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二、关于我场小麦生产

二、关于我场小麦生产



关于我场小麦生产
群体动态平衡部分指标的探讨
   鹤山农场农艺师 蔡伯实 助理农艺师 徐连赋
   (1983年1月27日)
  小麦群体动态平衡是小麦植株群体在空间和时间上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营养、光能进而获得
单位面积高额产量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我场近年来小麦全栽品种克73—402和克丰二号有关密
度试验结果即部分大田生产调楚材料,籽密度与产量及产量结构,密度与消长及蘖的调书作用,
密度与均匀度,密度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等问题试做分析,以求得到小麦合理密植的部分指
标,为指导小麦生产提供依据。
  一、密度与产量及产量结构
  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是由成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即千粒重)组成。一定的产量结构是在
一定白勺.环境条件下多方面的协调统一的结果。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增加成穗数则有明显
的增产作用,但在单位面积密度达到一定的极限值时,如再继续增加成穗数,即将导致产量的
降低,如下结果可典型的说明这一问题;
图表一: l981年五队五号地密度生产试验调查


(品种:克73一402,面积:l4垧)
  图表二: 1978年小麦密度试验结果


(品种:克73~402)
  由上两表可以看出:克73—402在650万/垧密度以下,产量是随之成穗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650万/垧密度以上,产量则随之成穗数的增加而降低.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及现实条件下,这
一种的最佳合理成穗数应在650万/垧左右。
  另一品种克丰二号的密度趋势基本与此相同。
  图表三 1982年小麦密度试验结果


  (品种:克丰二号)
  图表四 1980年小麦密度试验结果


  (品种:克丰二号)
  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克丰二号在600万/垧以下,产量随之穗数的增加而增加,在成穗
数600万/垧以上,产量则随之穗数的增加而降低,这一品种的最佳合理成穗数应在600万/垧
左右。
  从以上四表均可看出:单位面积成穗数的多少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十分密切:即成穗
数增多。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见图表五、六)。
  图表五 产量和成穗的关系




  由图表五、六表可以看出:在密植条件下。由于个体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穗粒数和
千粒重随之成穗数的增加而相应降低,其中穗粒数的变动幅度较大,可见在密度范围确定以后
一一即在基本苗固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栽培手段,前期促使穗粒数的增多和后期促进千粒
重的提高是增加小麦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
  为近一步描述小麦产量三因素的互相变化关系,我们以克丰二号为例,依据几年的密度试
验结果综合为以下图式(见图表七)。
  图表七、产量三因素变化关系比较图式


