗着。但回想起建场那段生活仍非常的留恋,多想重回故地去看看它的新貌啊!记得l951年我调
离农场上火车时大哭了一场。我哭什么呢?新的工作岗位不好吗?不是,我哭的是留恋我们用血
汗、用非凡的毅力建立的每一间房屋,开拓的每一块土地。如今且早被人忘掉了。我以一个老
垦荒队员的心情,祝愿农场的未来更加美好,繁荣昌盛。
   (金玉璞现任黑龙江省红旗农场畜牧技师,已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