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的事迹,应该写进场史!
艰苦创业的事迹,应该写进场史!
艰苦创业的事迹,应该写进场史!
一一记马志远同志给场史办的来信(代回忆录)
场史办负责同志:您好!
接到您的来信,从信中看到鹤山农场三十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使我们产生了难以形容的高
兴心情。首先,让我们向三十多年如一日,继续战斗在农场的老战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
的祝愿!向农场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
在我们学校,建场初期的老同志还有翟若虚同志,他是鹤山农场最早的农业技术员,l949
年10月份到农场。我和胡轸同志是1950年8日到场的,10月份从重庆大学分来了李联帮和袁明
两位同志,这是鹤山农场最早的一批农机技术人员,随信寄去我们四人的合影照片一张,这是
唯一的一张照片,我非常珍贵的保留了三十多年,每逢看到它时,就想起了建场初期,艰苦创
业的往事……。
当时,正是全国解放初期,职工政治热情十分高张的时期,也正是物资、技术基础最薄弱
的时期,管理经验最缺乏的时期,国内外政治斗争复杂尖锐的时期,在这种条件下产生许多可
歌可泣的事迹,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建场之初,异常艰苦,记得在场部西北角有一个小房,被称作“西伯利业小房”,
由于质量简陋,保温不好,晚上小炕烧得烫人,甚至把老栾头(栾宝琛)的行李都烧着了,可是
天天早晨起床,被头上还是结满了冰霜,人人睡觉都得蒙着头。大地回春后,开荒种地都住帐
篷,男女无法分居,草地的蛇也感到了被窝里的余温,竞钻进了人的被窝里。
(2)、场部院内有一口旧井,其水饮马马不喝,但人却要用来做饭吃,当时以为是地方水
质不好。后来在场外东边打了一口新井,水质很好,马也喝了,这才发现老井有问题,结果从
老井里掏出一具死尸来。
(3)、虽然我们种的是大豆小麦,但当时吃的绝大部分是大楂子和高梁米,没有什么疏菜,
总是吃土豆,大家风趣地称作“干炸丸子”。有的同志为了改善改善,只好跑到鹤山车站,
等火车来了买几个干面包就算最好的食物了。
(4)、生活艰苦,工作忙碌,衣服不能正常的换洗,至使生虱子成为普遍的事,虱子多的
抓不过来,只好拿到外面冻,或者放在炉盖烤,一烤简直象炒爆豆一样,噼叭直响。
(5)到了冬天,一年的生产结束,农场出动几十台大车把大家拉到嫩江县去洗个澡,看一
场电影,就感到很不错了。这除了农场要出车,花钱之外,每个人都要在数九寒天坐上约六个
小时的马车。记得回来时天已经黑了,半路上有几位女学员脚冻得受不了,只好寄住在老乡家
里,第二天再想法去接她们。当时的职工,特别是学员,收入都很少,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冬不
少人还穿着单鞋。
(6)当时的社会情况还是十分复杂,在农场附近挖沙子时出过几箱“胡子”埋藏的子弹。
农场的机器停在田间,还要派人守夜。记得有天晚上.我和一位同志看守康拜因,当晚零下四
十多度,一堆豆秸都烧了烤火,但仍抵挡不了寒冷的袭击,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这是我一生中所经受寒冷的最高峰。
(7)搞农业生产,事先必须进行发芽试验,这在今天是毫无问题的事,可是在当年到哪里
去搞?哪里也没有一个可以创造发芽的条件,只好用湿布包着种子,用小盒装起来揣在怀里,
靠人的体温来发芽。
(8)为了向l950年国庆一周年献礼,我们利用当时农场仅有的电话线,穿大棚架电杆,拉
起了我场的第一个电网,“十一”的庆祝晚会上,我们自己的发电机响了,几百瓦的电灯亮
了,丰年场长在大会上宣布:“我们自己的技术人员,为我们鹤山农场架起的电网成功了!我
们的电灯亮了!”随即会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此后虽然由于电阻太大,电灯的亮度不太理
想,但点灯点腊的日子从此结束了。
(9)农场初建,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难免在工作中中出现一些问题。记得l950年10
月末,一次冻坏了十几台“纳齐”拖拉机的水箱。女学员牛角开车送吴雨生去鹤山车站赶火车,
一出农场大门就脱钩甩掉了拖斗,可她开车不敢回头,一直把“法尔毛”开到鹤山车站才发
现车斗甩掉了,等她回来再接人,火车已经开过去了。起初吴雨生喊破了嗓子,她也没听见,
可见精神紧张到何等程度。
(10)建场之初从各地招收来场的青年工人都称之为学员,这些同志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都想尽快学得技术和知识。冬天在大食堂听课,钢笔冻得不下水。需要经常哈气。手脚都冻得
不太好使,但他们仍然聚精会神的听课,渴望学技术的心情毫不动摇。
(11)生活虽然艰苦,工作虽然劳累,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是比较充实的。每次开大会之前;
雄壮的歌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在农场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朝气蓬勃的景象,垦荒队员胸怀美好
愿望和远大的理想,以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和高昂坚定的革命意志,战胜了一切困
难,创造出伟大的业绩。
(12)、抗美援朝的战斗打响后,组织上号召参军,全场上下人人报名,争先恐后,积极踊
跃,政治热情十分高涨,人人都愿为祖国再立新功。回想往事,现在我非常怀念建场初期的政
治气氛,常常怀念我参加革命的第一个摇篮。与其说是我们建设了鹤山农场,不如说是鹤山农
场培育了我们,我衷心祝愿农场取得更大的进步!
(13)、接到场史办的来信,我们立即在一起进行了认真的回忆,我们觉得有责任把当年艰
苦创业的事迹,写进场史,以教育后代,记取经验,鼓舞斗志。
黑龙江省农机学校讲师 马志远
1984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