  图式中横轴为亩产,纵轴为穗粒数,右斜轴为千粒重,用线连接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和产量各点,其连线和产量横围成的所辖面积将代表产量幅度。
  据图式所示:l、在600万/垧一二密度线上,穗数是562.5.
  粒数是22.3,千粒重是34.4克,连成所辖面积超于500万/垧,一一密度连线和700万/垧,
一一密度连线所辖面积。从这一图式看出:连线所辖面积越大,其产量越高,而产量三结构就
越趋向合理可见,小麦高额产量的形成,则是由构成产量三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一地追求某一因素的提高而使小麦高产的做法,必将事与愿违。
  为更深刻的表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关系,我们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相
关性测定。其结果表明,单穗重量与穗粒数呈高度正相关,单穗重量和千粒重量呈低度正相关,
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则呈低度负相关(见图表八)。
  图表八 穗粒数及千粒重的相关程度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结论为:
  1、正确设计小麦密度应以求得合理的收获穗数为基础,这是得高产量的第一重要条件(如
克丰二号,成穗数应保证在600万/垧,克73—402应保证在650万/垧)。
  2、在密度一定时,通过各种栽培手段以获得更多的穗粒数则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3、栽培后期力争促进千粒重的提高,也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
  二、密度与植株消亡及分蘖的自我调节作用
  收获穗数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而不同密度群体在达成不同收获穗数的过程中,存
在着不同程度的消长和分蘖这两种形式的自我调节作用,在现有生产水平下,使设计保苗达到
最佳密度将是依靠群体增产的先决条件,但在群体密度未达到要求时,如何促进其个体生长—
—即发挥个体分蘖的自我调节作用,则是必行的生长手段,这种自我调节能力,通常可以用下
式表示,即穗数/株数×100(见图表九)。
  图表九 不同密度群体的调书作用(1979年科研站大田生产试验)
0000206;[/$$p]
  由图表九可见:密度越低。则调节能力越高.而700万/垧时则降到100%以,这种多于或少
于基础苗的情况,都是自我调节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就克丰二号这一品种来说,以收
获穗数600万/垧为其最佳密度。
  自我调节作用中应包括植株消亡和分蘖消长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存在着即矛盾又统一
的辩证关系(见图表十、十一)。
  图表十 不同密度植株消亡及分蕖消长情况
  (1979年小区试验、品种:克丰二号)
0000207;[/$$p]
  图表十一 三队三号地小麦植株消亡及分蘖消长情况
   (1981年、品种:克丰二号)
0000207;[/$$p]
  由上两表可见,在生产中,无论播种密度大小,其主茎的消亡是普遍存在的,但分蘖的出
现却在不同条件下都有一个极大的幅度,且随着群体密制的增大而降低。其中分蘖期的分蘖数
可以达到原保苗数的150一200%,甚至可能达到300%,拔节期的分蘖茎可以保持在原保苗数
的l20—l50%,这样就有可能使收获时的成穗数保持在原保苗数的105—110之间,从而补偿主
茎的消亡,确保产量按予定指标实现。
  由于年份、气象、栽培条件不同.其成穗率(穗率/苗数×100%)不同,有效分蘖和主茎消
亡的补偿率(有效分蘖数/全生育期主茎消亡数×l00%)也不同。
  从图表十可以看出,克丰二号在:
  500万密度时成穗率是l07.4%,补偿率为203%,
  600万密度时成穗率是l04.7%,补偿率为150%,
  700万密度时成穗率是94.4%,补偿率为41.2%,
  可见在600万密度以上植株群体补偿率已逐渐降低,因此其存在的意义也很小,但却都存
在着随之密度的增大而成穗率和补偿率均下降的趋势。
  三、密度与均匀度
  不同密度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同,但在所谓相同密度下(即密度平均值相等),由于植株分布
均匀程度不同,所引起的产量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目前我场大豆生产中的均匀增产以引起注
意,但麦均匀度问题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小麦均匀度差异在生产中表现为:一是行间不匀、
二是株距不匀(见图表十二、十三)。
  图表十二 我场一队四号地小麦行间不均情况调查
   (半台播种机,l2行,长行l米、l982年)


  (注:一队是我场l982年播种机检修之最好单位,管局春播检修现场会在该队召开,该调
查点也是几十个调查点具有代表性的,其它队行间差更大。)
  图表十三 生产上小麦播种株距不匀情况调查1982年
0000210;[/$$p]
  注:l、此表以株距大于5Cm处则按断条计,每行查10m连续调查10行;2、该点垧保苗平均
为593万株,平均每行差l2株,据调查,混拌肥与否差别不明显,但不同肥料质量和数一量也
是影响均匀度的因素之一。
  由图表十二可以看出:由于行间不均,使每行米间株数平均相差±l2株(一12——12),行
间不均粒占13.56%,而株距不匀则使作物苗期营养面积相对减少9.9—18.45%,并直接影响
到植株消亡和分蘖消长这一群体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足见均匀度问题在小麦生产上关系之重
大(见图表十四)。
  图表十四 密度与均匀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979年科研站大田密度试验)
0000211;[/$$p]
通过相关性测定,其相关系数(r)在0.9以上.说明密度与均匀度的关系是密切的。可以肯
定,在一定的密度平均值情况下,均匀度差异大,产量降低,均匀度差异小,产量增高。另
通过计算得知,在500万/垧密度下,均匀度每相差50%。则产量下降l.75%;在6007/垧密度
下,均匀度每相差5%,则产量下降2.17%;在700万/垧密度下,均匀度每相差5%,则产量下
降3.68%;所以,为保证小麦在高产基础上的稳产性,均匀度必须控制在5%以下。
  四、密度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尤其是旗叶展开后,植株叶片的光合效率,对产量的形成是极其重要
的,这决定于植株本身能否形成一个合理的先合作用面——即群体叶面积的合理指数(见图表
十五)。
  图表十五 不同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孕穗期调查、品种:克丰二号)
0000212;[/$$p]
  从图表十五可以看出:叶面积指数与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克丰二号这一品种,
在600万/垧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与产量成正比关系,超过600万/垧密度范围,则成反比关
系,而密度与叶面积指数始终是成正比关系。
  通过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的回归分析其L值测定,结果为差异显著:可见500—600万/
垧密度和5一6的叶面积指数基本可以做为衡量小麦生产密度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见图表十六)
  图表十六 叶面积指数曲线回归分析


现将我们所测定的克丰二号和73—402两个品种在500万/垧、600万/垧密度情况下各生
育期阶段不同叶面积指数列表如下,做为叶面积指数指标参考(见图表十七)。
  图表十七 不同时期叶面积指数变化情况
0000214;[/$$p]
  小麦最终产量的形成,主要靠开花后期植株所制造的光合产物的积累,但由于不同层次的
叶片出现的先后有序而又彼因交叠,加之生态变化和栽培措施的影响,一生中单株叶面积和叶
面积指数都在发生变化,如能较准确地掌握各个不同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的生长规律和变化动
态,则可根据前期叶面积指数的大小来予示后期群体的生长趋势,对促控小麦向合理的群体结
构发展,将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就克丰二号和克73—402两个品种所探讨的关于小麦群体动态平衡部分指
标的结论为:
  (一)、小麦高产密度及产量构成的合理指标模示为:
  (二)、在产量结构中,合理的收获穗数是构成产量的第一要素,起决定性作用,穗粒数居
第二位,千粒重居第三位。
  在保证成穗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是获得更高产量的根本措施,而
在成穗不足的情况下,前期努力提高穗粒数,后努力提高千粒重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措施。
  (三)、为充分利用小麦群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以保证最佳成穗数的实现,丰产的小麦群体
分蘖期的分蘖数应为原保苗数的150 --200%;拔节期的分蘖茎数应为原保苗数的l20—1500%,
以便收获时成穗数可保持在原保苗的l05—110之间,其有效分蘖和主茎消亡的补偿率是500万/
垧密度时为200%左右;600万/垧密度时为150%左右;700万/垧密度时为40%左右。
  (四)、均匀度以行间不均和株距不匀两种并存的形式,相当程度地左右着严重的稳定性能,
在500万/垧、600万/垧和700万/垧的密度下,均匀度每相差5%.则产量分别降低1.75%、
26.7%和3.68%,故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小麦分布的均匀差值最高与最低不应超过士5%。
  (五)、利用小麦各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叶面积指数做为指标来检验小麦群体是否向着合理
的结构发展,将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方法,初步结果看出:克丰二号和克73—402两品种种生育
期的合理叶面积指数约为:
  小麦群体动态平衡,是当前小麦生育栽培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所涉及的有关密度
的几个方面,只是这一问题的一小部分,而又局限于我场主栽的克丰二号和克73—462两个品
种,另与密度有关的其它诸项,如密度与品种、施肥、杂草、倒伏、耕作及土壤水份等,本文
尚未论述,仅此所谈的几个方面,也都很粗浅,分析必然有失,结论难免有误.不当之处,望
请商榷。